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农立华原药数据显示,自5月以来草甘膦原药价格累计涨幅已达20%,截至8月24日国内主流报价突破2.75万元/吨。值得关注的是,在百川盈孚统计的周度产量环比增长18.71%的情况下,行业库存仍持续下降,凸显出当前供需格局的特殊性。
据南方财经8月27日报道,中农立华原药数据显示,自5月以来草甘膦原药价格累计涨幅已达20%,截至8月24日国内主流报价突破2.75万元/吨。值得关注的是,在百川盈孚统计的周度产量环比增长18.71%的情况下,行业库存仍持续下降,凸显出当前供需格局的特殊性。
草甘膦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灭生性内吸传导型有机磷类除草剂,学名为N-(膦酰基甲基)甘氨酸,具有杀草谱广、低残留的特点。该产品主要用于防除一年生及多年生杂草,最初应用于果园,现已扩展到田间催枯、作物行间定向除草等多个场景。草甘膦市场需求与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密切相关,全球约80%-90%的转基因作物为耐草甘膦品种,因此其使用量随转基因作物推广稳步上升。
在下游应用方面,草甘膦在国内外市场表现出不同特点。国外市场主要用于耐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除草,涉及大豆、棉花、玉米和油菜等作物,这些作物广泛采用转基因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国内市场则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少耕或免耕作物种植(如稻田),通过减少耕地翻动降低土壤侵蚀和水分流失,同时利用草甘膦进行杂草控制;二是非耕地除草,包括果园、桑园、茶园、道路和林业等区域,这些地方需要定期清除杂草以维护环境整洁和植物健康。
近年来,全球草甘膦市场经历了显著的价格与销售额波动。2021年全球草甘膦销售额回升至约60亿美元,2022年达到峰值,接近85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40%。尽管2023年增速有所放缓,销售额仍维持在约85亿美元高位,同比增长率约为20%。根据QYResearch的数据,2024年全球草甘膦市场规模约为47.08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增长至55.08亿美元,2025-2031年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3%。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巴西、美国、阿根廷等主要农业国对除草剂的持续需求。从区域市场结构看,巴西是全球最大的草甘膦消费国,市场份额达28.71%;美国位居第二,占比19.27%;中国以14.67%位居第三;阿根廷占11.43%;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泰国等国家也占有一定份额。
数据来源: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中国草甘膦行业的产能、产量及其产能利用率在2017年至2024年间呈现出一定的波动趋势。具体来看,产能在这段时间内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从2017年的约70万吨逐渐增长至2021年的80万吨左右,之后略有下降,但在2024年又回升至接近80万吨。产量方面,虽然也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速相对平稳,从2017年的约50万吨逐步增加到2021年的60万吨以上,随后在2022年和2023年有所回落,至2024年则恢复至60万吨左右。
草甘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黄磷、液氯、甲醇、氯乙酸、合成氨、甘氨酸、亚磷酸二甲酯、IDA等关键原材料。其中,黄磷是草甘膦生产的重要基础原料,通过三氯化磷等中间体参与反应。中游为草甘膦原药生产环节,主要采用甘氨酸法和IDA法两种工艺路线。下游则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特别是在转基因作物种植中,如大豆、玉米、棉花等耐草甘膦作物的大面积推广直接拉动了草甘膦需求。此外,草甘膦还用于橡胶园、桑园、茶园、果园及甘蔗地等非耕地作物的除草管理。
核心参与者方面,全球层面以拜耳孟山都为首,中国则以兴发集团、四川福华、新安股份、江山股份、和邦生物、扬农化工等为代表企业。这些企业不仅主导草甘膦生产,还涉足敌敌畏等其他农药产品的制造。部分企业如兴发集团、新安股份等已形成“草甘膦-有机硅”循环产业链模式,通过副产物盐酸、氯甲烷的回收利用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经济效益。例如,在该循环体系中,草甘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盐酸和尾气可转化为氯甲烷,再与硅粉反应生成有机硅单体,进而生产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等高附加值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草甘膦产业链面临较大的环保挑战。甘氨酸法工艺存在含磷废水问题,每吨产品产生高达25.93吨工业废水,对环境治理提出较高要求。黄磷生产阶段每吨产品还会产生9.6吨炉渣和0.1吨磷铁等固体废物。因此,国家在《“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中将草甘膦列为适度发展的农药产业,强调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整体来看,草甘膦行业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产能扩张趋于理性,市场竞争格局有望进一步优化,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规模与环保优势持续巩固市场地位。
甘氨酸法以多聚甲醛、甘氨酸、亚磷酸二甲酯为主要原料,以三乙胺为催化剂,以甲醇为溶剂,通过解聚、加成、缩合、水解等步骤生产草甘膦。
作为重要的除草剂,草甘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草甘膦等化肥农药的发展,特别是在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农药稳定供给,并将草甘膦、乙草胺等除草剂列为适度发展的农药产业。这表明草甘膦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全球转基因作物渗透率的提升,草甘膦需求有望稳步增加,反映了其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
草甘膦行业的竞争格局草甘膦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尤其是在中国和美国两大主要生产国之间形成了寡头竞争态势。根据2023年底数据,全球草甘膦产能主要由拜耳孟山都、兴发集团、四川福华、新安股份等龙头企业占据,其中拜耳孟山都以31.4%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在中国市场,兴发集团和四川福华分别以24.0%和20.0%的市场份额领先,显示出国内市场的高度集中化特征。这种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上,还反映在头部企业对行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升级的主导作用上。
头部企业通过技术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维持市场地位。例如,IDA法工艺因其环保性能优越、原材料成本低而成为更具竞争力的生产工艺,特别是在环保政策趋严的背景下,采用IDA法的企业如和邦生物、扬农化工等表现出更强的市场适应性。此外,头部企业在产业链整合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例如,兴发集团和江山股份通过靠近原材料产地布局生产线,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提升了供应链效率。这种一体化布局使得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和环保政策压力。
近年来,草甘膦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环保政策驱动下的供给端变革、工艺技术升级以及国际化战略推进。中国已将草甘膦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禁止新建产能,仅允许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自2013年起,国家加强环保核查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不合格中小产能关停,行业进入产能出清阶段。叠加2016年供给侧改革和2019年“三磷”整治政策,不达标中小企业逐步退出市场,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扩大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竞争格局趋于优化。
未来发展趋势方面,草甘膦行业将受益于全球转基因作物持续扩种带来的需求增长。中国已启动转基因种子市场化进程,预计到2030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将达到3000万公顷,拉动草甘膦年需求量超过10万吨。全球转基因作物渗透率提升将支撑草甘膦需求稳步增长,尤其是在巴西、美国、阿根廷等主要农业国。随着环保政策趋严和欧盟延长草甘膦使用许可至2033年(尽管收紧残留标准),企业将面临更高的工艺升级压力,推动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全球农化行业正形成“种子+农药”一体化竞争格局,拜耳+孟山都、中国化工+先正达、陶氏+杜邦、巴斯夫四足鼎立,巨头之间的整合增强了其在转基因性状领域的议价能力,也促使草甘膦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以应对全球竞争。面对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中国草甘膦企业正加快国际化布局,通过出口和海外建厂提升全球市场份额。行业整体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产能扩张趋于理性,未来竞争将更多聚焦于成本控制、环保合规、技术创新和全球市场拓展能力。根据行行查数据显示,草甘膦产能利用率近年来维持在70%以上,供需基本平衡,库存水平在2023年下半年有所上升,反映出阶段性供需变化,但长期来看需求增长趋势明确。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来源:行行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