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的未来不在归化球员,而在青训和基层赛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7 11:56 2

摘要:近日,关于央视是否应该停播国足赛事转而支持“村超”“苏超”等本土业余联赛的讨论,成为舆论热点。这一争议背后,既反映了观众对国足长期表现的不满,也体现了体育传播格局的深层变革。

近日,关于央视是否应该停播国足赛事转而支持“村超”“苏超”等本土业余联赛的讨论,成为舆论热点。这一争议背后,既反映了观众对国足长期表现的不满,也体现了体育传播格局的深层变革。

央视作为国家主流媒体,过去转播国足比赛曾被视为一种责任,但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据透露,国足赛事的转播成本高昂,单场版权费一度高达千万人民币,尽管后来降至200万左右,仍是一笔巨大支出。然而,国足的表现却难以令人满意:国际排名跌至第88位,亚洲杯小组赛三连败创队史最差战绩,2026世预赛前两轮不敌日本和沙特,甚至0-7惨败日本创下队史世预赛最大比分输球纪录。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足比赛的收视率持续下滑。数据显示,国足比赛收视率较巅峰时期下降了近50%,部分场次甚至低于0.5%。广告招商额较巅峰期下降约47%,转播国足比赛从曾经的“国家责任”变成了“商业负资产”。有球迷调侃道:“看国足比赛,不如看楼下小区踢野球,至少人家跑得起劲。”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如“苏超”(江苏省级足球超级联赛)和“村超”(贵州榕江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等本土业余赛事却焕发出勃勃生机。2025年“苏超”新赛季,全省13个地市48支队伍参赛,单轮现场观赛人数突破5万人次,南京赛区揭幕战吸引了8000多名观众。抖音“苏超”话题播放量首月就破5亿次,部分场次直播在线人数超10万。

更值得关注的是“苏超”的转播成本仅为几万元一场,不到国足转播费的零头,却提供了高质量的转播体验,每场比赛配备14个转播机位,还有无人机和大倍率镜头,转播标准甚至超过了中超联赛的常规配置。

贵州“村超”同样展现了惊人的人气。2025年村超新赛季开幕战,现场涌进3.8万名观众,最远的球迷开了12小时车前来观赛;线上抖音话题播放量破80亿次,单场直播最高在线人数达500万,超过了国足18强赛的全场收视人次。这些业余球员中有卖鱼的、开餐馆的、种甘蔗的,比赛奖品是酸汤鱼和脐橙,但他们拼到膝盖流血还在追球,守门员为扑球撞上门柱,这种拼搏精神让观众感受到了足球最本真的快乐。

本土赛事的社会效益也不容忽视。村超开赛首月就带动榕江县旅游收入破5亿元,“苏超”2025赛季带动12个赛区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20%以上。而国足除了让球迷失望,只剩下“负面新闻”:前主帅李铁被判20年、前足协主席陈戌源被判无期徒刑,足坛反腐揪出18名相关人员。

央视已经做出了调整。除了因赛事版权方报价“极度畸高”而拒绝转播部分国足比赛外,央视还积极探索“5G+VR”等新型转播模式,并通过图文直播、短视频集锦等形式满足基础观赛需求。同时,央视将资源向冬奥会、亚运会等全民关注度更高的赛事倾斜,体现了转播策略的重新定位。

这场转播风波背后,实质上是价值数亿的体育产业角力。某互联网巨头以3.8亿打包购入本轮世预赛新媒体版权,较上届暴涨280%,反映了体育版权市场的格局变化。付费观赛虽有助于推动体育产业市场化,但短期内可能因平台技术不成熟、用户习惯未养成而引发抵触情绪。

央视如果调整转播策略,将资源投向“苏超”和村超等本土赛事,或许能够贴近更多观众,让大家看到身边人的足球热情,传递足球最本真的快乐,同时带动地方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也能给中国足球敲响警钟:当最主流的媒体都不再为“平庸”买单,或许足协才会真正重视青训,整治乱象,让国足重新找回该有的斗志。

观众爱的从来不是“国字号”这块招牌,而是能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足球本身。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批评,而是更多的创新和改革。本土赛事的火爆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只要脚踏实地,把事做好,哪怕是刚起步的“小字辈”,也能吸引眼球,赢得掌声,甚至闯出新路子。

中国足球的未来或许不在于花大价钱请外援或归化球员,而在于回归足球初心,从基层做起,从青训抓起,让足球真正成为人民喜爱的运动。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能迎来真正的复兴。

来源:薇薇婆评球大数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