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绥滨揭秘:太极起势 3 个暗门,多数人练错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23 20:02 2

摘要:太极起势,看似抬手落脚的简单动作,却被老拳师视作 “拳架的根”。青城派掌门刘绥滨常说:“起势练不对,往后练十年也是空架子。” 这式被多数人忽略的 “开篇式”,藏着青城太极 “以柔蓄刚、以静制动” 的核心智慧,若能悟透其中三层玄机,便能摸到太极内劲的门槛。

太极起势,看似抬手落脚的简单动作,却被老拳师视作 “拳架的根”。青城派掌门刘绥滨常说:“起势练不对,往后练十年也是空架子。” 这式被多数人忽略的 “开篇式”,藏着青城太极 “以柔蓄刚、以静制动” 的核心智慧,若能悟透其中三层玄机,便能摸到太极内劲的门槛。

青城太极的起势,不会一上来就抬手。刘绥滨教弟子时,总要先站三分钟 “无极桩”:两脚与肩同宽,膝盖微屈如 “坐高凳”,双手自然垂在身侧,眼睛半闭看鼻尖。“

这 “沉” 的关键在尾闾。按青城武术 “尾闾正中” 的要诀,起势前需先让尾闾轻轻向后下方松沉,带动命门穴(后腰)微微外凸,像 “给腰椎垫了个软枕”。

等身子松得差不多了,双手才开始动。抬手 “像托着两朵云”:掌心朝内,从腰侧慢慢升起,肘尖始终对着肋部,不翻腕、不耸肩。抬手时若觉得肩膀发酸,就是用了 “拙力”—— 得像 “气推着胳膊动”,指尖到肩膀是 “一条线的松”。

有个学员练了半月,说 “抬手时手心发暖,像揣了个小暖炉”,这正是松沉到位的信号。刘绥滨笑:“起势的头一步,就是让气先‘归田’(丹田),身子不松,气就像堵在死胡同里,往后怎么练都费劲。”

青城太极有 “身备五弓” 的说法,而这五弓的 “张与弛”,全在起势里藏着。刘绥滨常拿拉弓作比:“合是收弓蓄劲,开是松弓放劲,起势这一抬手,就是把‘弓’慢慢拉开的过程。”

合劲要先 “裹裆”。当双手抬至肚脐高度时,刘绥滨会让弟子做个 “夹鸡蛋” 的念想:大腿内侧像夹着个软球,膝盖微微内扣但不碰,同时尾闾轻轻向前 “卷”,像 “把丹田托起来”。有回练推手,年轻弟子总被人 “一推就倒”,刘绥滨让他先练起势的 “合劲”:“你站不稳,是腿弓没‘撑’起来 —— 胯根要像老树根,往地里扎,膝盖别过脚尖,这才是‘腿弓’的架子。”

开劲则在 “掤臂”。双手继续向上抬时,掌心需慢慢转向斜前方,像 “捧着两汪水”,肘尖始终 “坠” 着,不往上架。“不少人抬手时胳膊硬邦邦,像举着杠铃,” 刘绥滨捏着学员的胳膊说,“这是把‘臂弓’绷死了。得是‘肩催肘、肘催手’,胳膊像弹簧,看着软,里头有股‘撑劲’。”

这合与开的转换,全靠呼吸带。起势讲究 “吸合呼开”:双手上抬时自然吸气,小腹微微外鼓;抬至与肩同高时呼气,掌心轻轻向前 “送” 半寸,像 “给气球放了口气”。

刘绥滨说这就是 “五弓联动”:“腿弓是根,身弓是轴,臂弓是梢。起势时这三弓得像齿轮似的咬着动,不然就是‘半截子劲’。” 有次他让弟子闭眼练起势,单靠 “气的感觉” 抬手,不少人竟能精准停在肩高 —— 这便是 “劲到了,身子自然会‘听话’”。

“起势练的不是胳膊腿,是心。” 这是刘绥滨常挂在嘴边的话。有回带老年学员练拳,发现不少人抬手时眼睛乱瞟,他让大家闭眼练:“别想‘手抬多高’,就听自己的呼吸,像听山涧流水声。”

这 “收神” 的要诀在 “守丹田”。青城太极起势时,双手在胸前停住的瞬间(定势),需 “眼神往小腹落”,心里想着 “肚脐下三寸有个暖点”。有学员问 “想不出来咋办”,刘绥滨笑:“不用硬想,就像晒被子时等太阳 —— 你别盯着‘热’,晒够了自然暖。”

真正练到位的起势,是 “神形合一” 的。起势时 “听风声过松针,看云影落掌心”,双手起落间,指尖能跟着呼吸 “微微颤”—— 这不是抖,是 “气催形动”。

青城山下有块老石碑,刻着 “太极始于一”。刘绥滨说这 “一” 就是起势:“抬手落脚间,松了身、蓄了劲、收了神,这三样占全了,往后练云手、野马分鬃,就像顺水行船。” 不少人练太极总急着 “学套路”,却不知起势这一式,练的正是 “太极的根”—— 根扎得深,往后的功夫才能往上长。

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门人刘绥滨,传播中国传统武术,探究养生健康。多年来,我对太极养生,中国武术进行了深度研究,如果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信我,为您答疑解惑。

来源:刘绥滨讲太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