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5纳米工艺后,中芯国际为什么依旧“增收不增利”?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7 00:41 3

摘要:梁孟松2017年空降,14nm当年就量产,接着N+1、N+2一路小跑,步子快得像赶地铁。可跑得快也要烧钱,尤其没有EUV这把“瑞士军刀”,只能靠DUV反复曝光,一片晶圆成本比别人高出一截。

刚刷到一条消息,说中芯国际上半年营收又涨了,利润却掉了。第一反应是:这不是和去年一模一样?卖得多,赚得少,图啥?

别急着骂“亏本生意”。如果把芯片比作高铁,台积电已经跑到350公里,中芯还在200公里,但票价只收一半。乘客当然开心,司机(股东)脸色就难看了。

梁孟松2017年空降,14nm当年就量产,接着N+1、N+2一路小跑,步子快得像赶地铁。可跑得快也要烧钱,尤其没有EUV这把“瑞士军刀”,只能靠DUV反复曝光,一片晶圆成本比别人高出一截。

于是出现诡异场景:报价单上,5nm报得比台积电7nm还便宜。客户一看,立刻下单,财报里营收数字蹭蹭往上窜。可一算账,毛利被削得像削苹果皮,越削越薄。

有人算过,中芯平均每片5nm晶圆大概亏掉15%。放在别的行业,老板早拍桌子。但半导体不是奶茶店,现在亏的是钱,将来换的是“能自己说了算”的底气。

低价抢单这招,三星也玩过,当年内存价格战把日系直接打残。区别在于,三星背后有存储暴利回血,中芯背后是国家意志和银行授信。一个商业行为,被赋予了“卡脖子突围”的使命。

朋友圈里做芯片销售的朋友吐槽:客户现在砍价,直接甩一句“中芯都能做,你凭啥贵”。听起来像笑话,其实挺心酸——国产替代四个字,背后全是利润换时间。

最难受的是工程师。梁孟松在内部会议说过一句,“我们可以慢,但不能停”。翻译过来就是:加班继续,奖金先欠着。据说有次测试到凌晨,小伙子靠在机台上睡着,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包子。

有人问,那到底啥时候能赚钱?答案可能让散户失望:等国产EUV落地,或者等全球缺芯再来一波。在此之前,财报大概率还是“增收不增利”四个字循环播放。

换个角度想,如果今天中芯选择躺平,利润确实好看,但明天别人断供,手机变砖头,就不是股价跌几个点的事了。亏钱是阵痛,被卡脖子是长痛,两害相权,管理层选了前者。

所以看到新闻别只盯着利润栏,把它当成研发进度条就行。进度条走到100%那天,利润自然会反弹。至于现在?就当给未来交学费了。

来源:云中游览仙境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