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们普通人的印象里,养生似乎意味着严苛的作息、精致的饮食和远离一切“不良”嗜好。
在我们普通人的印象里,养生似乎意味着严苛的作息、精致的饮食和远离一切“不良”嗜好。
但历史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范例:
毛泽东主席一生工作繁忙,时常昼夜颠倒,也有抽烟的习惯,却依然享年83岁,这在那个时代无疑是长寿的。
他的养生之道并非我们想象中那般“佛系”,反而充满了独特的个人哲学和积极的主动性
其核心或许不在于“不做哪些事”,而在于“坚持做了哪些事”来平衡巨大的工作消耗。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曾在他身边工作的保健医生徐涛等人的回忆,揭开毛主席独特保健面纱的一角
您可能以为日理万机的领袖会有大段的时间进行锻炼,但其实不然。
毛主席的保健活动深深融入于日常生活和工作间隙,是一种“动态休息”的典范。
他并不追求长时间、高强度的单一训练,而是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让身体和大脑在紧张之余获得积极的放松。
他的主要运动方式之一是散步,但绝非慢悠悠的遛弯。
他偏好快步行走,即便在北方的严冬,冰雪覆盖了庭院,他也照常不误。
他尤其喜爱雪后初晴的景象,甚至不让工作人员扫除院中的积雪,就为了享受双脚踩在深雪中那咯吱作响的乐趣。
寒冷天气里,他从不佩戴口罩、围巾等防寒用具,展现出极强的耐寒能力。
他的散步时间通常不长,每次也就五到十分钟,目的明确——快速清醒头脑、转换思维,然后立刻回去继续工作。
这种短时高效的“充电”模式,对于现代忙碌的我们来说,是不是比想象中更容易实现?
光是散步,或许还显得有些单调。
毛主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自创了一套“自由体操”。
这套操通常融入在散步的过程中,包含头部转动、上肢环绕、肩部旋转以及腰部的扭动等动作,形式随意却全面。
在他身边工作人员看来,此刻的主席与平日里的严肃形象判若两人,显得格外放松和专注。
这让人联想到古代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都是通过模仿自然、活动筋骨来达到流通气血、舒缓压力的目的。
这种将运动自然融入生活、不拘泥于形式的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先进。
如果说散步和体操是为了应对日常疲劳,那么毛主席偏爱的另一些运动,则上升到了意志锤炼和精神愉悦的层面。
他认为,锻炼身体的同时,更要磨砺意志、开阔胸襟。
爬山是他极其钟爱的一项运动。
1954年在杭州期间,时年逾六十的毛主席几乎爬遍了杭州周围的所有山峰。
保健人员出于担心,曾建议他从矮小的丁家山开始,并约定中途需要休息以便检查身体状况。
但他展现出的体力和耐力令人惊叹,常常步伐稳健,气息均匀,让随行的医生都感到佩服。
他曾对工作人员说:“井冈山那么大,还不是靠两只脚底板走过来的!”
这句话道出了他热爱登山的深层原因——这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对革命岁月中那种跋山涉水、不畏艰险精神的重温。
攀登高峰,极目远眺,带来的是一种心胸的开阔和意志的升华。
另一项将他个人志趣与锻炼完美结合的运动便是游泳。
毛主席的游泳风格与众不同:他喜欢去水库、江河、大海中搏击风浪,追求的是“游大不游小,游长不游短,游远不游近,游急不游缓”。
他擅长侧泳和仰泳,曾幽默地比较:“你的自由式也不自由。你看我,头不进水,不用换气。游起来,我口能讲,耳能听,眼能望。”
在他看来,游泳不仅是健身,更是对意志和耐力的考验。
他曾在63岁和73岁时两次横渡长江,前后共十七八次畅游长江,成就了佳话。
他甚至还提到,游泳有一个独特的好处——能让大脑彻底放松下来,“不想事”,因为一分神就容易下沉。
这对于一位时刻思考国家大事的领袖来说,或许是难得的“大脑休息法”。
智慧平衡除了动态锻炼,毛主席也有一些简单易行、颇具智慧的保健小方法,用于缓解特定疲劳。
他长期进行高强度脑力工作,有时会感到头部不适。
他的缓解方法之一竟是梳头。
当他感到思维疲惫时,会请工作人员为他缓缓地、长时间地梳理头发,从额前发际一直梳到后脑勺。
他本人认为,这个方法可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帮助有限的营养优先供应大脑,从而达到消除疲劳、补脑安神的效果。
这一方法其实暗合中医“头为诸阳之会”,通过刺激头部经络穴位来提神醒脑的理论,简单而有效。
另一个辅助放松的方法是按摩。
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他会让值班卫士为他进行全身性的按摩,特别是放松紧张的肩膀、背部和四肢关节肌肉。
这并非专业的医疗按摩,而更侧重于放松身心,促进血液循环,为他接下来能够安然入睡做好准备。
这种借助他人帮助的被动放松,在现代社会也可以转化为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或者利用一些按摩小工具来实现。
心境豁达回顾毛主席的养生之道,我们会发现,其最深层的底蕴或许是一种宏大的格局和豁达的心境。
他的许多锻炼方式,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往往与调查研究、体察民情、欣赏自然结合在一起。
他经常到全国各地视察,而且有一个特点:“夏天越热越向南方跑,冬天越冷越向北方跑”。
他对此的解释是:“这样既可做调查研究,又可锻炼身体。”
他将深入基层的行走视作锻炼,将面对严寒酷暑的挑战视作对适应能力的磨练。
他年轻时就有意挑战自身,曾在雷雨交加之夜独登岳麓山,以体验“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古意。
这种主动迎接挑战、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广泛接触中强壮体魄、磨砺精神的理念,是其养生哲学中极为宝贵的一部分。
通观毛主席的保健之道,我们很难将其简单归结为某几种具体的“方法”。
它更像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智慧的生命管理艺术。
他并非拥有超人的体质,而是深刻懂得“主动调节”与“动态平衡”的重要性。
他的实践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或许是:养生不必拘泥于形式,更无需追求完全摒弃某些习惯(如他未能戒掉的烟)。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为身体注入足够的“积极因素”来平衡消耗。
来源:史料布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