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贾平凹:人老了,躺在病床上才明白,废掉身体最快速的方式,不是抽烟、喝酒、打麻将,而是这3件事,读书369,16分钟
原创深海读书369
2025年08月27日 00:01陕西
,
08月27日 07:10 直播
已结束
女人最大的悲哀是没弄明白这件事
贾平凹:人老了,躺在病床上才明白,废掉身体最快速的方式,不是抽烟、喝酒、打麻将,而是这3件事,读书369,16分钟
♬点击上方可收听369主播朗读音频
贾平凹曾在《金融时报》中剖白自身:
“我是文坛著名的病人,差不多的日子都是身体这儿不舒服那儿又难受。
尤其在三十出头的年龄里患上了乙肝,一直病蔫蔫的近二十年。”
这段与疾病共生的经历,让他比常人更早、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健康的珍贵。
他在《病相笔记》中直面身体的苦难,在《自在独行》里谈及生命的从容,更在诸多随笔中,一次次与疾病对话、向疼痛叩问。
他的文字不仅承载了对病痛、苦难与生死的思索,更是一位久病者用生命写就的健康箴言。
当我们循着他的感悟回望自身,便会惊觉:
废掉一个人身体最快速的方式,并非人们常说的抽烟、喝酒、打麻将,而是另外三件更为隐蔽、更常被忽略的事。
正是这些看似平常却持续消耗生命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拖垮了我们的身体。
贾平凹在《五十大话》中写道:
“我真是害怕身体太糟糕了,灵魂一离开就不再回来,往后再不敢熬夜了,即便是最好的朋友邀打麻将,说好放牌让我赢,也不去了。”
曾经的他,或许也有过熬夜创作、沉迷娱乐的时刻,但当身体发出警报,他才明白,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
这是多少人的真实写照?
年轻时的我们,总以为身体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可以随意挥霍,熬夜追剧、通宵聚会、饮食无度......任由自己的作息和饮食习惯被打乱。
我们以为这些只是小事,却不知道每一次的透支都在为未来的健康埋下隐患。
贾平凹的觉醒来得非常及时,他开始注重饮食:
“吃饭要讲究,胃虽然是有感情的,也不能只记着小时候在乡下吃的汤面和土菜,要喝牛奶,让老婆煲乌鸡人参汤,再是吃海鲜和水果。”
很多人在饮食上过于随意,要么暴饮暴食,要么饥一顿饱一顿,要么只挑自己喜欢的食物吃,忽略了营养的均衡搭配。
而合理的饮食,就像给身体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能让身体各个器官正常运转。
他还听从隔壁老田的话,开始了养生之道:
“早晨去跑步,倒着跑。还有,蹲厕所时不吸烟,闭上嘴不吭声......”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是维护健康的重要细节。
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就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若长期超负荷工作,零件终会磨损、损坏,人的身体亦是如此。
当熬夜、饮食失衡等不良习惯逐渐成为日常,身体便会悄然偏离健康的轨道,一步步走向劳损与故障,最终亮起警示的红灯。
所以一个人真正的清醒,在于意识到健康是需要经营的,养成有序的作息、稳定的生活节奏,就是对自己最根本的守护。
健康,其实就像一张存折。你每天规律作息、好好吃饭,就是在往里面存钱,等你老了,才能安心地取出来花。
当我们真正将良好的习惯融入生命日常,一种踏实而从容的掌控感便会油然而生,让我们目光更有神,步履更轻快,也更有底气去享受生活。
送你3个小技巧,逐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无恙,才能从容前行。
(1)定个铁打的作息表。
每天尽量同一时间起床、睡觉。比如晚上9点半洗漱泡脚,10点准时上床;早上6点起床,出门溜达半小时,坚持21天,身体就习惯了。
(2)尝试三色餐盘饮食法。
白色是主食(米饭、馒头),绿色是蔬菜(青菜、菠菜),红色(或深色)是肉蛋(西红柿炒蛋、瘦肉、鱼)。每顿饭准备饭菜时,能凑齐这三个颜色,营养就差不多了。
(3)坐下1小时,起来动5分钟。
看电视、看报、打牌等,别连续超过1小时。设个闹钟,铃一响就站起来,出门溜达或在屋里走两圈,5分钟后再坐下,筋骨活了,血流通畅,不怕腰腿疼。
心态,是影响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心态不稳,容易产生内耗,而内耗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不知不觉中掏空人的精神元气。
贾平凹30 多岁时患了乙肝,当时几乎跑遍了西安市所有有名的医院治疗,都没有治好,甚至险些丧命。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的内心想必经历了无数的挣扎和痛苦。
疾病带来的身体折磨,加上对康复的渴望与失望交织,很容易让人心态失衡,陷入内耗的泥潭。
然而,到了 45 岁以后,他的病却意外地好了。
贾平凹揭示其中的奥秘,称:
“当肝难受的时候,我会对肝说,你病了,却还要为我工作,你要忍着点啊;
当肝好点的时候,我会说,谢谢你啊,你这么听话,我今天舒服多了。”
正所谓,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心病还得心药医,自己的心自己养。
这种与身体器官的对话,其实是在进行自我调节和心理暗示,它能让人以更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减少内耗和恐惧。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耿耿于怀,因为一些挫折而一蹶不振,因为别人的评价而自我怀疑。
这些都是心态不稳、内耗严重的表现。
持续的消耗,让我们白天心神不宁,夜晚辗转难眠,最终被压垮的,不只是一时的情绪,更是长久的健康。
正如《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有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内耗的情绪就像心里的垃圾,一直不扔,就会堆在身体里捣乱,今天让肝不舒服,明天让脾不好受,时间一长,全身都容易出问题。
所以,千万别把小情绪憋成大病,时不时清一清、放一放,心情好了,其实就是在给自己养身,为健康攒本钱。
贾平凹有句名言:
“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学会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收敛起那些不必要的念头,把精力留给真正值得的事,精神元气就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滋养我们的身体和心灵。
学习4个小办法,放下心中的包袱,告别精神内耗,让生活回归自在与清明。
(1)觉察情绪,但不陷入情绪。
当你又开始胡思乱想,试着告诉自己,我又开始内耗了,觉察本身,就是一种阻断。不评判、不对抗,只是看见它,然后慢慢把注意力拉回当下。
(2)写下来,清空大脑。
脑子里想太多,就容易乱,心里堵得慌、生闷气时,试着把烦恼写下来,给思绪一个出口。写完之后,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
(3)练习钝感力,学会不在乎。
不是所有事都值得你在意。适当培养钝感力,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和事,学会轻轻放下。你的精力很宝贵,不要浪费在不值得的地方。
(4)运动,释放身体压力。
运动不仅能释放内啡肽,让你感到愉悦,更是打破思维反刍的有效方式。不需要剧烈运动,散步、瑜伽,只要动起来,就能帮助身心回归平静。
贾平凹曾在作品中写道:
“我的心最难守住,尤其一个人在床上的时候,脑子里有一群惊乍的野马。
想功名,想利禄,想一些奸佞人如何对我欺诈和诋毁,也想一些女人是怎样的妩媚......”
这段话生动地描绘了人在欲望驱使下的内心状态。
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东西,适度的欲望能激励人前进,但欲望过剩,则会让人身心俱疲,为名利所累,最终损害健康。
放眼世间,很多人都免不了被功名、利禄等外在的欲望所诱惑,并为其所困。
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加班熬夜,牺牲休息时间;为了维护某种形象,压抑真实情感,戴上厚厚的面具;更甚者,为了不落后于人,疲于奔命,忘记了生活的本真。
这些欲望如同无底洞,永远填不满,结果就是精神得不到放松,身体也得不到休息,活得很累。
长期以往,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贾平彻悟后感叹:“名场利场无非戏场,做得出泼天富贵;冷药热药总是妙药,医不尽遍地炎凉。”
追逐名利就像一场戏,即使演出了泼天富贵,也终有落幕之时;而健康却是实实在在的,一旦失去,再好的药也难以挽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人为了名利而奔波劳碌,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和家庭。
他们或许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当他们躺在病床上,回首往事时,才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地位、名声,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家庭。
《道德经》中,也早已点醒世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意思是,与外在的声名、财富和得失相比,自身的健康才是人生根本。若以损害身体为代价去追逐外物,实属不明轻重、舍本逐末。
人生在世,种种浮华皆是表象,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唯有身体健康,才是我们最长久、最真实的陪伴。
若为外相所惑,不惜损耗身心、透支健康,便是颠倒了根本,终将陷入疾病之苦,承受病痛之困。
高官厚禄,不如身体健康;黄金万两,不如平安吉祥。
当我们能够平和地看待名利,不为之所动时,我们的身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放松和健康。
人生下半场,比的不是谁拥有的多,而是谁笑得更久,养成3个小习惯,欲望别太满,活得一身轻松。
(1)知足常乐,不比较。
和朋友聊天时,听到谁家孩子又挣大钱了,谁又换新房了,听听就好,别往心里去,回头看看自己,吃穿不愁,身体没大病,就已经比很多人强了。不去比,心里就不酸,也不焦虑。
(2)想要买东西时,先等三天。
看到保健药、新衣服、新玩意特别想买时,别当场掏钱,回家等三天。三天后如果还想要,且确实需要,再去买。如果忘了,那说明本来就可买可不买。能省下很多冤枉钱,避免后悔。
(3)开发点“无用之乐”。
人不能总活在有用和目的里,把弦绷得太紧。学着哼一首老歌、临摹一幅简单的画、学做一道从来没做过的菜,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放松和成就感来源。
▽
贾平凹在散文《人病》中写道:“我们是病人,人却都病了。”
年轻时,我们总是追逐外在的成就与认可,却忽视了内在的健康与平和,殊不知,世界上最贵的床是病床,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是健康。
不要等到身体发出警报才开始关注健康,不要等到病痛缠身才后悔莫及。
从今天起,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节制自己的欲望。
唯有健康的身体和充盈的灵魂,才能承载我们所有的牵挂与念想,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看得更多,爱得更深。
点亮文末爱心,与所有人共勉!
作者:深海,本文首发读书369(ID:dushu369com),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君与你一起,听名著、读美文,用读书点亮你的人生!转载请联系读书369。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