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长河中,有些民族仿佛被命运反复考验,却始终屹立不倒。亚美尼亚人便是这样一支古老族群,他们历经千年征服与流亡,遭受过灭国屠杀,却在1991年重获独立,建立起现代共和国。
在历史长河中,有些民族仿佛被命运反复考验,却始终屹立不倒。亚美尼亚人便是这样一支古老族群,他们历经千年征服与流亡,遭受过灭国屠杀,却在1991年重获独立,建立起现代共和国。
这个被称作“高加索犹太人”的民族,不仅在全球侨民中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还以顽强精神影响着世界。他们的复国之路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曲折与苦难?
亚美尼亚民族以其坚韧闻名于世,常被比作犹太人,却在逆境中展现出更强的适应力。这个族群起源于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高原,那里是他们祖先世代生活的摇篮。尽管历史多次将他们推向灭绝边缘,他们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成功建立共和国,这个国家不是通过外部征服获得,而是源于本土传承和民族记忆的延续。亚美尼亚总人口约1200万,其中本土居民仅300万左右,其余散布全球,形成庞大的侨民网络,这个比例远高于犹太人。
他们在世界各地的足迹深刻影响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例如,在俄罗斯,一位亚美尼亚裔人士担任外交部长职务;在苏联时期,一名亚美尼亚人升至元帅级别,指挥军队对抗侵略;在航空技术上,“米格战斗机之父”米高扬的设计改变了冷战格局;在美国,网球明星阿加西和卡戴珊家族的祖先都源于这个民族,他们虽远离故土,却通过商业和文化活动维持对祖国的联系。
亚美尼亚人的商业才能与犹太人不相上下,从中世纪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到现代科技产业,他们总能在全球网络中立足。这种韧性源于漫长苦难的锤炼,他们的侨民虽分布广泛,却从未忘记根源,通过援助和传播文化支持本土发展。
亚美尼亚高原作为早期人类活动中心,考古证据显示这里早在32万年前就有石器工具痕迹,而在上旧石器时代晚期,耶烈万一号洞穴出土了约4万8千年前的人类头骨碎片和牙齿。这些发现表明,该地区孕育了新石器时代的定居文明,阿雷尼一号洞穴群中找到了世界上最早的皮鞋、草裙和酿酒设施,日期分别约前3500年、前3900年和前4000年。这些遗迹证明早期居民已掌握农业、纺织和发酵技术,形成繁荣社区。进入青铜时代,这里出现多个部落和王国,如赫梯帝国、米坦尼和海亚萨-阿兹,约前1600年至前1200年,这些文化融合奠定亚美尼亚民族基础。
前1400年至前1000年,奈里部落联盟兴起,由小型王国和部落组成。公元前860年左右,乌拉尔图王国崛起,以铁器技术和水利工程著称,国王阿尔吉什提一世在前782年建立埃勒布尼堡垒,即现代耶烈万前身。王国持续约两个世纪,至前585年被米底人和斯基泰人征服。尽管乌拉尔图人非直接亚美尼亚祖先,但其语言和建筑遗产深刻影响后世。乌拉尔图灭亡后,奥龙特王朝接管,从前585年至前190年,作为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附庸统治,大多数居民信奉琐罗亚斯德教,与波斯文化相融。
前190年,阿尔塔克西亚斯一世建立大亚美尼亚王国,这是亚美尼亚人首次真正独立,在提格兰大帝统治下达巅峰,前95年至前66年,疆域扩展至高加索、土耳其东部、伊朗北部、以色列、叙利亚和黎巴嫩部分,成为地中海东部强国。为抵抗波斯宗教同化,前301年国王提里达提斯三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使亚美尼亚成为全球首个基督教国家,由圣格列高利推动,不仅巩固民族身份,还开启文化黄金时代。前405年,梅斯罗普·马什托茨发明亚美尼亚字母,促进本土文学和宗教文本传播。
中世纪时,巴格拉图尼王朝于前885年建立王国,首都阿尼繁荣约一个世纪,至1045年被拜占庭帝国吞并。部分居民迁往西里西亚,建立小亚美尼亚王国,从1199年至1375年,通过城堡和十字军联盟维持自治,成为地中海贸易枢纽。但1375年,该王国被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征服,亚美尼亚人开始长达700年的流亡和被征服时期,在奥斯曼、波斯和俄罗斯帝国统治下颠沛流离。
亚美尼亚历史转折往往伴随血腥征服和大规模杀戮。前4世纪,大亚美尼亚王国与波斯帝国交战屡遭挫败,导致王朝灭亡和民族首次重大浩劫。波斯萨珊王朝于前387年瓜分亚美尼亚,与罗马帝国共同控制,引发居民分散和宗教迫害。前451年阿瓦赖尔战役中,瓦尔丹·马米科尼安领导军队抵抗萨珊强制改宗,虽败犹荣,被视为民族精神象征,数千亚美尼亚人丧生,标志早期灭国式屠杀开端。
此后,在阿拉伯、塞尔柱突厥和蒙古征服中反复灭国,人口锐减,领土蚕食。11世纪塞尔柱入侵摧毁巴格拉图尼王国,1064年阿尼城陷落,大量居民被杀或奴役。16世纪,萨法维波斯和奥斯曼帝国瓜分亚美尼亚,1555年阿马西亚和约将西部交给奥斯曼,东部留给波斯,导致居民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下。
这些征服虽非现代种族灭绝,但常伴大规模屠杀和强制迁徙,近千年生活居无定所。19世纪末,奥斯曼境内亚美尼亚人面临更系统迫害。1894年至1896年哈米迪安大屠杀,在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统治下发生,针对抗议和改革要求,当局调动军队和部落武装,杀害约10万至30万亚美尼亚人,主要在东部省份。
这次事件视为20世纪大屠杀前奏,摧毁众多社区和财产。1909年阿达纳大屠杀进一步加剧紧张,造成约2万亚美尼亚人死亡。这些早期屠杀源于奥斯曼衰落和对少数民族恐惧,将亚美尼亚人视为潜在分离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加入同盟国,对俄作战失利,将失败归咎亚美尼亚人,指责通敌。1915年4月24日,当局逮捕并处决235至270名亚美尼亚知识分子和领袖,标志大屠杀正式开始。
内政部长塔拉特帕夏和陆军部长恩维尔帕夏主导,通过“部落和移民安置总局”组织特别组织,由罪犯和准军事团体组成,实施系统灭绝。约80万至120万亚美尼亚人被驱逐,进行死亡行军至叙利亚沙漠。行军中剥夺食物水源,遭受抢劫、强奸和屠杀,许多死于饥渴或疾病。奥斯曼军队和库尔德部落参与,男性往往先被杀害,妇女儿童被迫步行数百公里。1916年,幸存者中又有20多万人遭二次屠杀。
集中营设在叙利亚沙漠,条件恶劣,导致更多死亡。死亡人数估计60万至150万,当代报道称至1916年底约100万人丧生,仅剩20万幸存者。美国驻奥斯曼大使亨利·摩根索记录这些恐怖事件,称其为历史上最可怕种族灭绝。美国、英国和法国于1915年5月24日联合谴责奥斯曼犯下“危害人类和文明罪行”。这场大屠杀影响延伸至纳粹德国,历史学家指出,纳粹视后奥斯曼土耳其为“后种族灭绝天堂”,从中吸取教训、战术和“益处”,影响犹太人大屠杀实施。
奥地利犹太作家弗朗茨·韦费尔1933年小说《穆萨山四十日》以此为背景,警告纳粹主义崛起。尽管奥斯曼战败,青年土耳其党倒台,亚美尼亚人刺杀部分元凶,但土耳其至今否认大屠杀种族灭绝性质。
一战结束后,亚美尼亚短暂建立第一共和国,从1918年至1920年,这是中世纪以来首个独立国家,但面临土耳其和苏联双重压力。1918年5月28日,共和国在俄罗斯帝国解体后成立,首都耶烈万,控制前俄罗斯帝国亚美尼亚领土。初期领土狭小,仅限塞万湖周边,因奥斯曼入侵缩减,但1918年穆德罗斯停战协定后,在英国支持下扩展至卡尔斯和纳希切万。
然而,1919年穆斯林起义导致这些地区丢失,与格鲁吉亚边境战争和与阿塞拜疆在赞格祖尔及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进一步削弱。1920年8月塞夫尔条约赋予亚美尼亚额外领土和国际承认,但从未实施。同年,凯末尔土耳其入侵,亚美尼亚战败,签署亚历山德罗波尔条约,将领土限耶烈万省,并割让其他地区。1920年12月2日,苏联发出最后通牒,亚美尼亚被苏联化,权力移交革命委员会,建立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1年2月至7月反布尔什维克起义短暂抵抗,但最终失败,反叛者退入伊朗。在苏联时期,作为加盟共和国存在70年,从1920年至1991年。这段时间虽限制自由言论,尤其斯大林统治下,但带来工业化和城市化。亚美尼亚参与二战,派出数十万士兵,从苏联经济受益,尽管纳粹入侵和民族主义表达被压制。1965年4月24日大规模示威要求承认大屠杀,标志民族意识觉醒。
1988年斯皮塔克地震造成数万人死亡,导致大量流离失所,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族群冲突从1988年2月开始,引发第一次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苏联解体提供复国机会。1990年8月23日宣布主权,1991年9月21日全民公投确认独立,成为独立国家,此时距古亚美尼亚王国灭亡逾2300年。
第一任总统莱翁·特尔-彼得罗西安于1991年10月当选。独立后,本土人口约300万,主体为亚美尼亚人占98.1%,其余包括雅兹迪人和俄罗斯人。经济从苏联工业基础转型,聚焦矿业、珠宝加工、信息技术和旅游。尽管1988年地震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影响,1995年后经济稳步增长,2022年GDP达394亿美元。失业率2015年为18.5%,但侨民投资支撑发展。
全球侨民达900万,分布俄罗斯、法国、美国等地,形成强大网络。著名侨民包括苏联元帅伊万·巴格拉米扬,二战中贡献卓著;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其父亲为亚美尼亚人;阿尔乔姆·米高扬,设计米格系列战斗机,从米格-1至米格-25;网球运动员安德烈·阿加西和卡戴珊家族,其祖先在一战大屠杀后逃往美国。金·卡戴珊曾回忆父亲讲述历史,并于2016年参加纪念活动。这些侨民在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活跃,如中世纪印度和伊朗亚美尼亚商人社区,曾在皇家法院担任高官。
亚美尼亚人每年4月25日举行大屠杀纪念,推动国际承认。截至2025年,34个国家、梵蒂冈和欧洲议会正式承认奥斯曼对亚美尼亚行为为种族灭绝,包括俄罗斯、加拿大、希腊和意大利。文化上,保留丰富遗产,如埃奇米阿津大教堂,传统建于303年,被视为全球最古老大教堂。体育方面,在摔跤、举重、柔道、足球和国际象棋成绩突出,曾获奥运奖牌和象棋冠军。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仍是挑战,自1991年阿萨克共和国从阿塞拜疆分离,亚美尼亚支持其独立,但2020年战争和2023年阿塞拜疆攻势导致地区重新整合,10多万亚美尼亚人逃往本土。2025年3月13日,总理尼科尔·帕希尼扬和总统伊尔哈姆·阿里耶夫签署和平协议,结束近四十年冲突。
来源:宁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