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孩子以前成绩一直很好,初中在班里能排到前三名,在全级能排到前50,各种活动、比赛也都全面开花。
01
我家孩子突然厌学,我和老公一开始很难接受。
因为孩子以前成绩一直很好,初中在班里能排到前三名,在全级能排到前50,各种活动、比赛也都全面开花。
儿子的优秀,也让我有一种盲目的自信,总认为生活会永远顺利下去,那些不好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在自己或孩子身上。
可现实给我当头一棒。
事情还要从去年说起。
去年儿子期末考得特别好,我一高兴就把他念叨了很久的手机买给了他。
我想,这是他努力得来的,寒假放松下也无可厚非。
刚开始,一切都还很美好,他每天玩一小时就主动放下。可渐渐地,我发现不对劲了。
原本乖巧懂事的他,动不动就因为一点小事变得特别狂躁,跟我顶嘴,冲我大吼大叫。
吃饭的时候,他就把手机就架在碗旁边,筷子扒拉着饭,眼睛却一直盯着屏幕,跟他说句话,半天都得不到回应。
我看不过去说了他两句,他急头白脸冲我吼:“你别烦我!”
每天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扔,就钻进自己房间,关上门开始玩手机,有时候打游戏,有时候刷短视频,有时是跟同学聊天。
我催他写作业,他总用“马上就写”来应付我,可这个“马上”往往就是一两个小时。
等他终于放下手机开始写作业时,已经快半夜了,写不了多久就哈欠连天,作业质量可想而知。
这都上高中了,每天还是这样吊儿郎当的状态,我又急又气。
我也试过没收他手机,结果他跟我大吵大闹,摔门绝食,一整天都不理人。
我也跟他规定过玩手机的时间,可时间到了,他总有各种理由拖延,“这局游戏还没结束”“这个视频马上看完”,我态度稍一强硬,就又是一场争吵。
硬的不行,我也试过软着来,跟他讲道理,说手机影响学习。
可他呢,我一张嘴说话,他就戴上耳机,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
什么方法都用过了,他却丝毫不改,我除了掉眼泪,别无他法。
我们一天说的话,从来不会超过10句,跟他说话,他除了“哦”就是“不知道”,稍微多说一句,就可能引爆一场战争。
我实在想不通,从前那个对我言听计从、自律勤奋的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
02
儿子厌学后,我每天焦虑到失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遍遍地问自己:
我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叛逆暴躁?
到底该怎么做才能重新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动力?
那段时间,我看了很多如何帮孩子戒掉手机瘾的内容,一有时间就跟着学习。
直到我看到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才恍然大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经进行过一次社会实验,研究人员让两组人解一个谜题,一组有奖金,一组没有。
起初有奖金的组更积极,但当奖金取消后,这组人解题的兴趣骤降,甚至不如没拿过奖金的组。
实验表明: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要是再给他额外的物质奖励,他反而更加看重奖励,从而对这件事失去兴趣。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学习本来是孩子分内的事,可如果家长每次都用“考了高分就给你买手机”“写完作业就给你玩手机”来激励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觉得读书学习是为了换取玩手机的时间,这不但鼓不起孩子的劲头,反而会让他为了奖励越来越敷衍。
家长奖励手机的行为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孩子一旦玩起手机,戒掉就不容易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不论是短视频还是游戏,都利用了即时反馈的机制。
刷短视频,刷到的永远都是感兴趣的内容;打游戏打完一局就有各种奖励、排名。
这些都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这是一种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的激素,让孩子更加沉迷。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父母越不让孩子玩,他越觉得玩是一种【特权】,反而更想玩。
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我给孩子的根本不是奖励,而是一记裹着糖衣的炮弹。
是我亲手把他推进了多巴胺陷阱里!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豁然开朗,也就知道了该怎么做。
我找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条条方法并用在孩子身上,他果然从手机瘾中摆脱了出来,学习内驱力也大幅提升。
今天我就把这套很多家庭亲测有效的多巴胺戒断方法分享出来,普通家庭零成本就能操作。
03
1. 接受现实,把孩子消耗的心理能量养回来
儿子厌学,我和老公接纳不了孩子的现状,心态非常焦虑,表面强颜欢笑,但内心却是崩溃的,家庭氛围也变得非常压抑。
青春期的孩子心思敏感,很容易认为家庭氛围变差是因为自己,觉得是自己的厌学让父母不开心,进而产生对抗心理:
既然我让你们这么痛苦,那我干脆就摆烂,我不说话、不回应,你们的情绪就和我没关系了。
我表现得不在乎学习,你们就不会对我抱有期望,我也就不算拖累你们了。
这样的对抗心理不是孩子故意叛逆,而是一种非常幼稚的防御心理。
孩子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能量用来对抗我们,哪还有精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呢?
我们的家庭关系也陷入恶性循环,我们更焦虑,孩子更封闭。
只有我真正接受现实、允许一切事情发生时,才会接纳孩子的一切现状,才能从心底生起理解之心、疼爱之心、慈悲之心。
这种心态下,孩子才愿意卸下防备,思考我说的话,接受我们的建议。
2. 父母的情绪好了,家里的能量场才会好,孩子也就更轻松
俗话说,父母的情绪,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整天焦虑、发愁、闷闷不乐,又怎么指望孩子的情绪会好呢?
要是爸妈天天乐呵呵的,说话温和,不怎么发脾气,家里总是弥漫着温暖、安全与接纳的氛围。
这种积极的能量场,会让孩子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
他不用怕说错话、做错事惹爸妈不高兴,也不需要花费精力去揣摩如何才能让父母开心。
他有大把的精力去做自己的事,心里没负担,才能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
现在,我每天晚上都会去跳广场舞,有时候累了就看看喜欢的剧,不再为了孩子的事情苦恼,而是放权给他。
小到穿什么衣服、周末去哪里玩,大到报什么兴趣班(在合理范围内),让孩子自己拿主意。
当他感受到“我的决定我说了算”,自然会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选择,也会为结果负责。
当然,减少干预不代表“不管不问”。
如果孩子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我还是会问他:
“需不需要爸妈的帮助呢?”
既不替他做决定,又让他知道背后有支持,他会更有勇气自己面对问题。
我放手后,发现自己竟然心情都舒畅了,面对孩子时,耐心也多了。
3. 改变沟通方式,用【共情式回应】看见孩子的痛苦
现在,我才明白,有效的沟通才是养育孩子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在孩子状态不好时,父母的沟通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如果父母的沟通能力可以提高一个层次,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也会完全不一样。
我以前的困境在于:孩子说话不知如何回应,自己想跟孩子商量一件事情,不知如何开口。
现在,我才知道,有效的沟通就是,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共情式回应孩子,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不随便评判。
我试着共情孩子之后,竟然从“上帝视角”看到了儿子的痛苦。
那天,在饭桌上,我没有指责他最近的学习状态,而是说:
“儿子,妈妈看你有时候对着书发愣,好像有什么事儿压着,提不起劲儿来,对吗?
我知道你心里想往前赶,可就是赶不上,结果越急越乱,你肯定觉得特别熬人吧?妈妈看着都觉得心疼。
但是,妈妈反而觉得,你会着急、会别扭,就说明你心里一直没放弃,还是有上进心的呀!要是真不在乎,才不会这么煎熬呢。
有这股劲儿在,咱啥坎儿都不怕,你说对不?”
我说完这段话,儿子沉默了好久,半天才“嗯”了一声,脸都红到了脖子根。
我发现,当我共情了儿子的情绪,并用温和的语言帮他把情绪表达出来时,他一直紧绷的、用来对抗我的弦终于松了下来。
现在,儿子已经顺利返回校园半年了,暑假期间虽然也会玩手机,但心里也有数,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走过这段路,我才深刻地明白:
我们做不到完全不让孩子玩手机,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不把玩手机当作奖励给孩子】。
一旦手机成为奖励,孩子就会被日复一日的、看不见的多巴胺陷阱消耗掉生命力、内驱力。
当我们巧用德西效应,不再控制、指责、评判,而是:
给孩子自主权,让他自己做主,再稍微给他一点理解和支持。
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手机瘾正在消失,孩子也会内驱力也会越来越强。
来源:二周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