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短几分钟,他抛出了“价值观崩溃”“不要网暴孩子”“不要有恨,要有爱”等一连串金句。
8月27晚,张伦硕开直播力挺黄奕女儿引发热议!
“我的价值观崩溃了!为什么要网暴一个孩子?
孩子什么都不懂,我们不是应该呵护他吗?
世界太颠了,颠得我都看不懂了!”
镜头前,他甚至脱口而出一个“shit”,然后赶紧道歉。
短短几分钟,他抛出了“价值观崩溃”“不要网暴孩子”“不要有恨,要有爱”等一连串金句。
一时间,网友们都愣住了:这事儿,不是已经快过去了吗?为什么张伦硕突然点燃火药桶?
于是,黄奕女儿事件,再度升级。
随后,张伦硕发布长文再度回应:
“我如果不是警察的孩子,是不是就真的说不清楚了?
这帽子必须给我扣上,再来一轮网暴是吗?”
他提到家世:“姥爷是抗日英雄,我家是警察大院”,强调自己“根红苗正”;
他也自嘲身体缺陷:“我有灰指甲、鼻炎、过敏、老花眼”;
他甚至质问:“株连九族合理吗?”
这些话,既像是“诉苦”,又像是“撇清”,同时也把网友推到了对立面。
问题是,网友真的有那么恶毒吗?
要理解张伦硕的“情绪爆发”,必须回顾事情的来龙去脉。
一切从一段母女对话开始。
黄奕的女儿直言想当艺人,还质问妈妈:“你能做,为什么我不能?”
黄奕没有反对,甚至亲自把女儿送去韩国接受练习生训练。
网友们看了视频,普遍质疑:孩子年纪小,外貌条件也普通,是否适合走这条残酷的路?
黄奕多次在微博回应,情绪渐渐激烈,甚至放话:
“女儿是女儿,爸爸是爸爸,不要牵连。位置让出来了,那你们去啊。”
舆论持续发酵,两周后,原本逐渐平息的事件,被张伦硕的直播,再次搅动。
本质上,网友们大多数只是表达了质疑,而不是恶意辱骂。
但经过明星们的不断“带节奏”,事件性质开始模糊。
在直播里,张伦硕不断强调“孩子无辜”,并劝网友不要把对父母的不满,转嫁到孩子身上。
听上去很有道理,但问题是:
网友的主要声音,并不是“辱骂孩子”,而是“质疑她是否适合做艺人”。
这就是关键矛盾。
张伦硕用“网暴”的概念,重新定义了整个舆论场。
原本的理性讨论,瞬间变成了“公众加害一个无辜孩子”。
这是典型的节奏带偏。
在网络叙事里,一旦有人喊出“这是网暴”,舆论就容易被情绪绑架。
于是,大量普通网友,背上了“不理智、不善良”的罪名。
这件事让人不得不思考:什么是网暴?什么是合理批评?
当网友说“她条件不适合做艺人”,这是意见表达。
当有人恶意辱骂“丑”“滚出娱乐圈”,那才是网暴。
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声音其实是前者。
但一旦有人故意强调“孩子被网暴”,就等于把所有人都归入了“加害者”的行列。
这是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1%的恶意评论,被放大成了“全民网暴”;
99%的理性声音,被忽略得无影无踪。
张伦硕为什么要突然发声?
支持者认为,他是真性情,替孩子说话,讲的是普世价值。
反对者则说,他是在蹭流量,甚至在用道德绑架把网友推到反面。
在娱乐圈,他的口碑并不稳定,常因言行被议论。
如今站出来义愤填膺,很容易被解读成“刷存在感”。
无论动机如何,他的发言确实起到了“重新点燃话题”的作用。
仔细想想,这场争论已经完全跑偏:
网友说:我们只是质疑适不适合。
黄奕说:你们是在攻击我的孩子。
张伦硕说:世界太颠了,你们在网暴。
结果,所有人都在吵,却没人真的关心那个孩子。
她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梦想已经变成了大人们争论的武器。
真正的悲剧不是恶意,而是观念的碰撞。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来源:菜菜综艺捡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