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朝在衰亡的15年里,不见名将王翦的踪迹,他到底去哪里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4 17:08 2

摘要:公元前238年,咸阳城内一片血腥,嫪毐叛乱,三万叛军围攻蕲年宫,秦王嬴政性命垂危,关键时刻,一个叫王翦的中年将领率军赶到。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一个让人困惑的历史谜团。

秦末大乱,群雄并起,章邯率囚徒军奋战。

可王翦这个灭五国的战神却消失了,他去了哪里?

——《壹》——

公元前238年,咸阳城内一片血腥,嫪毐叛乱,三万叛军围攻蕲年宫,秦王嬴政性命垂危,关键时刻,一个叫王翦的中年将领率军赶到。

战斗结束后,嬴政握住王翦的手说:"没有你,朕今日必死。"

这不是王翦第一次救嬴政,两年前,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叛乱,又是王翦平定,王翦从此成了嬴政最信任的人。

但很少有人知道,王翦的发迹路充满偶然。

他出生在频阳一个普通军户家庭,父亲是个小军官,家境清苦,王翦从小就知道,想要出人头地,只有一条路:军功。

十几岁时,王翦进入军营当兵,白起注意到了这个沉默的年轻人。

白起把王翦调到身边当亲兵,王翦学会了白起的用兵之道,更学会了察言观色,长平之战中,王翦担任偏将,他亲眼看到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

也亲眼看到白起最后的结局。

"武安君,您功劳太大了。"范雎的话如利刃,白起被赐剑自尽,王翦在一旁看得清楚:功高震主者死,这一课,王翦记了一辈子。

嬴政亲政后,秦国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战争。

这场战争从公元前236年开始,持续15年,王翦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公元前236年,秦军三路攻赵,王翦统领一路。

这是王翦第一次独当一面。

面对赵军坚城,别的将领选择强攻,王翦选择了精兵战术,他下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十人选二人留下,部下不解:"将军,这样军队人数太少了。"

王翦冷笑:"兵不在多,在于精,弱兵十万,不如强兵一万。"

十八天后,阏与城破,连带九城一并攻下,战后,有人问王翦制胜秘诀,王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了解每一个士兵的能力。"

这话传到嬴政耳中,嬴政大喜:"此人可大用。"

从此,王翦成了秦军的实际统帅,除了韩国,其他五国都是王翦父子灭的。

——《贰》——

公元前229年,王翦迎来了军旅生涯最大的挑战,赵国,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唯一能和王翦匹敌的对手,两军在井陉对峙,一年多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

嬴政等得不耐烦了,"王翦到底在干什么?一个赵国用得了这么久?"

王翦很清楚,硬打打不过李牧,于是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反间计,王翦派密使携带黄金见赵王宠臣郭开,"李牧有异心,要投降秦国。"

郭开信了,更准确地说,他想信。

因为李牧的存在,让他在赵王面前失去了价值,赵王迁也信了,他本来就对李牧有戒心,李牧被杀,三个月后,邯郸城破,赵国灭亡。

王翦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胜利。

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虽然失败,但让嬴政大怒,"灭燕国!"王翦再次出马,这一次更加轻松,燕国太子丹已经暴露了底牌,燕国没有了神秘感。

易水之战,燕军大败,王翦攻取燕都蓟城,燕王喜逃往辽东。

连胜两国,王翦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但他很清楚,这也意味着危险的开始,攻燕结束后,王翦主动交出了兵权,"臣病,请回乡养老。"

嬴政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旁人以为嬴政无情,其实这正是君臣之间的默契,王翦知道功高震主的危险,嬴政知道王翦的智慧,但两年后,这种默契被打破了。

公元前225年,李信惨败的消息传到咸阳,嬴政暴怒。

当夜,他亲自驾车赶往频阳,去请一个"生病"在家的老将军,王翦推辞:"老臣病重,不堪重用。"嬴政跪下:"先生不出,秦国危矣。"

这一跪,让在场所有人震惊,堂堂秦王,跪在一个臣子面前。

王翦这才答应出山,但他提了一个条件:"要么不出兵,要么给我六十万。"几乎是倾国之师,嬴政答应了,但他心里很清楚,这是在玩火。

行军途中,部下忍不住了:"将军,这样会不会太过分?"

王翦这才说出真相:"你们不懂,秦王多疑成性,我掌六十万精兵,他怎么可能不怕?我越表现得贪财,他越放心,贪财的人不会造反,造反的人不会贪财。"

楚国境内,王翦做了另一件让人意外的事。

他不打仗,六十万大军对四十万楚军,优势明显,但王翦选择了坚守不出,楚将项燕多次挑战,王翦就是不应战,秦军每天洗澡、吃饭、娱乐。

甚至比赛投石头取乐,项燕气得直跳脚:"秦军是来打仗的还是来度假的?"

王翦依然不为所动,有一天,王翦突然说道:"可以打仗了。"部下不解,王翦解释:"士兵开始娱乐,说明他们已经从紧张状态中放松下来,这时候的战斗力是最强的。"

一年后,楚军粮草不济,项燕只能撤军。

——《叁》——

早已不在人世

就在项燕撤军的瞬间,王翦出击了,六十万大军如洪水猛兽,瞬间吞噬了楚军,项燕自杀,楚王被俘,楚国灭亡,回到咸阳后,王翦再次主动交出了兵权,"臣老矣,请归田里。"

嬴政当场同意,连挽留都没有。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王翦功成身退,回到频阳老家,那一年,王翦已经63岁,在那个年代,这已经是高龄,常年征战留下的暗伤,开始折磨这个老将军。

王翦在家中过起了平静的生活,种田、读书、含饴弄孙。

公元前220年冬天,王翦病重,儿子王贲在身边侍候,孙子王离也赶了回来,临终前,王翦把两人叫到床前,"记住,功不可恃,位不可贪,懂得进退,才能保全家族。"

公元前219年或220年,王翦去世,一代名将,寿终正寝。

但时间很快证明了王翦的远见,公元前210年,嬴政死在沙丘,胡亥篡位,成为秦二世,朝廷开始了疯狂的内斗,李斯被腰斩,蒙恬被逼自杀。

曾经的功臣们一个个消失。

公元前209年,陈胜大泽乡起义,天下大乱,消息传到咸阳,满朝震惊,有大臣建议:"请王翦出山平叛。"秦二世胡亥沉默不语。

丞相赵高冷笑:"王翦早死了十年。"满朝哗然。

很多人这才意识到:秦朝最大的军事支柱,早已不在人世,《史记》记载得很清楚:"秦二世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

这句话彻底解开了历史谜团。

王翦并非选择袖手旁观,而是早已去世,王贲也死了,能上战场的王家人,只剩下王翦的孙子王离,王离当时在长城军团任职,是蒙恬的副将。

蒙恬自杀后,王离接管了三十万长城军。

这支军队,是秦朝最后的精锐,胡亥下令:"王离率军南下平叛。"王离没有选择,爷爷教给他的,是忠君报国,父亲教给他的,是勇敢无畏。

但没有人教给他,如何在乱世中求存。

公元前207年,巨鹿城下,王离面对的是项羽,项羽,项燕之孙,历史的巧合让人唏嘘:王翦杀了项燕,现在项燕的孙子要为爷爷报仇。

巨鹿之战,三十万秦军对三万楚军。

按理说,秦军必胜,但王离不是王翦,破釜沉舟后,项羽率三万楚军渡河,楚军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三十万秦军精锐,在三万楚军面前溃败。

王离被俘,后来下落不明,有人说他投降了,有人说他自杀了。

——《肆》——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王离已死,王氏一族面临灭门之祸,六国后代要报血仇,项羽更是下了死命令:"见王氏者,格杀勿论。"

王离的两个儿子面临生死抉择。

留在关中等死,还是远走他乡求生?连夜,两兄弟做了一个决定:分家逃亡,大儿子王元带着家眷北上太原,二儿子王威带着族人东迁琅琊。

临别时,兄弟俩抱头痛哭:"不知此生还能否相见。"

"保重,为王家留种。"这一别,就是永别,但谁也没想到,这个被迫的决定,竟然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最显赫的门第,先说太原王氏。

北魏时期,太原王氏跻身"卢崔郑王"四大高门。

唐朝时更是人才辈出,诗佛王维,写出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至今传唱。

还有那个被武则天废掉的王皇后,也出自太原王氏。

再说琅琊王氏,东晋时期,琅琊王导权倾朝野,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马指司马皇室,王指琅琊王氏,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还有"卧冰求鲤"的孝子王祥,感天动地。

两个家族在政治、文化领域称雄千年,比秦朝的十五年国运长得多,这让人深思: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是像王翦这样功成身退,还是像白起那样战死沙场?

是像王氏家族这样低调传承,还是像嬴氏皇室那样辉煌一时?

真正的成功,不是爬得多高,而是能否安全着陆,真正的智慧,不是征服天下,而是保全家族,王翦做到了。

来源:水木史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