摘要:仙桃,旧称沔阳,地处湖北中心腹地,汉水之南,一眼平川,百里沃野。内有通顺河、通州河、东荆河流经,沟渠网织,湖塘星布。
襄河,汉江在仙桃大地的深情乳名。她不仅是一条地理的河流,更是一条文化的血脉。
明清时期,这里是“一色粮行甚巍峨,船如麻林号客多”的繁盛码头,更是“楚声”与“南风”的繁衍圣地。
一、水韵仙桃:襄河畔的文化摇篮
仙桃,旧称沔阳,地处湖北中心腹地,汉水之南,一眼平川,百里沃野。内有通顺河、通州河、东荆河流经,沟渠网织,湖塘星布。
明代,因汉水及其支流锦瑞河夹流成尖刀形,故得名“尖刀咀”,后雅化为“仙桃”。
这里自古就是水陆要冲,人物殷实,与沙湖、新堤并称为“沔阳三大镇”。
清末民初,仙桃已是汉水下游重要的农副土特产品及工业品集散地。
汉水上游的油饼、烟叶、黑木耳、粮食、棉花,以及川、湘的食盐、食糖、柑桔、桐油、木材等,皆在此交易。
1861年汉口开埠后,英、美、德、日等国资本渐入仙桃,洋商通过本地商人推销工业品,收购土产,更显市场繁荣。
二、民间瑰宝:璀璨的非遗文化
在襄河的滋润下,仙桃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底蕴深厚,获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
“湖上有渔歌,坡上响樵歌,地上有花鼓”是这片土地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垸垸演皮影”是这里文化繁荣的生动景象。
沔阳花鼓戏 是其中的璀璨明珠,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清嘉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在民间,盛传着“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传统剧目《十三款》、《站花墙》等深受百姓喜爱。
沔阳皮影戏 则以玲珑剔透的影象、优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幽雅动听的伴奏而独具一格。
沔阳雕花剪纸 构图繁茂完整,刀法流利工正,线条舒展圆润,装饰风味浓烈,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更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此外,沔阳渔鼓、沔阳善书、沔阳三棒鼓、沔阳小曲、襄河吹打、十样锦、江汉丝弦等民间艺术形式,也都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三、烽火岁月:襄河儿女的抗争
仙桃的文化不仅洋溢着水乡的柔美,更不乏热血与风骨。
抗日战争时期,仙桃花鼓艺人毅然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名老艺人宋金贵之高徒项幺(京山人)组班唱戏,常活动于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第五师部队慰问演出,并受命掩护去日伪占区的侦察员,编演时装花鼓戏进行抗日宣传。
1940年,国民党一二八师师长王劲哉组建抗日宣传队,沔阳花鼓艺人黄考香、黄楚香、黄崇香、盛香、杨笃清等应邀开展连队花鼓戏教学及抗日宣传活动,当时全师拥有花鼓戏班四十五个,演员一千四百三十五人,声势浩大。许多沔阳花鼓艺人为了抗日救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年华乃至生命。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仙桃全镇沸腾,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奔走相告,庆祝胜利的到来。
十月末,仙桃(沔阳)地区举行了庄重的受降仪式。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各界重建了毁于战火的太平桥,并在桥南头立碑,改称“受降桥”,以此铭记历史,昭示和平。
四、《襄河文艺》:传承文脉,汇聚心声
襄河之水千年流,文艺之花今更艳。正是基于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我们创建了《襄河文艺》这个公众号平台。
我们的宗旨在于:
1. 活跃文化氛围:为本土文艺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的园地,激发创作热情,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
2. 弘扬历史传统:深入挖掘、整理和传播襄河流域特别是仙桃地区的悠久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文精神,让古老文脉焕发新机。
3. 提供交流平台:汇聚四方文友,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共同进步,以文会友,以艺同心。
我们将通过散文、诗歌、小说、民间故事、书画摄影、地方文史研究等多种形式,展现襄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和时代新貌。
《襄河文艺》将如同一条纽带,连接起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珍珠,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昭示着未来。
我们期待,这个平台能为襄河的文化长卷,增添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亮丽一笔。欢迎每一位热爱襄河、钟情文艺的朋友的关注、支持和参与,让我们共同书写襄河文艺新的篇章!
来源:中华网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