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加广告狂占内存!面对毫无底线的国产App,为何用户抵制不能?

摘要:你打开任何一款常用的app,都会发现弹窗广告像小鬼一样突然跳出来,打断你正在进行的每一项操作。更让人抓狂的是,有些广告甚至伪装成内容,巧妙地诱使你点击。

这几年,国产应用中的广告越发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

你打开任何一款常用的app,都会发现弹窗广告像小鬼一样突然跳出来,打断你正在进行的每一项操作。更让人抓狂的是,有些广告甚至伪装成内容,巧妙地诱使你点击。

明明只想浏览一篇文章,结果却被诱导进入了一个完全不相关的推广页面。这种情况下,谁能忍得住?每个广告的背后,不仅有利益的驱动,还有对用户耐心和隐私的无情挑战。可即便如此,开发者似乎并不感到一丝羞愧。

相反,他们还在不断想出新的办法,把广告变得更加隐蔽和具有侵入性,目的就是为了从中赚取更多的点击量和曝光量。

我们用户面对这样的绑架式广告,难道就没有什么反制方法吗?这些无孔不入的牛皮藓,又是怎么逃过相关部门的检测,被投放到每一个人的手机里来的?还是说,难道背地里正“狼狈为奸”?

在所有广告类型中,“摇一摇”广告绝对是其中最让人抓狂的。

你只是无意间轻轻触碰了手机,它便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瞬间感应到,跳转到第三方网站,毫不留情地把你带偏。

难道你的手机真的变得如此“灵敏”,对每一次细微的碰触都能产生如此精准的反应?这背后其实是广告商们利用智能手机的传感器,尤其是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来精准捕捉你每一个细微的动作。

当这些技术被用来做广告时,就变成了一个“精准打击”。你能感觉到的,是广告商对你的无孔不入,甚至有种“人家都不需要你主动点击,广告自己来找你”的感觉。

你可能已经体验过,关闭广告的按钮设计得越来越小,甚至隐藏得让你几乎找不到。明明是想结束这段广告的播放,结果你被迫在那个页面停留更久,广告的内容不断重复上演。此时,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抱怨:这些开发商难道真的不在乎用户的感受吗?

如果你拿起手机,开始翻看各种应用,几乎每个软件都充斥着这样让人不耐烦的广告。它们不像是信息,而更像是被强行灌输的干扰,完全没有尊重用户的体验。这让人不禁怀疑,开发者们是不是已经把用户的每个举动都纳入到了“掌控”之中?

那么,为什么这种现象层出不穷?从广告商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字——“钱”。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一些小型开发商,广告收入几乎都占据了他们商业模式中的核心地位。

应用程序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运营、更新、优化都需要不断的投入,而广告无疑是一个快速回收资金的渠道。

为了尽可能提高广告的曝光率和点击率,广告商不断采用各种“高效”的手段,将广告嵌入到应用中,这些广告越是能引起用户的注意、增加用户的点击,开发商的收入就越高。

所以,一些开发商就毫不犹豫地打破了广告的底线,将用户体验视作次要,甚至为了“利益最大化”,他们宁愿冒险挑战用户的底线。

广告商似乎已经习惯了“逼迫”用户与广告互动的方式,而不是像传统广告那样自觉让用户选择是否观看。这种“强迫推送”的做法,一方面让广告的曝光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也让用户感到越来越被侵犯。

尤其是在一些社交类软件中,广告和内容难以分辨,用户几乎处于一种被迫接收广告的状态。当这些广告伪装成内容时,用户的选择权被进一步剥夺,甚至有时他们自己都分不清自己是阅读了一篇文章,还是被“诱导”点击进入了一个推广链接。

这种广告现象的严重性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即使国家在2021年出台了《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试图从法规上约束广告内容和发布形式,但现实中,效果却相当有限。为什么?因为广告市场的巨大诱惑让很多企业选择“避风头”后再次回到原来的“做法”。

这些广告商和开发者发现,只要稍微规避一下监管的盯防,就可以继续大规模投放广告,而带来的收入远远大于合规的广告方式。就算短期内被罚款、整改,也依然能够通过广告流量赚取更多的回报。

所以,虽然法律出台了,效果却并不显著,很多时候只不过是“风头过后”的暂时平静。这也暴露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盈利至上”的理念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互联网企业的骨髓中。

无论是大型互联网公司,还是一些小型应用开发商,都把广告收入作为盈利的核心来源。即使是那些在初期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应用,也逐渐为了商业利益改变了策略。

甚至有些应用,明明具备了提供优质内容和服务的能力,但它们却在“广告效益”的驱使下,选择让广告成为用户体验的“主角”,而非“配角”。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加强法律和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更需要企业自身对“长远发展”有更深的理解。或许,未来会有更多企业认识到,用户的体验与信任才是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广告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而非单纯依赖数据和算法的“精准投放”。当广告不再是“打扰”,而是恰到好处的推荐时,或许会有一个更加健康的广告生态系统。

来源:湖北台科技快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