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三次晋京演出结束后,我们收到最珍贵的评价:观众完全忘记了是在看杂技演员表演!”谈及《先声》的创作突破,马琳的话语间流淌着欣慰。她娓娓道来:“杂技剧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不让剧情沦为技巧的附庸。比如获得国际金奖的腾空飞杠,我们把它巧妙地融入北大营练兵场景,这就给
马琳:跨界融合,让技艺与叙事共鸣共生
2025年辽宁省文旅融合演艺作品创作班现场,东北大学教授、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马琳深入解析了如何将高难度杂技技巧与剧情叙事完美融合的探索历程。
“第三次晋京演出结束后,我们收到最珍贵的评价:观众完全忘记了是在看杂技演员表演!”谈及《先声》的创作突破,马琳的话语间流淌着欣慰。她娓娓道来:“杂技剧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不让剧情沦为技巧的附庸。比如获得国际金奖的腾空飞杠,我们把它巧妙地融入北大营练兵场景,这就给了技术一个存在的戏剧理由。”
“从剧本创作角度,我们写出的是文学本,是一个完整的剧情。但如何让已有的杂技绝活为这个剧情服务,需要编导下很大功夫。”马琳表示,创作过程中,团队不断修改,让剧情越来越“圆润”、越来越“丝滑”。马琳特别强调了编导和演员在二次创作中的重要性。“杂技演员从原来的表演技巧,到现在表演剧情和刻画人物,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能够实现剧情与杂技很好融合,演员功不可没。”
对于正在尝试将小众艺术和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表达的青年编剧和创作者,马琳提出这样的寄语:拥抱新时代、跨界融合、心中有观众。“我们不能回避这个由互联网、自媒体与新媒介重塑艺术表达的时代。”马琳指出,年轻人自带互联网原住民的能量,应善用新媒介为创作赋能。
她鼓励年轻人要勇于跨界,实现不同艺术门类的融合和不同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利用新媒体的方式去做宣传和传播,前期的铺垫等都非常重要。”创作者应始终保持媒介自觉与观众意识:“弄清楚你的作品为谁而作,他们正生活在怎样的语境之中。”
李轻松:用现代视角让历史照进现实
“历史题材创作最重要的是找到与现代观众的连接点。”辽宁省作协主席团成员、沈阳市作协主席李轻松分享了她创作歌舞剧《西迁》的心得体会。
“我们要思考的是:传递给观众什么?能否引起共情?”李轻松言辞利落,却直指核心。她创新性地采用了一实一虚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260年前的西迁队伍从盛京向西,现代锡伯族青年从新疆向东,两条逆向的时间线在舞台上交汇。
有人质疑其逻辑,李轻松却从容一笑,“正是这种双向奔赴,产生了最强的戏剧张力。”言至深情处,她语气更加沉静有力:“锡伯族人什么皆可舍弃,唯独紧紧怀揣种子。这些种子不只在新疆孕育千里稻香,更使锡伯文化在边疆完整存续,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奇迹。”
李轻松认为,历史剧创作的关键在于用现代视角去关照历史。辽宁文化底蕴深厚、题材丰富,皆为文旅融合提供宝贵源泉,关键在于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让古老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
谈及戏剧如何呼应时代,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强调“观众意识”。“创作时即需思考:你的观众是谁?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媒介环境里?”马琳说,“当你心里有观众、有媒介,又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就能让传统文化资源焕发新的生命力。”李轻松则表示每个编剧都必须有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如何把历史故事讲给当代人听?如何把红色故事讲给年轻人听?这是所有创作者需持续探索的永恒命题……
来源:文旅辽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