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中:以我之名许山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6 01:19 1

摘要:红土染就丹心,冻土坚定忠魂。这跨越千万里的山水对话,恰似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周保中生命史诗的隐喻——他是黑土地上的播火者,于日伪军的疯狂“讨伐”中播撒抗日星火,让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林海雪原间燃出燎原之势;他是东北抗战棋盘上的执棋手,以运筹帷幄的

苍山的雪,与兴安岭万重翠浪遥相致意;洱海的水,倒映出松花江奔涌的浩然正气。

红土染就丹心,冻土坚定忠魂。这跨越千万里的山水对话,恰似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周保中生命史诗的隐喻——他是黑土地上的播火者,于日伪军的疯狂“讨伐”中播撒抗日星火,让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林海雪原间燃出燎原之势;他是东北抗战棋盘上的执棋手,以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在冰河冻土上写下浴血奋战的雄文;他是东北抗联后期的坚定擎旗人,怀揣着对民族的赤诚与对信仰的坚守,在风雪寒霜中刻下永不褪色的抗争年轮。

从滇西石板路到东北雪原,万里征程,“保卫中国”的誓言如旗帜般高昂。

“东北是咱的根,要拧成一股绳”

周保中原名奚李元,1902年出生于云南大理湾桥村的一个白族农民家庭。十五岁那年,这个白族少年毅然投笔从戎,成为滇军中的“娃娃兵”,“家国”二字铸成他抵挡护法战争、北伐战争战场上枪林弹雨的铠甲。从普通士兵一步步升至国民革命军少将副师长,热血书写的战歌坚定了他的信仰——1927年,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深秋,中共中央派他赴苏联深造,周恩来前来送行。为了顺利出境,周恩来给他一本名为周保中的护照,“保中”寓意“保卫中国”。从此,这个名字伴随了他革命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让黑土地浸染硝烟,受党组织委派,周保中中断学业,到东北开展武装抗日斗争。

彼时的东北,日寇铁蹄踏碎城池,散兵、义勇军、山林队虽有抗日之心,但各自为战,像风中星火,随时会熄灭。抵达东北后,周保中出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军委委员。他深知,将散落在黑土地上的抗日力量凝聚起来,建起一支党领导的抗日队伍,迫在眉睫。

1932年6月,白山黑水间抗日烽火正燃。吉林救国军总指挥王德林民族意识强烈,“我不问其人,只问抗不抗日”,广纳豪杰。经总参谋长李延禄举荐,求贤若渴的王德林邀周保中到前方司令部共商抗日大计,后被其抗日决心和军事谋略折服。周保中以青年为骨干组织抗日宣传,很快站稳脚跟,被任命为前方司令部参谋处长,开始在抗日战场崭露头角。

带着队伍在宁安、敦化、桦甸的密林里穿梭,周保中边打仗边织网——他把零散的抗日武装串联起来,教他们游击战术,更教他们“抗日不分党派,救国就是大义”。

1932年10月17日,在攻打宁安的战斗中,周保中左腿负伤。在岚棒山密营,他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刮骨挖出弹头,因剧痛流出的冷汗与伤口渗出的鲜血融合在一起,染红了战旗。12天后,伤口尚未痊愈,周保中再率队攻打宁安,挑下日军军旗,此战歼敌百余人……

将生死置之度外,周保中如一团烈火点燃了抗日将士们的斗志。

为扭转东北抗日斗争的局面,1933年1月26日,党中央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二六指示信”。

硝烟未散,密林深处,东风吹散积雪,带来了党在东北建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提出要“尽可能的(地)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能的,哪怕“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

经过充分准备,周保中主持召开了宁安反日部队干部会议,促成绥宁反日同盟军成立。“东北是咱的根,要拧成一股绳!”他指着地图告诉与会人员。大家决定一致抗日,互不拆台。这是周保中用诚意换来的承诺。

1934年3月底的新官地战斗,同盟军旗开得胜,缴械枪支22支,解散伪壮丁团;9月的宁安平安镇战斗中,他肠子被打出来,就用鸡皮糊上,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直至胜利。自此,宁安林间、绥芬河河畔,游击烽火如暗夜繁星,次第点亮。

1935年2月10日,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在宁安成立,周保中任军长。后响应《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在长岭子,收缴伪自卫团运输队武装;在石门子,诱伏日军宫藤部队进入我军阵地,予以痛击。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军事围剿,周保中的心里,《东北抗日联军建立“路军”提纲草稿》已经打好——他要将抗联队伍紧密团结在一起,攥成有力的拳头,开辟新的游击战场,以粉碎敌人“聚而歼之”的阴谋。

“捐躯轻鸿毛,荡寇志不渝”

1937年春,牡丹江畔,战火将积雪燃尽,东北抗联史上最大规模的联合作战在周保中的策划下展开:第三、四、五、八、九军拧成一股绳,兵力直指依兰县城。随着第九军炮兵的轰鸣,“硝烟弥漫中,日军当场死伤20余人”。

周保中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这场仗虽未完全拿下依兰县城,却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缴获的武器弹药堆成了小山。寒风里,抗战士气如篝火般噼啪作响,周保中明白建立“路军”的时机已成熟。

10月,一纸通告如号角划破晴空,分散的东北抗联第四、五、七、八、十军等部队被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以下简称第二路军),周保中出任总指挥兼中共吉东省委书记。

部队刚拉起番号,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更加恶劣的战斗环境:日寇“治安肃正”计划如铁网收紧,“归屯并户”切断东北抗联部队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各部队孤立无援,粮弹匮乏。

“哪管饥饿疲乏,断指裂肤……捐躯轻鸿毛,荡寇志不渝。”周保中以诗句为誓,将游击区从乌苏里江左岸铺展至松花江流域二十余县,与南满杨靖宇、北满赵尚志形成“品”字犄角,让日寇的计划在战略网中屡屡碰壁。

1938年4月,中共吉东省委决定,第二路军主力部队向五常、舒兰远征——史称“西征”,以求开辟新游击区呼应全国抗战。

周保中站在地图前,叩击着牡丹江以西的山林,部署西征与留守部队坚持抗日斗争,每一道指令都浸透着孤绝中的坚守。

西征的路刚铺开,便撞上日军疯狂堵截。

11月,勃利、依兰等地的日军4个师团、7个伪警备旅及万余屯垦军扑来,将周保中部围困在夹皮沟的剑石山。他选中了一处天然山洞,洞口有巨石可作屏障,4米外松树还能拴战马。以此为据点,他与敌人周旋30余天,渴饮雪水,饿嚼高粱,最险时能听见日军的咳嗽声。12月24日,周保中率部成功突围至牡丹江东部。后来,人们唤此洞为“将军洞”。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939年2月,为解后方补给燃眉之急,周保中率300余将士穿行林海,瞅准换防空当,突袭位于方正县陈家亮子附近日本人经营的山元木场。

猛攻之下,缴获大批粮弹。追兵至老爷岭四道河子,他早布下“滚石+手榴弹”天网,借山势轰退敌人,40余日军倒在乱石与火光中。周保中以“避实击虚”的智慧撕开铁网,保住总部核心力量,为反“讨伐”埋下破局伏笔。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数万日伪军设置重重封锁线,第二路军作战37次,虽歼敌一部分,却未能突破重围。

1939年3月30日,中共吉东省委扩大会议决定突围。周保中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宣言:“临到革命者牺牲的关头,就应该慷慨就义。我们要决心用自己的鲜血来浇灌被压迫民族解放之花。”

4月15日,周保中率90余警卫分队向东突围,5月7日抵达宝清县岚棒山;同时,柴世荣、王克仁率部越中东铁路东线,后与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联系上。至此,第二路军全部突围成功。

这年,6000余日伪军编成10余支“讨伐”队,分区封锁、轮流围攻。周保中站在寒风呼啸的山岗上,果断分兵:主力向外线转移,留守部队在敌人腹地袭扰牵制。

彼时,游击队缺衣少食,部分人动摇了。

关键时刻,周保中以中共吉东省委名义发布了《关于东北游击运动目前严重阶段的斗争任务紧急通知》。通知中字字千钧:“我们必须整顿残军,保持现有的基本实力,前仆后继,坚持忍耐以必胜的决心、牺牲的精神,向前猛冲。”

通知发布时正值夏季,白日闷热,夜起狂风——“这不是和风,是日本法西斯掀起的祸国狂飙”,周保中在《风》中写道。而他与战士们坚如磐石,任狂风肆虐,守土寸步不移。

1939年,周保中与战友王一知结成革命伴侣 资料图

“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杨靖宇、赵尚志等将领相继殉国后,周保中成为东北抗联后期的主要擎旗手。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雪原上,他领着队伍在林海间周旋,草根和树皮成了冬日里难得的口粮。

1939年,东北抗联陷入最艰难的时刻,“七军陷入重围……冬衣残缺,无帐幕遮寒,饥寒交迫”。不仅如此,他们与党中央的联系彻底中断。后来,周保中对记者穆青感慨:“听不到党中央声音,接不到党的指示,心中想念延安,就像孩子想娘一样。”

寒风掠过雪野,到了冬天,东北抗联的队伍已从3万余人锐减至不足2000人。在牡丹江畔的虹云商行里,秘密召开的会议讨论着东北抗联队伍的生死存亡。昏暗的灯光映着李兆麟、冯仲云、周保中等东北抗联核心成员凝重的神情。

不存火种,如何抵御寒冬?周保中在会上率先提出“越界过江,到苏联远东地区野营整训”的重要意见。经过深入讨论,与会成员达成一致——去苏联。

这不是退却,而是积蓄力量,为了更有力地反攻。

1939年11月,周保中踏过封冻的乌苏里江,赴苏联参加伯力会议,将“保存火种”写进了提案。1941年冬,东北抗联在苏联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和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建立了南、北两个野营。

“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面对质疑,周保中语气铿锵。在苏联,部队整编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他却始终坚守信念,向苏方明确表示“保持中共中央系统”“保持党在军队中的领导”,决心“我们死也要脚朝西”!

1942年8月,经过苏方同意,南、北两个野营以及尚留在东北境内活动的抗联人员,统一整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周保中任旅长。

他编教材,讲《论持久战》,带战士在冰水里泅渡、在雪地上练空降,爆破声与发报声在林海回荡。小股部队悄然潜回东北,带回要塞图,联络旧部,在生死边缘积攒的力量,像冻土下的火种,等着燎原的一天。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东北抗联教导旅积极配合苏联红军向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攻击。熟悉的密林此刻成了绞杀场,很快,日军土崩瓦解。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周保中率部抢占长春、沈阳等东北地区57个战略据点,搜剿日伪残余,为新生的东北根据地埋下希望的种子。

毛泽东对周保中的历史贡献多次给予高度评价,曾称赞周保中同志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一贯地执行党的路线的抗联同志”的代表,赞誉“保中同志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这诗篇里,有凝聚人心的智,有枪林弹雨的勇,更有九死不悔的忠。

1964年2月,北京的天空飘着细细的雪花,仿佛在为一位英雄的离去而哀伤。当心电图归于平静,人们在他枕下发现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用铅笔写的诗句:“铁狮长啸裂穹苍,十万关东血荐霜。终见河山归故土,何须马革裹尸还。”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