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的故事听起来有点戏剧:一个药剂师出身的创始人,靠“医用修复”标签切入功效护肤赛道,10元成本的面膜卖到148元,凭借流量与渠道红利一路狂飙,2022年成功登陆创业板,被资本市场称为“医美面膜第一股”。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有人靠一支口红撑起半壁江山,有人凭一片面膜打出百亿市值。
敷尔佳,就是这类故事里最典型的主角之一。
它的故事听起来有点戏剧:一个药剂师出身的创始人,靠“医用修复”标签切入功效护肤赛道,10元成本的面膜卖到148元,凭借流量与渠道红利一路狂飙,2022年成功登陆创业板,被资本市场称为“医美面膜第一股”。
图源:品牌网
然而,红利并不会永远吹拂,热闹过去,财报冷冰冰。
2025年8月21日,敷尔佳发布的中报显示:营收首次出现高个位数下滑,净利润大跌三成以上,扣非净利几乎腰斩。
图源:夸克
曾经撑起神话的明星产品依旧存在,但消费者的心态、行业的格局、资本的期待,都在发生变化。
一边是曾经的暴利光环,一边是现实的承压拐点。
敷尔佳的轨迹,几乎是一部中国美妆行业上半场的缩影:靠流量、靠故事、靠爆款;而下半场的答案,可能是研发、是品牌矩阵、是长期主义。
图源:小红书
有人调侃:这家企业的命运,就像它的面膜,敷上去冰冰凉,揭下来红不红还要看肤质。
60后学霸创业
从药剂师到面膜商人的“下海记”
图源:网络
他最早是黑龙江一家医院的药剂师,后来进入哈药集团工作。别小看这段履历,九十年代的哈尔滨可谓全国制药业的“宇宙中心”,当时哈药六厂的广告词几乎家喻户晓。
图源:网络
1996年,国企改革的风声吹得猛烈,张立国干脆辞职创业,成立华信药业,主业是药品批发生意。
那时候的他,和“面膜”二字压根儿沾不上边,卖的是哈三联的粉针注射剂。
直到2012年,市场风向转了——消费者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护肤体验。张立国看准时机,带着医药背景转身进军皮肤护理。
图源:敷尔佳官网
2015年,他和哈三联合作研发出“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打出“术后修复”的功效护肤概念。这块小小的面膜,成了后来敷尔佳的“始祖单品”。
图源:网络
2017年,张立国正式将“敷尔佳”品牌从华信药业独立出来,聚焦于皮肤护理,尤其是面膜类产品。这一年,也正好赶上贴片式医用敷料的崛起,敷尔佳借势腾飞,逐渐成长为功效护肤赛道的头部。
图源:敷尔佳官网
2022年9月,敷尔佳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国货新贵”。2023年8月上市之后,市值一度突破300亿元,被称作“医美面膜第一股”。
图源:敷尔佳官网
张立国——这位从药剂师出身的企业家,摇身一变,成了资本市场追捧的明星。
张立国的转身路径,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一面镜子:从药剂师到药商,再从药商到美妆老板,每一次转型都踩准了行业风口。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风口退潮,企业又该如何自证实力?
医美黑马变跛脚驴?
暴利的黄金年代与滑坡的现实
中国消费者最爱追问的问题是:“这东西成本多少?” 对于敷尔佳,答案是——10元。
这可不是八卦论坛里的传言,而是公司自己披露的事实。
2020年到2021年初,公司向哈三联采购的面膜单价就在9.99元到10.17元之间。
图源:敷尔佳公告
而到了消费者手里,一盒五片要花148元,也许面膜的溢价空间比黄金还亮眼?
图源:敷尔佳旗舰店
于是乎,毛利率常年在80%以上的数据见怪不怪。
图源:敷尔佳2025年中报
2020年,敷尔佳财报数据显示,归母净利润6.5亿;2022年,升到8.47亿。
一个靠面膜起家的公司,利润率堪比互联网公司,令人咋舌。在资本市场眼里,这是一家既有“医美专业背景”,又能玩转流量的黑马,自然受到追捧。
图源:央视新闻
但故事走到2025年,就不那么顺畅了。
根据最新中报,敷尔佳上半年营收8.63亿元,同比下降8.15%;归母净利润2.3亿元,同比大跌32.54%;扣非净利润更是只有1.66亿元,同比暴跌48.66%,几乎腰斩。
图源:敷尔佳2025年中报
更雪上加霜的是,线下渠道彻底熄火,如今只剩整体营收的19.5%。
图源:敷尔佳2025年中报
这份数据传递出几个信号——营收出现明显下滑,说明增长引擎失速;利润率骤降,意味着流量和营销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渠道过于依赖线上,而线下几乎崩盘,一旦线上环境变化,风险极大。
值得一提的是,敷尔佳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高达4.2亿,同比增长39.56%,占营收的48.7%。换句话说:卖面膜的钱还没广告费烧得快。
图源:敷尔佳2025年中报
图源:小红书
把镜头拉到同行,就更能看出差距。
珀莱雅多品牌并举,营收突破百亿;贝泰妮靠薇诺娜深耕功效护肤,研发投入常年保持在5%以上;华熙生物则“卖原料+卖终端”双管齐下,筑起生态护城河,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图源: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图源:前瞻经济学人
反观敷尔佳,依旧只有“面膜一招鲜”,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仅2333万元,占营收2.7%,在资本市场眼里,这更像一份“不及格”的答卷。
从暴利神话到业绩承压,敷尔佳的转变,只用了三年时间。资本市场最忌讳的不是成本高,而是故事讲不下去。
图源:西鼎会
从“囤一百张”到“性价比第一”
敷尔佳的掉粉危机
2019年,是敷尔佳的高光时刻。
那一年,李佳琦在直播间一句“烂脸的女生给我囤上100张”,直接让敷尔佳一夜成名。当晚卖出25万片,堪称品牌的成名之战。
图源:李佳琦直播间
此后,“白膜、黑膜”成了敏感肌的“救命稻草”,社交平台上到处都是“术后修复必备”的安利笔记。
那时,消费者愿意相信“医美背景”,愿意为“术后修复”概念买单。
明星代言、综艺曝光、电商买量……这些营销手段在当时百试不爽。有人甚至说,敷尔佳不是卖面膜,而是卖一个“医美专业护肤”的身份。
图源:敷尔佳
直到2022年,十元成本的新闻上了热搜。很多人才恍然醒悟,笑称:原来我的脸贴的不是透明质酸,是智商税。
图源:中国新闻网
当然,消费者并没有立刻转身离开,毕竟使用体验和功效还在。
但态度变了:年轻人更爱看成分表,而不是广告词;小红书、抖音上的真实测评,比明星代言更有说服力——据艾媒咨询数据,2025年中国化妆品消费者购买化妆品关注的主要因素,43.83%的消费者会主动搜索成分相关信息。简而言之,“配方党”已经逐渐替代“代言粉”。
图源:艾媒咨询
再叠加消费降级的现实,价格敏感度被放大。
148元10片、39.8元2片的定价,放在五年前是“专业溢价”,现在却容易被质疑“不值”。
图源:天猫
毕竟,只要十几块钱,花西子、润百颜、甚至海外品牌都能买到,选择多了,忠诚度就低了。
图源:小红书
这种心态的变化,对一个品牌来说,往往比财报上的下降曲线更危险。
中国美妆的未来
流量小生必须练“研发内功”
过去十年,中国美妆的“上半场”打法几乎没有悬念:先砸广告,再签明星,配合一两个爆款,流量声量一旦起来,品牌就能迅速出圈。
图源:敷尔佳
敷尔佳正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产物——把“医美背景”的故事讲透,把“面膜”做成爆款,再踩上直播电商的风口,三步合一,直接跑上资本市场的舞台。
但未来的“下半场”,规则已经在改变。
一方面,市场依旧在扩容。
图源:前瞻经济学人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显示,到2026年,中国皮肤护理市场规模将突破5185亿元,其中功能性护肤和医美相关产品,依旧是高增长的优质赛道——将达到623亿和253.8亿的规模。换句话说,“蛋糕”还在变大。
图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另一方面,消费者却更挑剔了。
图源:小红书
仅仅有“医美故事”已经不够,年轻人要的不只是“听上去专业”,而是“用得出效果”。这意味着品牌必须拿出真材实料。
欧莱雅之所以能横跨百年,核心在于强大的多品牌矩阵和持续高投入的研发。
图源:欧莱雅中国
国内的珀莱雅、贝泰妮也在加大研发比例,贝泰妮产品线越来越细分,几乎在各个价位都能找到对应产品。
图源:网络
敷尔佳若想继续唱主角,必须补齐短板:2.7%的研发比例不够,至少要拉到国际水准;单品逻辑难以续航,不能永远靠白膜黑膜打天下;线下不能放弃,否则消费者体验环节缺失。
未来的关键在于,能否把“医美面膜第一股”的光环,真正转化成产品竞争力。
如果等流量彻底退潮,才开始补研发、补渠道,那就很可能错过窗口期。
毕竟,在“下半场”的美妆赛场上,能留下来的不再是流量小生,而是研发硬汉。
写在最后
敷尔佳的故事,本质上是一部关于中国美妆行业的寓言。
图源:敷尔佳
它证明了:在流量驱动的时代,10元成本的产品也能卖到148元,甚至卖出百亿市值。这是商业逻辑的胜利,也是消费心理的写照。
但流量从来不是永动机。最新的财报数据正在提醒,红利已经触顶,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行业也已进入“下半场”。
图源:深交所
张立国从药剂师到美妆创始人的转身,值得钦佩。但敷尔佳能否走出“白膜黑膜”的单曲循环,找到真正的“第二增长曲线”,才是这家企业的下一道必答题。
张立国
一个品牌的价值,不只是能把十块钱的产品卖到一百四十八,而是要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觉得“值”。
图源:网络
护肤的本质,不是敷一张面膜,而是长久的信任。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