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场重振县中的“翻身仗”

360影视 2024-12-18 08:40 4

摘要:与共和国同龄的河北省青县第一中学,在发展历程中也曾铸就辉煌,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人才。近10年来遭遇发展困境,生源流失严重。为了重振县中发展信心,青县一中人从自身寻找破解之道,优化管理提信心、深化改革强质量、家校合力谋突围,一场自我革新就此展开……

与共和国同龄的河北省青县第一中学,在发展历程中也曾铸就辉煌,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人才。近10年来遭遇发展困境,生源流失严重。为了重振县中发展信心,青县一中人从自身寻找破解之道,优化管理提信心、深化改革强质量、家校合力谋突围,一场自我革新就此展开……

“青春的尽头从来不是18岁,是盛夏、是蝉鸣、是刺眼的阳光、是热烈的少年……”在“青中学生会”抖音号里,“开学季”“学习日常”“学子说”“敬业思”等内容,尽情展示着学生应有的学习与生活样态。在这里,有灿烂的笑脸、蓬勃的生命力,还有满屏幕的松弛感。

“把留在学校的学生培养好,重振老百姓对学校发展的信心”是河北省青县第一中学(简称“青县一中”)近年来不懈努力的方向。

“我们深知这不是一蹴而就、成绩一飞冲天的叙事,而是需要一步步弥补过去的缺失,逐步恢复元气的过程……”青县一中党委书记张润林说。

当2024年的高考成绩公布,家长在视频下留言:“见到了希望,青县的孩子有盼头了!”

自身努力寻回往昔荣耀

1949年建校的青县一中,在发展历程中也曾铸就辉煌:1956年成为省重点完全中学,1962年高考物理平均分全省第一,有4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赢得郭沫若的关注并题写了“河北青县中学”的校名……曾经,这里是家长梦寐以求送孩子就读的地方,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人才。

“我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在诸多行业崭露头角。”在青县一中工作了近30年的教师吴宏欣回忆学校的光辉岁月时满是自豪,“那时谁家孩子要是考上一中,就相当于跨进了大学的门槛。”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因紧邻天津和河北衡水优质教育区,青县一中自2015年起招生遭遇困境。家长纷纷选择将孩子送往外地求学,最严重的时候,初中毕业生流失人数超过1200人。

这导致学校在办学政策方面与周边县市相比优势不再,竞争力下降,学校内部也缺乏完善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学校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办学质量进一步下滑。

面对这一困境,青县一中并未怨天尤人,而是积极从自身寻找解决之道。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为县中发展带来新契机。2022年9月,借搬入新校区之机,青县一中组建新领导班子,开启革新之路。

校长戴金强从管理入手,确立了“抓学生管理—抓课堂效果—抓文化建设”三个同步发展战略。“学校发展,人是第一生产力。”学校结合校情制定了《青县一中2023—2025年学校内涵发展规划》,增补了一系列制度办法,如“干部学习制度”“家校共育九条”“课堂教学十条”和“自习课指导意见”等。“我们从最基础的环节抓起,以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变中求进,逐步提升。”戴金强带领班子成员深入课堂,从教学一线扶起教师的信心。

“在准备《归园田居》一课时,我先通过情境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再知人论世了解陶渊明的生活环境与背景,接着整体感知文意,最后把握文章情感并推荐相关文章……”新教师姚金茜分享备课心得后,教研组长周勇猛进行点评。这是新入职教师如何备好一堂课研讨会上的一幕。

在青县一中,每位新教师都有师傅指导,形成“要上课先听课、上课有师傅把关、师徒相互听课、新教师教学汇报”的培养模式。“学校不仅帮助我们快速入职,搭建成长平台,还指导我们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高一历史教师李梦菲干劲十足,“我要尽快让自己强大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教师毕业于青县一中,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母校任教,吴宏欣便是如此。她深受上学时张寿梅老师影响,将思维导图、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沿用至今。在县中,这种毕业于本校又服务本校的师生关系传承有序,他们深知学校发展与自身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今,学校常态化开展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武、学术沙龙、青蓝结对工程等活动,让教师充满信心和力量。学校的低迷士气逐渐消散,“生源流失、基础薄弱等问题不再是焦点,我们能做什么、如何做得更好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师生的心贴得更近。”张润林感慨道。

精心培育铸就学生未来

生源是县中发展的根基。过去,一些“超级中学”在掐尖招生、跨区域招生上占尽优势,致使县中生存艰难。随着河北省教育厅对普通高中招生政策的重视以及“双减”政策的实施,县中教育格局开始松动。2024年青县一中高一招生时,生源质量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升。

“我们的教育价值追求是把留下的学生培养好,4600名学生,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让生命丰盈起来。”戴金强秉持这一理念,致力于重塑青县一中学生形象,让每个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未来。

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实现从控制式管理向内涵式管理的转变,根据高中学生学习和成长特点,分阶段实施不同重点的教育:高一侧重习惯养成,助力初高中过渡;高二关注责任教育;高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生命中除了分数,还有更多选择。”副校长冯强表示,“在宽松、有爱的环境中,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

青县一中校园内有一处劳动基地,各班分得一块区域。学生不仅在这里动手实践,还能有效疏解学习和心理压力。因此,劳动基地在“青中学生会”抖音号上频繁亮相。

“在这里,我可以宣泄不良情绪,倾诉内心秘密,它能包容我、接纳我。”2021级学生孙灿道出喜欢来此的原因。

在学校的影响下,许多教师达成共识:关注每一个学生,不以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给予学生更多空间,他们会给予更多积极反馈。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剧目如《雷雨》《茶馆》《骆驼祥子》等,经学生自读、自导、自演登上话剧舞台。辩论社、广播站、武术社等社团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大人可能觉得我们参与社团活动会耽误学习,但我们会合理安排活动与学习的时间,如果我们成绩退步,会被停止参加社团活动。”2022级广播站站长回丽君说,“参与社团活动虽付出较多,但过程轻松愉快,还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起初担心学生做不好,但他们总能带来惊喜。”2022级年级副主任佘金诚整合表演社和广播站资源,推出《心灵之桥》《兄弟情深》《心灵沟通》等话剧,展现师生、生生、家校关系。“从确定剧名、编写剧本、筛选演员、试戏、评分到最终演出,全部由学生主导。过程中困难重重,但学生在解决矛盾、统一想法的过程中收获颇丰。”佘金诚说。

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公益、文化调研等。教师李艳表示:“来自实践和亲身经历的学习,一定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

学生的积极变化也激励教师勇于创新教学。副校长、语文教师孙果哲自创“三阶四字一线”教学模式:“三阶”即“传、帮、带”,高一传授知识方法,注重积累;高二引导学生自学,给予方法技巧;高三放手让学生自主归纳提升。“四字”为“精、情、活、实”,“一线”是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主线。思政课教师张锦则在课堂上用生动事例和故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知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成绩是县中发展的生命线,但暂时处于劣势的县中不应一味压榨师生的时间和空间,否则可能事倍功半。”张润林带领团队创新学生管理方式,实现从管理到育人、从说教到体验的转变。

为此,青县一中构建事事、时时、处处立体化全员德育体系。事事方面,学生列队、教室清空、领队跑操等都融入学生成长过程,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人;时时方面,学生在校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时段都蕴含教育元素;处处方面,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榭都赋予教育意义。“做好做实德育工作,为学生学习习惯、生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校园生活不只有学习,丰富的活动展现了生命的多元性。”2021级学生陈子涵带领团队在沧州市首届中学生辩论赛中荣获季军,“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广阔舞台。”

家校合力共筑教育桥梁

2023年暑期,面对孩子升高中的多种选择,家长韩志刚最终还是选择了青县一中。

“我相信青县一中,他们需要时间证明自己。”看着如今在高二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孩子,韩志刚说,“这一年,作为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的管理,我见证了学校的变化,学校越来越美、学生越来越好。”

过去,学生流失是县中发展的痛。在师资、生源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青县一中积极寻求突破,通过敞开校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家长信心,促进家校共育,提升学校口碑。

“当青县人都关注一中发展,支持一中的改革,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小气候,学校才能变得更好。”戴金强认为,“学校向所有家长全天开放教室、开放食堂、开放宿舍,展示我们的办学自信,建立家长对我们的信心,生源自然会留下来。”

在传统认知上,家长只有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才到学校,而青县一中打破这一模式,让家长随时进校园体验孩子生活,或担任志愿者参与学校管理。同时,通过假期家访、“我讲我的家风故事”“家书传亲情”等活动,凝聚家校共育合力。

“时代变化促使家校关系和班级管理方式变革,但观念差异曾导致家校关系出现裂痕,家长进校园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有着18年班主任经验的李鑫梅说,“家长与教师携手解决学生问题,而非制造烦恼。”李鑫梅还组织家长与孩子一起在劳动基地种菜,种植内容由学生决定。“在共同劳动中感受亲情温暖。”

“看到我在台上从容主持后,妈妈对我刮目相看。”陈子涵在学校性格开朗,但在家懒散,妈妈通过进校园活动对她有了新认识。

作为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青县一中于2023年成立由心理教师、班主任、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心理委员会,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戏剧表演,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问题提供新视角。

逐渐恢复元气的青县一中也赢得了社会和企业的关注,捐赠图书、资助学生、奖励教师等善举不断涌现,县中振兴的良好氛围日益形成。

“将心比心,青县一中教师为学生付出太多,我们应心怀感恩。”韩志刚说,“本地教育需要本地人支持,孩子成才才能回报家乡。”这不仅是一位家长的质朴心愿,也是青县一中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

《中国教师报》2024年12月18日第5版

来源:新赐爬界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