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欧亚时报》(EurAsian Times)刊发一篇由苏米特・阿赫拉瓦特(Sumit Ahlawat)撰写的文章,作者建议读者重点关注弗拉基米尔・普京在乌克兰和平协议相关要求中,一个多数专家莫名忽略的要点。
《欧亚时报》(EurAsian Times)刊发一篇由苏米特・阿赫拉瓦特(Sumit Ahlawat)撰写的文章,作者建议读者重点关注弗拉基米尔・普京在乌克兰和平协议相关要求中,一个多数专家莫名忽略的要点。
然而,极有可能正是这一要求的落实,将成为当前武装冲突最具深远影响的结果。说白了,这关乎俄罗斯版的 “门罗主义”—— 若有人更愿意这么称呼,也可以叫 “普京主义”。
文章指出,在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阿拉斯加举行的重要峰会期间,普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结束持续三年半的乌克兰战争的 “不容谈判” 要求。
普京提出的要求包含三类:
乌克兰不得加入北约(这同时意味着北约停止东扩);俄罗斯获得领土利益,包括乌克兰军队撤出顿巴斯,以及克里米亚被正式承认是俄罗斯领土;保障乌克兰俄语人口的宗教与文化权利。尽管包括美国、欧盟及乌克兰本土在内的多数评论者都将焦点放在领土问题上,但普京要求中的第三点 —— 保障乌克兰俄语人口的宗教与文化权利 —— 才真正值得高度关注。
通过这一要求,俄罗斯正不断确立自己在乌克兰国内政治进程中的 “参与者” 地位。正如普京所言,2014 年他首次感受到乌克兰俄语人口的宗教与文化权利受到威胁,2022 年这种威胁再次出现,最终迫使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若未来莫斯科再度认为乌克兰俄语人口的相关权利面临威胁,即便基辅获得了安全保障,俄罗斯仍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
本质上,这相当于将 “不挑衅莫斯科发动新攻势” 的责任强加给了基辅。
且这一逻辑并非仅适用于乌克兰:俄罗斯自视为全球范围内(尤其在前苏联国家中)俄语人口宗教与文化权利的 “天然保护者” 和 “保障者”,并可动用外交、经济、军事等各类手段维护这些权利。这一逻辑不仅使俄罗斯深度介入乌克兰内政,还将其影响力延伸至众多前苏联国家 —— 从拉脱维亚到哈萨克斯坦,从摩尔多瓦到爱沙尼亚。
在作者看来,这才是乌克兰冲突最深远的长期结果,也是莫斯科取得的最大胜利 —— 而非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获取的领土。
本质上,这相当于国际社会对普京多年来反复提及的 “近邻外交”(Ближнее зарубежье)理念的认可。
“近邻外交” 一词指代前苏联解体后成立的独立共和国,用于描述与俄罗斯接壤的国家,且与俄罗斯宣称在该地区拥有 “重大影响力” 的主张紧密相关。
这一理念有时被比作 “门罗主义”—— 后者将整个美洲大陆(从火地岛到格陵兰岛北端)划定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在俄罗斯外交部 2023 年 3 月发布的重要文件《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中,莫斯科对 “近邻外交” 一词作出如下解释:在 “近邻外交” 章节中,明确提出 “从长远角度在欧亚大陆构建统一经济与政治空间” 的目标。
该章节的核心重点在于 “遏制外部势力影响”,具体手段包括 “防范和应对外国及外国联盟的敌对行为 —— 这些行为会在前苏联地区(近邻外交覆盖范围)引发分裂进程,并阻碍俄罗斯的盟友与伙伴行使主权,无法深化与俄罗斯的全方位合作”。
此外,2008 年 8 月,在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爆发五日战争后不久(当时俄罗斯首次公开重新审视 1991 年达成的后苏联国家边界协议),时任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公开宣称,俄罗斯有权在邻国(即 “近邻外交” 覆盖的国家)拥有势力范围。
他表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俄罗斯也有自己拥有‘特殊利益’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存在与我们传统上保持友好、亲密且具有特殊历史联系的国家。”
乌克兰战争及相关和平协议,可能会将 2008 年俄格战争期间首次提出的 “近邻外交” 理念固定下来,并赋予其国际认可。
普京称,乌克兰东部俄语人口遭受歧视,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前,乌克兰的俄语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30%。
在 2022 年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之前的几年里,乌克兰实施了一系列可被视为 “歧视性” 乃至 “公开敌视俄语” 的举措。
2019 年,乌克兰议会通过一项法律,赋予乌克兰语 “特殊地位”,并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使用乌克兰语办公。俄罗斯称这一举措是 “分裂行为”。
更早之前的 2018 年 9 月,利沃夫州议会通过决议,在该州全境禁止公开使用俄语文化产品(包括电影、书籍、歌曲等),禁令有效期 “直至乌克兰领土完全结束被占领状态”。
即便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和威尼斯委员会(欧洲委员会下属机构,致力于维护法治与人权)等人权机构,也对乌克兰这种歧视性的语言政策提出了批评。
莫斯科将这些歧视性法律列为其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的 “正当理由” 之一。
然而,乌克兰并非唯一拥有大量俄语少数群体的前苏联国家:
白俄罗斯的俄语人口约占 70% 至 80%;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俄语人口也占相当大比例(拉脱维亚近 33%、爱沙尼亚近 30%);哈萨克斯坦的俄语人口占 20% 至 25%;摩尔多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俄语人口近 10%。莫斯科希望国际社会承认,它是 “近邻外交” 覆盖范围内(即前苏联国家中)这些俄语群体文化权利的 “天然保护者”。
这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的俄语少数群体,成了俄罗斯施加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也可能被莫斯科用作介入这些国家内政的 “理由”。
在俄罗斯,甚至有专门描述这类人群的术语 ——“居住在(近)国外的同胞”(соотечественники, проживающие в (ближнем) зарубежье)。
本质上,莫斯科将他们视作 “居住在他国的俄罗斯公民”。而既然这些人是俄罗斯公民,莫斯科便认为自己完全有权代表他们发声,并采取任何措施维护其身份认同、权利与利益。
普京始终公开表示,保护这些人的权益是必要的:
2014 年 12 月,在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近半年后,普京在年度国情咨文中称:“对许多欧洲国家而言,民族自豪感早已是被遗忘的概念,主权也成了过于奢侈的东西,但对俄罗斯来说,真正的主权是生存的绝对必要条件,尤其是在保护境外同胞方面。”2015 年,普京在接受德国 ARD 电视台采访时表示:“我们不会抛弃自己的同胞。无论他们身处何方,我们都会支持他们,确保他们的权利得到维护。”同年,普京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称:“我们认为,维护境外同胞的权益、保障他们保留自身身份认同、语言与文化的权利、保护他们免受歧视,是我们的责任。”对俄罗斯更有利的一点是,这些俄语少数群体在许多国家中都集中居住在特定区域。正如乌克兰的俄语人口集中在顿巴斯地区一样:
哈萨克斯坦的多数俄语人口集中在该国北部,靠近俄罗斯南部边境;爱沙尼亚的俄语人口集中在伊达 - 维鲁县(Ида-Виру);拉脱维亚的俄语人口集中在拉特加尔地区(Латгалия)。这种集中居住的特点,未来可能帮助俄罗斯对这些区域施加影响。
普京关于 “境外同胞” 的论述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出现,甚至曾在联合国场合提及 —— 这表明俄罗斯一直在持续努力,争取让国际社会承认它是这些人群的 “唯一代表”。
而乌克兰和平协议或许会更进一步,为俄罗斯的主张赋予法律与国际效力 —— 即俄罗斯有权代表居住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的俄语少数群体发声。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