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高令成筛子?老赖揣护照坐一等座,8000次出行打了谁耳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5 07:58 3

摘要:当你在高铁二等座挤得汗流浃背时,“老赖”正跷着二郎腿坐在一等座喝香槟;当你为一张打折机票精打细算时,欠着百万债务的失信被执行人正拿着护照在机场VIP厅候机。最近江苏宜兴爆出的“502名老赖8000次违规出行”事件,彻底撕下了限高令的遮羞布——原来法律明文规定的

当你在高铁二等座挤得汗流浃背时,“老赖”正跷着二郎腿坐在一等座喝香槟;当你为一张打折机票精打细算时,欠着百万债务的失信被执行人正拿着护照在机场VIP厅候机。最近江苏宜兴爆出的“502名老赖8000次违规出行”事件,彻底撕下了限高令的遮羞布——原来法律明文规定的“禁止乘坐飞机高铁”,在某些人眼里不过是“换本护照就能绕开的游戏”。更讽刺的是,有人靠挂失补办10本护照“花式躲限高”,而法院的监控系统却像个睁眼瞎。这哪是“限制高消费”?分明是给老赖开了“绿色通道”!

一、 数据刺眼:从每年10次到数千次,老赖把限高令玩成“旅行攻略”

宜兴检察院的调查数据,简直是一部“老赖花式躲限高行为大赏”:502名被限高人员,用护照买了8000多次机票高铁票,其中一等座就坐了800多次。更离谱的是,有人办了10本护照,平均每本用不了几次就挂失补办——合着护照在他们手里不是出入境证件,而是“限高令破解卡”?

这哪是“限制消费”?分明是“精准筛选老实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规定》写得明明白白:不能坐G字头高铁、不能坐飞机、不能选一等座。可宜兴的数据告诉你:404人买高铁票,325人买飞机票,近一半人违规5次以上。更魔幻的是,这种操作不是个案——宁夏银川的老赖坐飞机去三亚度假,广西柳州的失信人坐高铁商务座谈生意,湖南浏阳的被执行人一年飞了20多个城市。

最扎心的是“老实人悖论”:有人因为几万块债务被限高,创业失败后连高铁都坐不了,只能骑电动车跑业务;而真正的“硬茬老赖”却揣着护照满世界飞,甚至在短视频平台炫耀“限高令?我没见过!”。网友锐评:“限高令就像小区门禁,只拦得住按时交物业费的业主,对翻墙的贼根本没用!”

二、 三大漏洞:护照成“隐身衣”,部门互踢皮球,老赖笑出鹅叫

老赖能逍遥法外,不是因为他们多聪明,而是监管漏洞比筛子还大。掰开揉碎了看,无非三个“神操作”:

漏洞1:护照编号“一换就灵”,法院监控成摆设

身份证被锁死?没关系,护照才是“王炸”!法院的限高系统只能绑定老赖“当前持有的护照”,可护照这东西,挂失补办一次就换个号,相当于给老赖发了张“新身份证”。宜兴那个办了10本护照的“人才”,等于手里攥着10张“免限高卡”——法院今天锁一本,他明天补一本,系统永远追着屁股跑。

更荒谬的是:护照和身份证本该是“一人一码”的孪生兄弟,可现实中却成了“各管一段”的陌生人。你用身份证买高铁票会被拒,但掏出护照就能秒过;你在法院系统里是“失信人”,在公安的护照办理系统里却可能是“良民”。这种“信息孤岛”,简直是给老赖量身定做的“隐身衣”!

漏洞2:法院和公安“老死不相往来”,信息共享全靠吼

法院不知道老赖补了护照,公安不知道这人是老赖——这不是段子,是真事!宜兴检察院的检察官吐槽:“我们去查老赖的护照记录,得拿着介绍信跑断腿,公安那边也没义务主动通报。”结果呢?老赖在法院眼皮底下补了护照,公安那边开开心心发证,等法院发现时,人家早就坐着飞机环游世界了。

对比一下疫情期间的流调效率:你上午坐过的地铁,下午就能被大数据扒出轨迹;可老赖拿着护照飞了几十次,法院和公安的系统却像“老年机”,连个弹窗提醒都没有。网友怒怼:“抓逃犯时大数据比狗鼻子还灵,抓老赖时系统就集体‘断网’?”

漏洞3:“找人难”成挡箭牌,司法拘留沦为“纸面威慑”

就算抓到老赖违规的证据,法院想拘留?难!宜兴检察院移送了3个线索,法院也下了拘留令,结果呢?“找不到人”!老赖要么躲在外地,要么玩“人间蒸发”,公安想配合抓人?“警力不足”“跨区域协调麻烦”——最后拘留令只能躺在案卷里积灰。

更讽刺的是资金追查:老赖能买8000次机票高铁票,少说也得花几百万吧?这些钱哪来的?是工资?是经营收入?还是隐匿的财产?可现实中,法院往往只盯着“限高”,却懒得去查资金流水——相当于抓住小偷却不搜赃款,转头还抱怨“抓了也白抓”。

三、 短视频平台成“帮凶”?“教老赖钻空子”的流量生意有多脏

你以为漏洞都是老赖自己发现的?太天真了!打开某些短视频平台,搜索“限高令解除”,能跳出一堆“教程”:“用护照买票攻略”“新办营业执照就能坐飞机”“法院查不到的银行卡怎么开”……这些视频标题耸人听闻,内容却详细到“手把手教学”,评论区甚至有老赖抱团取暖:“亲测有效,已飞三亚!”

平台在干什么?忙着赚流量啊!

这些“钻空子教程”播放量动辄几十万,点赞评论蹭蹭涨,平台靠着广告分成赚得盆满钵满。有人举报?平台回复“内容合规”;记者曝光?平台删几个视频应付了事。说到底,在“流量至上”的逻辑里,老赖的“需求”就是商机,法律尊严值几个钱?

更恶心的是“受害者有罪论”:有些视频博主阴阳怪气:“谁让你借钱给别人?活该!”“老赖也是本事,你有能耐也去赖啊!”这种价值观扭曲的内容,不仅带坏了风气,更让债主们寒心——合着我借钱出去是错,他欠钱不还反倒成了“英雄”?

四、 破局之道:别让“技术背锅”,部门不联动,给个金箍棒也没用

面对漏洞,有人说“要升级系统”,有人说“要严惩老赖”,但问题的核心根本不是技术,而是“人”和“制度”。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