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本地病例145例,分布在广州59例,佛山22例,深圳20例,潮州9例,云浮7例,江门6例,东莞5例,清远、中山各3例,韶关、惠州、湛江各2例,河源、揭阳、肇庆、茂名、珠海各1例;
广东疾控中心8月25日
发布最新登革热监测周报
2025年第33周
(8月11日至8月17日)
全省共报告161例登革热病例
其中本地病例145例,分布在广州59例,佛山22例,深圳20例,潮州9例,云浮7例,江门6例,东莞5例,清远、中山各3例,韶关、惠州、湛江各2例,河源、揭阳、肇庆、茂名、珠海各1例;
输入病例16例,分布在深圳5例,东莞、佛山各3例,江门2例,广州、惠州、中山各1例(按照现住址统计)。
目前登革热已成为全球最为常见的蚊媒传染病。由于登革热病毒有4种血清型,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会更高; 登革热隐性感染者也可以作为传染源。
不见面就能传染
发展严重可致死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
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由于会剧烈疼痛,
又会被称为“断骨热”。
当雌性伊蚊叮咬感染者后,病毒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经过8~10天(称为外潜伏期)的增殖后获得感染力,当它再次叮咬人时,即将病毒传给另一个人。
正在吸感染者的血的蚊子受到干扰时,如果立刻吸食附近易感者的血,通常认为,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立即把病毒从前一个人传给后一个人(机械性传播)。
还有一部分人感染登革病毒后并不发病,但病毒在人的血液中存在,同样能通过伊蚊将病毒传给其他人。除了登革热,蚊子叮咬传播的疾病还有乙脑、疟疾、黄热病、丝虫病、寨卡病毒病和基孔肯雅热等。
感染登革病毒后会终身免疫吗?
登革病毒有4种血清型。人被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对相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应当重视的是,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会更高。
对于感染登革热病人来说,尽早识别尤为重要,因为这病初期,太容易和感冒搞混了。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是“高热三痛三红”+皮疹。
高热 :突发高烧(40°C以上);
三痛 :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
三红 :面红、颈红、胸红;
皮疹 :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如果过去两周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或自己生活与活动的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在加上出现上述症状,则考虑自己有感染登革热的可能。
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关键
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的重点是控制疼痛、及时补液、预防出血,并尽早防蚊隔离。
如不小心感染了登革病毒,也不用过于惊慌。登革热患者一般预后较好,经及时治疗后,基本可以康复,但也有少数重症病例死亡的报道,请大家务必科学防范。
如果近期有国外和省外工作或旅游史也主动告知医生,配合开展登革热相关检测。
登革热在哪些地方流行?
登革热在全球热带、亚热带等媒介伊蚊分布地区广泛流行,波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拉丁美洲、西太平洋、东南亚、东地中海等地区,登革热传播可常年发生。其中,拉丁美洲、西太平洋和东南亚等地区登革热疫情最为严重,亚洲地区报告了全球约70%的登革热病例数量。
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为境外输入个案,或由境外输入引发本地暴发。广东、云南、福建、浙江、广西、海南等多个省区曾多次发生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
近年来,我国输入引发的本地疫情累及地区呈扩大趋势,有从南方亚热带地区向中、北部温带地区扩散的倾向。
疫情在夏秋季高发,广东省登革热病例一般从5月份开始逐渐增多,8~11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主。
请市民注意做好防范措施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均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
希望全体市民
积极参与基孔肯雅热/登革热防控
翻盆倒罐清积水,杀虫灭蚊防叮咬
预防基孔肯雅热/登革热,你我齐行动!
来源:案件前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