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级AI应用+首次盈利,Keep已到估值拐点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7 10:43 1

摘要:在生成式AI全面渗透的当下,其究竟能否帮助一家公司实现商业模式的正反馈?Keep的转型故事或许是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这家曾经依赖内容与流量的互联网健身应用,在2025年上半年意志坚决地推动“All in AI”战略落地。半年之内,其不仅实现了业务模式的彻底重

这是雪贝财经第篇原创文章396作者:栖迟

在生成式AI全面渗透的当下,其究竟能否帮助一家公司实现商业模式的正反馈?Keep的转型故事或许是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这家曾经依赖内容与流量的互联网健身应用,在2025年上半年意志坚决地推动“All in AI”战略落地。半年之内,其不仅实现了业务模式的彻底重塑,还实现了扭亏为盈,更以AI教练、专属模型和硬件绑定构建了可持续的盈利框架。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不仅是Keep的故事,也是AI应用在C端找到高频刚需场景的先声。在全民级AI应用仍属稀缺的今天,Keep或许正处于估值与叙事重构的拐点。

壹:国民级应用

生成式AI的红利,正从“算力与模型竞速”转向“高频刚需场景的产品化落地”。如果说信息检索、图片编辑与语言学习已证明“AI即服务”的商业可行性,那么“运动与健康”是极具确定性的天然适配场景:

高频(每日训练、恢复、饮食决策)、强反馈(心率、步频、姿态纠偏立竿见影)、强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目标与偏好完全不同),且具备多模态数据基础(视频、动作骨骼点、可穿戴传感器)。

全球科技巨头已在此赛道投下重注:谷歌宣布以个人健康大模型推动Fitbit的AI教练化,目标是基于腕带数据给出个性化建议;专业运动科技品牌WHOOP则推出基于GPT-4的“Coach”,用连续生理数据实时生成训练与恢复建议;苹果从系统层面推出Apple Intelligence,强调大量推理在端侧完成并以“私有云计算”补足复杂任务,隐私与时延的难题因而被系统性解决。

这些趋势共同指向一个事实:AI教练并非“锦上添花”的小功能,而是新一代全民应用的底层形态。

当“实时感知—个体建模—自适应反馈—可视化激励”形成闭环,用户时长、付费意愿与口碑传播会相互放大。全球用户数最多的语言学习应用多邻国在引入AI对话、AI讲解等功能后,DAU与收入增速均大幅提升,并持续获得资本市场正反馈,近期又因被多家机构看好其“GenAI受益者”定位而获得市值上行;中国的影像工具美图则依托AIGC把传统工具订阅化、专业化,成功推动经调整净利与市值的爆发。

这些对比案例说明:一旦AI把“更个性、更省时”的价值显性化,订阅渗透率与ARPU会出现黏性强化。

作为中国最早把“在线训练+用户社区+轻硬件+商业化”做成体系的运动科技公司,Keep在2025年初明确“All in AI”战略,并在上半年密集落地:发布垂直于运动健康的专属模型Kinetic.ai,上线通用AI教练体验版“卡卡(Kaka)”,可基于用户诉求定制训练计划与问答;随后扩展至训练过程的“语音即时纠偏”、跑步/骑行等户外场景的实时指导,并引入“图片识别饮食评估”,让日常饮食管理与运动决策打通。公司还规划以9.0版本构建AI Agent形态,意味着AI将从“功能”升级为“系统角色”。

这些密集动作展现出Keep明确的产品路线:以“个体化训练计划”为锚点,将感知(动作、心率、轨迹)与生成式反馈结合,在“课前评估—课中纠偏—课后复盘—饮食/睡眠建议”的闭环中提升用户留存与活跃度。

被AI重塑的Keep所完成的变化不仅标志着其业务模式的巨大转型,还展现着一种可能:其或许正走在成为中国首个“全民级AI应用”的道路上。

当然,Keep能否真正成为“全民级应用”,也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变量:技术的可及性与用户习惯的养成。在技术端,Keep需要证明AI教练不是噱头,而是能切实提高用户的训练效率与体验。随着大模型在动作识别、语音交互与个性化推荐上的进步,这一障碍正在被逐步清除。而在用户端,健身的普及率与粘性,决定了AI应用的渗透速度。

对于这家公司,挑战同样存在。一方面,AI的研发与算力投入需要长期资本支撑,短期盈利的改善未必能完全缓解财务压力。另一方面,如何在运动科学与运动美学之间保持平衡,既维持品牌调性,又拓展商业边界,是摆在Keep面前的战略课题。

贰:校准估值框架

长期以来,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习惯于以用户规模和流量增长作为评估企业成长性的核心指标。烧钱换市场,再通过广告、电商等业务实现商业化,这是一条被无数企业验证过的增长路径。

Keep也曾遵循此道。尽管拥有2249万平均月活跃用户以及280万平均月度订阅会员(截至2025年上半年),但其盈利模式未能完全成功跑通,高昂的营销费用和内容成本,使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在资本市场,它被视为一个拥有庞大用户基础,但商业前景不甚明朗的“故事”。

然而,AI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正在让科技企业有机会彻底抛弃路径依赖。它为企业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估值逻辑。

如果把Keep放回“全球AI应用演进”的坐标系,我们看到的则是一次“由产品范式重写商业范式”的转型:AI不再是附属功能,而是成为“持续服务”的主体;收入不再依赖不稳定的流量,而是由订阅与硬件续费构成可预测现金流;护城河不再只靠内容库,而是由“数据—模型—反馈”自学习系统与“美学化传播”共同强化。

首先,AI化的Keep所带来的是对商业模式的重塑,让其实现了从功能到持续服务。传统健身App的商业引擎是“课程内容+社交+电商分发”,这种模式依赖于大量的明星教练、内容制作和运营投入,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而AI教练的引擎是“数据—模型—反馈”形成的自学习系统,边际成本随推理成本下行而快速降低,规模效应与个性化体验可以兼得。

这种业务形态的重塑,其底层逻辑是从“内容驱动”转向“AI驱动”。过去,Keep需要花费大量成本制作和购买课程内容;如今,AI算法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实时生成和调整训练内容,极大地降低了内容成本。同时,AI教练的出现,也使得个性化服务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大规模复制,这正是其商业模式可持续盈利的关键。Keep所推出的AI教练卡卡已展现出早期积极趋势,据2025年7月最新数据显示其AI核心日活跃用户(DAU)超过15万。

Keep如果以“AI Agent + 端云混合”的方式在手机、手表、单车等设备上持续供给服务,其增长的关键不再是课程数量,而是模型对个体的拟合速度、纠偏质量、反馈时延与激励机制的设计。这与语言学习、影像AIGC的成功路径高度一致。

其次,公司业务双引擎:运动科学× 运动美学。在宣布All in AI后,Keep将业务形态概括为“运动科学”与“运动美学”。前者覆盖AI教练、AI课程与训练计划,并与智能硬件(运动手表、智能单车等)耦合,形成“数据采集—反馈生成—计划迭代”的飞轮;后者围绕奖牌/联名IP、服饰与装备,提供“可感知的成就与美学体验”,用于强化外在动机与社交传播。

当AI把训练反馈、里程碑达成与社群荣誉绑定,“科学”驱动留存与ARPU,“美学”驱动裂变与复购,二者形成“内驱—外显”的闭环。

就商业模式而言,“运动科学”更接近高毛利的订阅SaaS与AI增值包,“运动美学”则提供现金流与品牌资产的可视化回报,两者叠加会把公司从“内容、广告、电商”商业模式推向“订阅SaaS × 消费品品牌”的混合定价体系。

对投资者而言,对Keep的估值框架则需要从“互联网导购/广告平台”切换至“AI订阅×硬件绑定×品牌消费”的三元模型。

更具想象力的是,资本市场对于“全民级AI应用”的期待,足以改写这家公司的估值空间。实际上,过去几年,AI在C端应用的落地并不顺利。教育、医疗、娱乐等领域虽有尝试,却始终缺乏一个足够高频、足够刚需的场景来承载AI的商业化。换句话说,在商业应用领域,全民级AI应用仍属稀缺。

Keep具备这样的可能性。同时,随着Keep两大战略方向的成功推动:推进AI驱动的平台架构转型和推动经营结果扭亏为盈,配合明晰的AI产品里程碑与业务剪枝,说明这家公司正跨过最艰难的爬坡期,即把AI变成长期的经营效率与利润来源。

我们愿意做一个谨慎但乐观的判断:在“All in AI”的战略牵引下,叠加“运动科学×运动美学”的双引擎,Keep具备打造全民级AI应用的能力与路径。这一判断并非“情绪化的乐观”,而是上文所提及的来自已成功对比样本(多邻国、美图)以及公司中期财务信号的交叉验证。

叁:可持续的盈利

Keep过去几年尽管用户规模庞大,但盈利始终承压,这也是其资本市场估值长期受到压制的原因之一。我们认为,对于Keep公司来说,2025年半年报虽然实现了首次盈利,但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由AI驱动带来的盈利是否是可持续的?

该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其报告期内实现营收8.22亿元,非国际财报准则下经调整净利润1035万元,录得毛利4.29亿元,毛利率由上一年度同期的46%大幅提升至52.2%。

首先,实现盈利对Keep而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因为这说明其盈利能力不再依赖于粗放式的用户增长和广告收入,而是来自于其AI战略下,付费服务的渗透率和客单价的提升。

而能否可持续的关键在于两条曲线的交叉:一是单位推理成本持续下降(端侧模型、蒸馏与剪枝、缓存与复用),二是用户愿意为“省时且更好”付费。

当AI教练成为用户每日开屏的第一入口,流量依赖度降低,订阅与硬件续费会成为现金流主引擎。Keep半年报利润端先于规模端修复,是“剪枝+AI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精明的投资者应该看到,这一结构性变化与传统“拉新—补贴—广告”的互联网式增长截然不同。

这足以向投资者解释一个容易被误读的现象:转型期个别运营指标的波动。若仅以短期收入或活跃度小幅回调来判断基本面,结论可能南辕北辙。

自2025年起,Keep主动“关掉”低毛利、低效率的流量生意,转向以“AI服务+高质量订阅”为核心的经营结构,实现了“增肌减脂”。尽管Keep上半年8.22亿元的营收出现了同比收缩,但这主要是源于公司实施战略转型,是其全面聚焦AI,主动精简非核心低效体量的结果。其次,有部分业务指标如月活用户数(MAU)和总营收增速出现小幅波动。从财报的附注中可以看出,导致部分数据波动的原因,恰恰是公司在年初宣布“All in AI”战略后,对非AI业务和低利润率业务的主动收缩。

这是一种战略性的取舍——为了聚焦核心,公司愿意牺牲短期的用户规模或营收数据,以换取更长期的、更具可持续性的盈利增长。

而对标可证案例:多邻国因产品价值递增,机构普遍认为其将“成为GenAI的显著受益者”,并给出更积极的目标价路径;美图则以AIGC驱动订阅与利润扩张,2024—2025年期间经调整净利与用户规模同步增长,市值显著回升。

这些经验证据支持“AI—订阅—利润”的正循环并非昙花一现,而是以产品价值为底的稳态。

从策略学角度,“聚焦=放弃的勇气”。Keep在上半年主动“收缩低效品类”,以换取毛利率与费用率的结构改善,利润因而先行修复。公告已明确收入的短期收缩是为重塑长期增长基础;与其追逐“泛流量”的波峰,不如以AI能力换取“人均价值”的抬升。

Keep在AI转型期的正确观察口径,应是观察其订阅渗透率、AI功能使用频次、ARPU与毛利率的联动变化,而不是孤立的单一规模指标。

Keep的AI转型,不仅仅是一家公司重塑自身商业模式的故事,更是中国互联网乃至全球AI应用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经历多年亏损后实现首次扭亏为盈即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在AI技术融入业务,正让Keep以惊人的速度,从一个内容和社区驱动的健身应用,蜕变为一家以“运动科学”为核心的AI公司。

从投资者角度看,下一步,随着AI教练完整版本的落地与分层订阅策略的执行,Keep的盈利质量与增长方式料将与其旧有逻辑显著不同,其估值模型也有机会被重塑。过去市场对Keep的定价更多基于“互联网健身工具”的增长天花板,而如今,AI赋予它的是一个更接近科技公司的叙事——可持续盈利、高频使用、长期订阅。

总体而言,Keep的半年报所展现的,不仅是一次财务层面的翻盘,更是一种模式上的重构。它标志着这家公司已经跨出了从“App公司”到“AI公司”的关键一步。在全民级AI应用仍是市场稀缺的当下,Keep是最值得关注的候选者之一。未来,它能否成为中国的“多邻国式奇迹”,既取决于自身执行力,也取决于整个AI浪潮能否真正兑现对C端的承诺。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