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研发道路上,正极材料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中,尖晶石型锰酸锂,LiMn2O4,简称LMO,因其4.0V的高电压平台、丰富的锰资源储备和环境友好特性,被视为极具潜力的钴酸锂替代品。不过,这一材料却有着先天缺陷,即Jahn-Teller畸变,导致其在循环过程中结构崩塌、容量骤减,成为制约其规模化应用的致命点。摘要: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研发道路上,正极材料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中,尖晶石型锰酸锂,LiMn2O4,简称LMO,因其4.0V的高电压平台、丰富的锰资源储备和环境友好特性,被视为极具潜力的钴酸锂替代品。不过,这一材料却有着先天缺陷,即Jahn-Teller畸变,
近 期,由长春理工大学 秦杰明教授团队发表在材料科学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的研究提出了缓解方案。该研究团队利用高压高温淬火(HPHTQ)技术,通过晶格应力与氧空位的协同作用,成功抑制了JT畸变的问题。
1. Jahn-Teller畸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下什么是Jahn-Teller畸变。这一现象源自材料中过渡金属离子的电子构型不对称性。在锰酸锂中,Mn3+离子具有t2g3eg1的高自旋电子构型,其中eg轨道上的单电子打破了八面体场的对称性,导致MnO6八面体发生畸变,轴向键伸长,赤道键缩短,晶体结构从立方相转变为四方相。该研究首次提出并验证了 晶格应力 与 氧空位(OVs) 协同抑制JT畸变的机制。通过DFT计算,团队发现:
1)应力场的笼子效应 :外部压力可压缩Mn-O键长,限制MnO6八面体的轴向伸长,使晶体结构保持更高的立方对称性。计算显示,在1.0GPa压力下,MnO6轴向键长从3.844Å缩短至3.809Å。 2)氧空位的电子调控 :OVs在Mn原子周围形成局域化电子缺陷态(F中心),通过电荷重分布部分补偿eg轨道的不对称电子占据。电子局域函数分析显示,OVs与邻近Mn原子间存在弱相互作用,这种键合补偿增强了结构稳定性。 3)协同作用的电子证据 :态密度(PDoS)分析表明,应力与OVs共同降低了eg轨道d₂²态的电子占据,直接抑制了导致JT畸变的电子驱动力。 3. 高压高温淬火(HPHTQ)工艺研究团队开发了独具特色的HPHTQ合成技术。
这一工艺的核心创新点包括: 1)超快高压烧结 ,采用六面顶压机,在0.6-5.0GPa高压和1073K温度下仅需25分钟即可完成反应,相比传统固相法的16小时大幅缩短。 2)淬火锁定缺陷 , 高温烧结后立即淬火,使材料在快速冷却过程中冻结高压态的结构特征,成功保留晶格应力和OVs。 3)梯度压力调控 , 通过调节压力(0.6-5.0GPa)可精确控制OVs含量(0.98-6.05wt.%)和残余应力(0.54-3.3GPa),实现材料性能的定量调控。
HPHTQ技术制备的HPM-1.0展现出独特的结构特征:
1)"蜂窝状"多孔形貌 , SEM显示,高压样品由纳米级颗粒堆叠形成多孔结构,BET比表面积达15m2/g,是常压样品的14倍。这种结构既提供了丰富的Li⁺传输通道,又缓冲了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2)应变分布可视化 , 几何相位分析(GPA)揭示了样品中存在的非均匀压缩应变场,这种应变分布有利于维持结构稳定性。 3)氧空位直接证据 ,电子自旋共振(ESR)在g=2.002处检测到OVs的特征信号,热重分析(TG)定量确定了不同压力下的OVs含量。HPM-1.0的电化学性能实现了多项突破:
1)超长循环寿命 :在2C倍率下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4.7%,剩余容量90.6mAh/g,是原始LMO的2倍。这种稳定性源自JT畸变的抑制,循环后材料仍保持蜂窝状形貌,晶面间距几乎无变化。 2)卓越倍率性能 :5C高倍率下容量达80.4mAh/g,比常压样品提高98.5%。动力学分析表明,Li⁺扩散系数提升近10倍,且伪电容贡献占比达80.7%,说明OVs和纳米结构共同促进了快速电荷存储。来源:云阳好先生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