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事儿来得快,反转更快。
网上铺天盖地喊着撕录取通知书,喊着博士资格被撤,视频煽得人眼泪汪汪。
可到了8月15日,香港浸会大学把话丢在台面上:有人冒充校方发不实贴文,说什么降低收生标准,这些内容毫无根据。
招生程序已经结束,散播虚假信息要追责。
就这么干脆。
紧接着,凤凰网给出关键点:浸大从没处理过杨景媛的博士申请,哪来的撤销。
这一下,锣鼓响起,戏台却塌了。
把时间线拉直,细节就不迷糊了。
知情人士说,杨景媛确实投过博士申请,但没够门槛,学校在2025年7月前就没接纳,连拟录取名单都没进。
她真正走通的,是研究助理岗位的申请。
网上晒的所谓录取书,实际是电子回执,连注册流程都没启动。
你再回看浸大7月28日那条微博,用的是大学成员,不是学生,这词眼子挺明显。
只是大家当时都在怒气上头,谁还细抠用词。
争议怎么炸起来的?
一面是杨景媛在社交平台宣称要美美读博,另一面是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诬告案民事诉讼在7月里被法院驳回,判决书写得很直白,涉事男生在图书馆的动作存在抓痒的高度可能。
火星对上汽油,网友跑去浸大官微留言,要求开除。
这会儿,一张电子回执被当成录取书,视频里手一抖,纸一撕,流量蹭蹭往上涨。
有人感慨十万粉就这么来得快,有人直接喊这叫反向营销。
现场情绪有多乱?
你能在评论区里听见对话。
有人怒问,高校公信力还靠谱吗。
有人回怼,邮件能摆拍,视频能剪辑,你信啥。
还有人抛出猜疑,学校口径会不会自我保护。
但摆在明处的信息就两条:浸大说没录,招生程序已经关门;权威媒体说博士申请从未被处理,研究助理才是她的路径。
你要说猫腻,得拿出更扎实的证据;你要说误导,至少这回执当录取书的说法是站不住的。
这件事戳中了什么痛点?
不是一封邮件,也不是一个人设,而是信息与信任的裂缝。
网络上,一个标题能把工作邀约变成学术录取,一段剪辑就能把电子回执变成撕通知书。
大家容易被情绪带着走,因为群体记忆里,确实见过名校风波、招生争议、论文瑕疵。
比如这次还有网友翻杨景媛硕士论文,指出多处引用离婚法的错误,武汉大学已在8月初宣布复核相关处分和论文质量。
但注意哦,这些调查结果,目前还等官方进一步披露,别拿猜想当结论。
法这条线也别忽略。
浸大已经放话,对损害声誉的行为保留法律追责。
这不是吓唬,账号、视频、转述,一旦构成造谣传播,跑不掉的。
平台会看数据,警方会看证据,学校会看边界。
大家嘴上说着吃瓜自由,可把瓜砸到别人头上,终归要算账。
你看这回,媒体里有稿件悄悄下架,说明谁都在补课:该核实没核实,该止损晚了一步。
我更在意的是被误导的普通人。
有家长留言,孩子辛苦备申请,看到这种乌龙心里堵得慌。
也有人问,聘用函能不能随便外传,会不会再次被包装成学术光环。
这些问题不小。
高校要把流程和话术说清,尤其对外发布里的称谓、节点、回执、邀约,别给投机者可乘之机。
媒体要把关,别被情绪牵着跑。
个人更得守住底线,拿不稳的牌别往大众面前一摊。
回到起点,这场风波最扎眼的一句话就是未被录取。
博士申请没过,研究岗位另说。
至于撕通知书,更多像一场剧场片段。
你或许会问,那还敢不敢相信官方。
我想,信任不是一次性给的,是被细节兜住的。
浸大这次把时间节点、程序结论和法律姿态亮出来,是一个止损动作。
后面还要看武汉大学那边的复核结果,涉及学术质量与既往处分,大家等实锤。
写到这儿,心里其实挺复杂。
信息时代,真相常常显得寡淡,情绪总是热闹。
但热闹过后,谁来为被误导的公众兜底,谁来为被伤到的名誉负责,这都不是一句道歉能糊弄的。
学术之名不能被流量拿去做戏法,公器也不能被个人秀牵着走。
如果你家孩子以后遇到这种录取大乌龙,别慌,先对照学校官网程序、官方账号公告,能打电话就打电话,拿到确证再做判断。
我把话放在这里:学术诚信的防线,靠制度也靠每个人。
别让一封回执改写一个标签,更别让一段摆拍掀翻一所学校。
你怎么看,站哪一边,敢不敢转发,就在评论区说说你的判断。
来源:自强不息云朵Z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