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次候鸟振翅跨越山海,每一头幼兽在林间蹒跚学步,都是自然馈赠的生命诗篇。野生动物作为地球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其生存状态折射着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近年来,扎鲁特旗荷叶花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始终以坚定姿态守护这份生命约定,以鸟为邻,织密生态安全网,让湿地成
每一次候鸟振翅跨越山海,每一头幼兽在林间蹒跚学步,都是自然馈赠的生命诗篇。野生动物作为地球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其生存状态折射着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近年来,扎鲁特旗荷叶花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始终以坚定姿态守护这份生命约定,以鸟为邻,织密生态安全网,让湿地成为万物共生的乐园。
宣传发动凝聚生态保护合力
该保护区深耕宣传阵地,线上线下齐发力,让保护理念浸润人心。线下,爱鸟周、野生动植物保护日等活动接连开展,《湿地法》宣讲、防火知识普及走进村落;横幅彩旗在湿地周边迎风招展,工作人员带着宣传单册入户走访,将保护知识送到群众身边。进校园时,通过纪录片展播、互动游戏等趣味形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读懂生态保护的意义。线上,视频平台与社交媒体成为传播主阵地,保护常识、救助动态持续扩散,并联合科研机构形成宣传合力,让野生动物保护的声音传遍城乡。
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多年来,该保护区监测到的野生动物种类持续刷新,目前已达1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2种(含30种鸟类、2种兽类)、三有保护鸟类73种。繁殖场上喜讯频传: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在此繁衍生息,白琵鹭、鸿雁、黑颈鸊鷉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繁殖种群稳步扩大;2025年8月,通辽市境内首次发现疣鼻天鹅繁殖,1对成鸟抚育3只幼崽,成为湿地生态向好的生动注脚。灰雁、豆雁等37种三有保护动物更是在此安营扎寨,世代相传。
迁徙季的湿地尤为热闹。三有保护动物白骨顶数量逐年递增,2023年7889只、2024年10787只、2025年至今9331只,始终位居迁徙种群榜首。2024年,白鹤、东方白鹳、白枕鹤、白头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首次现身,灰鹤数量从174只翻倍至347只;2025年上半年,东方白鹳数量增至7只。雁类在迁徙高峰时单日监测超1.2万只,铺天盖地的迁徙盛况成为湿地最壮观的景致。
监测技术不断升级,从相机、望远镜、红外相机到无人机辅助,再到重要点位安装监控系统,既保障了文明观鸟,又减少了人为惊扰。巡护中,清理陷阱与生活垃圾,持续改善栖息环境。同时,与通辽市林业和草原保护中心协作,圆满完成全国越冬水禽监测及本地春季迁徙水鸟同步调查,为科学保护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联动救助守护野生动物家园
截至目前,该保护区累计救助鸟类28只,成功放归7只,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只(秃鹫、东方白鹳、白鹤、草原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4只(白琵鹭、白额雁等)、三有保护动物10只(大麻鳽、戴胜等)。2025年7月,转送戴环志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鹤1只,助力科研监测。
救助网络多方联动,群众举报、多部门协作无缝衔接,与本地动物医院定点合作,确保受伤鸟类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旗林草局公众号、旗融媒体定期发布工作动态并公布举报电话,工作人员闻声而动,根据鸟类习性精准开展喂食、换药与康复训练,力争每只受伤鸟儿重返自然。同时在春秋迁徙季,在食物匮乏的候鸟聚集区投喂玉米,为迁徙之路保驾护航。
当晨光掠过鸟翼,当鸣啼唤醒湿地,每一次与飞鸟的相望都是生态画卷的生动笔触。荷叶花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以行动诠释着“以鸟为邻”的深意,既守护着栖息的天空,也铺就了万物生生不息的脉络。这份与自然共生的默契,正在时光中愈发深厚,让每片天空都回荡着自由的翅音,每方土地都绽放着生命的从容。(于海波)
来源:扎鲁特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