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谭倩倩:以跨界之姿架桥梁,用文化温度筑未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6 15:11 1

摘要:在多元业态交织的时代浪潮中,总有一些身影凭借无畏探索与坚定初心,在不同领域书写精彩篇章。谭倩倩,这位 1986 年出生的跨界先锋,从幼教老师到国际超模,再到传媒创业者与公益倡导者,每一次身份蜕变都令人瞩目。近日,中视快线记者独家对话谭倩倩,听她讲述跨界背后的初

【中视快线记者 专访】在多元业态交织的时代浪潮中,总有一些身影凭借无畏探索与坚定初心,在不同领域书写精彩篇章。谭倩倩,这位 1986 年出生的跨界先锋,从幼教老师到国际超模,再到传媒创业者与公益倡导者,每一次身份蜕变都令人瞩目。近日,中视快线记者独家对话谭倩倩,听她讲述跨界背后的初心、传媒布局的巧思,以及用文化与公益连接世界的理想。

从童心守护者到时尚使者:跨界是 “塑造力” 的延伸

记者:您的职业起点是幼教行业,后来为何选择转型模特?这两个看似跨度极大的领域,是否存在共通之处?
谭倩倩:早年在幼儿园工作时,我每天和孩子们相处,学会了用耐心观察 “成长的力量”—— 教育是在塑造孩子的心灵,帮他们构建对世界的认知。2010 年决定转型模特时,我其实没觉得是 “从零开始”,因为模特行业同样需要 “塑造”:不仅是塑造个人在 T 台的形象,更可以成为文化符号的传递者。比如在巴黎时装周穿水墨元素礼服,我会提前研究面料背后的国画意境;在纽约秀场展示非遗刺绣系列,我会主动向海外媒体讲述针法里的中国故事。对我而言,中国模特不该只被看见外形,更该让世界记住我们的文化底气,这和幼教时期 “用尊重滋养成长” 的初心,本质上是相通的。

记者:在国际时尚舞台上,您如何平衡 “东方美学” 与 “国际表达”?
谭倩倩:东方美学不是刻板的 “传统符号堆砌”,而是一种内在的文化气质。走秀时,我会把对国画留白、书法气韵的理解融入台步与姿态里,让西方观众能从肢体语言中感受到东方的温婉与力量。比如演绎新中式礼服时,我不会刻意追求 “惊艳”,而是通过眼神、体态传递服饰背后的文化意境 —— 就像幼教时用故事引导孩子理解世界,我希望用 T 台表现让海外观众读懂中国美学的深层内涵。

传媒创业:搭建 “有温度” 的内容生态链

记者:2017 年您创立北京凤橙国际文化传媒,从 “台前” 走向 “幕后”,创立公司的初心是什么?
谭倩倩:在模特行业多年,我发现很多有才华的人因为缺乏平台和机会,难以实现价值;同时,不少优质文化内容也因为传播渠道有限,没能触达更多人。所以我想搭建一个 “没有边界的舞台”:连接人才与机会,连接文化与传播,连接商业与温度。我们不是简单做 “艺人经纪” 或 “活动承办”,而是构建一条完整的 “内容生态链”—— 从前端的人才孵化,到中端的内容制作与权威平台合作,再到后端的价值转化,让每个环节都能传递文化的温度。

记者:公司的 “三维培养体系”(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很有特色,为何要将 “公益实践” 纳入艺人培养?
谭倩倩:艺术不止于技巧,更在于传递生命的共鸣。我们培养的儿童团队不仅登上春晚舞台,还会走进敬老院陪老人录制 “青春回忆录”,在 “壹基金净水计划” 中体验乡村饮水困境。对孩子来说,这些经历比单纯的技能培训更重要 —— 他们会明白,艺术可以成为温暖他人的工具;对成年艺人而言,参与公益能让他们保持对社会的感知力,避免在行业中迷失方向。去年有位年轻模特,在乡村助学活动中看到孩子们对艺术的渴望后,主动申请成为公益艺术课老师,这种 “双向成长” 正是我们想看到的。

记者:公司与北京电视台、海南卫视、央视等权威平台合作密切,这些合作如何助力 “文化落地”?
谭倩倩:权威平台不仅是传播渠道,更是文化公信力的背书。比如我们承办人民大会堂活动、参与央视《开拓者》访谈,或是带团队登上卫视春晚,本质上是让优质文化内容 “被看见、被记住”。去年我们策划的 “非遗童真秀”,让孩子用戏曲身段演绎剪纸元素,在海南卫视春晚播出后,很多家长反馈孩子主动要求了解剪纸文化 —— 这种 “以小见大” 的传播方式,比生硬的文化宣讲更有效。

公益与文化出海:让中国故事有温度、有共鸣

记者:您多次提到 “商业与公益是共生体”,能否举例说明这种 “共生” 如何实现?
谭倩倩:公益不是 “额外负担”,而是能为商业注入生命力的内核。比如我们参与 “结善缘救病童” 项目时,会联动合作品牌发起义卖 —— 消费者每买一件商品,就有部分收入捐赠给重症患儿。对品牌来说,这提升了社会认同;对消费者来说,购物变成了 “随手做公益”;对患儿家庭来说,获得了实际帮助。还有 “爱加餐助成长” 项目,我们让艺人参与营养加餐的分装与配送,相关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后,不仅带动了捐赠,也让品牌形象更贴近大众。这种 “三方共赢” 的模式,就是商业与公益的最佳平衡。

记者:在 2025 年外交官商界领袖之夜上,您提出 “文化出海是双向对话”,如何理解这句话?未来在文化出海方面有哪些计划?
谭倩倩:文化出海不是 “把我们的东西推给世界”,而是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讲述有共鸣的故事。比如我们带儿童团队在国际舞台表演,不会刻意强调 “这是中国非遗”,而是让孩子用童真的表达展现文化活力 —— 海外观众可能不懂剪纸的历史,但能被孩子的笑容和创意打动,进而主动了解背后的文化。未来,我们计划与海外媒体合拍公益纪录片,记录中国乡村教师、公益志愿者的真实故事 —— 这些 “普通人的坚守”,比宏大的文化概念更能跨越国界。此外,还会升级 “全球内容生态链”,让海外人才参与中国文化项目创作,实现 “双向赋能”。

对话尾声:初心不变,步履不停

记者:从幼教到模特,从传媒到公益,您的每一次跨界都很成功,有什么经验想分享给年轻创业者?
谭倩倩:保持 “空杯心态” 和 “社会触角”。跨界不是 “跟风追逐热点”,而是 “解决真实需求”—— 我做幼教是想守护成长,做模特是想传递文化,做传媒是想搭建平台,做公益是想传递温暖,这些初心从未变过。年轻创业者不要急于求成,先想清楚 “自己能为行业、为社会带来什么”,当你的工作能创造真实价值,成功自然会随之而来。

记者:未来五年,您和凤橙国际有哪些目标?
谭倩倩:短期目标是完善 “人才孵化体系”,引入更多跨界课程,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文化自信的艺人;中期会深化 “文化 + 公益 + 商业” 模式,让公益项目覆盖更多乡村儿童;长期来看,希望凤橙国际能成为 “国际文化交流的小桥梁”—— 不仅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把海外优秀文化引进来,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中相互滋养。

采访结束时,谭倩倩正忙着筹备年底的企业家峰会与卫视春晚,日程表上还标注着 “乡村公益艺术课调研”“海外纪录片团队对接” 等计划。这位始终行走在跨界前沿的女性,用 “成长不设限” 的信念,在传媒、公益与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持续深耕。正如她所说:“人生的价值,在于成为连接不同世界的桥梁。”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谭倩倩与凤橙国际,为中国文化传播与社会公益事业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来源:北青数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