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兜里只剩两千块,也能把公司开起来?”——别急着翻白眼,这真不是鸡汤。
“兜里只剩两千块,也能把公司开起来?”——别急着翻白眼,这真不是鸡汤。
刚刷到一篇帖子,说“没钱也能创业”,评论区吵成一锅粥。
有人直接甩表情包:你行你上。
也有人小声嘀咕:真没本钱,连电脑都买不起,怎么启动?
其实帖子就一句话戳心:缺的往往不是钱,是“先干起来”的那股狠劲。
听起来像打鸡血,但把例子拆开看,味道就不一样了。
先说最现实的,启动资金确实得有一点,哪怕只够买域名和服务器。
可真正卡住大多数人的,是“到底要多少才够”这个无底洞。
有人算完账直接怂了:预算十万,缺八万,算了。
另一拨人把预算砍到五千,先做个最小版本扔出去,用户骂再改,反而活下来了。
差距就在这儿——不是谁更勇敢,是谁先接受“不可能一步到位”。
再讲资源。
没钱的时候,脸皮突然值钱了。
蹭朋友的办公室角落、用共享工位按天租、把旧手机刷机当测试机……这些操作听起来寒碜,但省下来的现金流,够多活两个月。
现在还有共享实验室、共享直播间,连高端仪器都能按小时租,穷有穷的玩法。
市场也在偷偷帮穷人。
以前打广告得砸钱买广告牌,现在一条短视频爆了,流量比投十万块百度竞价还猛。
当然,不是每条视频都能火,但试错成本低到可以天天拍,拍到算法赏饭吃为止。
最烦的是那种“等投资人点头”的拖延症。
见过太多团队,BP改了十八版,还在纠结封面颜色。
隔壁寝室俩兄弟,直接拿微信小程序做了个记账工具,三天上线,一周后被某大厂收购。
他们后来复盘:当时再拖半个月,竞品就抢先了。
说到底,钱像汽油,没有确实跑不动,但决定方向的是方向盘。
方向盘握死不动,加再多油也只能原地烧胎。
真想动手,今晚就能干的三件事:把要做的功能写成三句话,发在朋友圈看有没有人点赞;去共享办公空间蹭个免费体验日,顺便问问隔壁桌缺不缺合作;搜一下本地创业补贴,很多城市白送三万到十万,材料比办信用卡还简单。
别等“有钱了再说”,市场不会等你存够安全感。先跑起来,风自然会灌满口袋。
来源:榕荫惬意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