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位每天做脑手术、与血管打交道的专家,竟突然被诊断为脑梗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轶,这位每日与大脑和血管打交道的专家,在视频中平静分享自己的经历时,让无数人感到震惊与错愕。医生,尤其是脑科专家,本应是健康的守护者,却突然
近日,一位每天做脑手术、与血管打交道的专家,竟突然被诊断为脑梗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轶,这位每日与大脑和血管打交道的专家,在视频中平静分享自己的经历时,让无数人感到震惊与错愕。医生,尤其是脑科专家,本应是健康的守护者,却突然成了疾病的亲历者。这一极具冲击力的事实,彻底打破了我们长期以来对脑梗的固有认知。在李轶医生的故事背后,藏着一个我们必须正视的严峻现实:脑卒中(俗称“脑梗”“脑中风”)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年病”。
脑梗年轻化,二三十岁患者屡见不鲜
脑卒中在全球范围内正呈现显著的年轻化趋势。如今,在医院急诊室里,二三十岁的年轻脑梗患者已屡见不鲜。这意味着,无论你处于哪个年龄段,了解并预防脑梗,都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必修课”。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指出,脑梗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在脑梗幸存者中,约75%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
什么是脑梗?大脑的“致命断供”
我们的大脑就像身体的“总部”,24小时不间断地指挥着各项生命活动。而这个“总部”的运转,需要血管源源不断地输送氧气和营养。
脑梗死,简单来说就是供给大脑的血管突然被堵塞。这个“堵塞物”通常是血栓(血块)。血管一旦堵塞,下游的脑组织就会因缺血缺氧而“窒息”,短短几分钟内便开始坏死,相应功能也会随之丧失。这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异常症状,比如突然无法说话、半边身体无法活动等。
为什么脑梗会盯上年轻人?
一个人身上的脑梗危险因素越多,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就越高。年轻人被脑梗“盯上”,主要与以下三类因素相关:
“三高”疾病年轻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最直接的“元凶”。血管内壁会因这些疾病形成斑块,使血管逐渐变窄、变硬;一旦斑块破裂,就会迅速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如今,这些疾病在青中年群体中已极其普遍。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抽烟喝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血栓形成;过量饮酒则会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 肥胖与过量饮用甜饮料:肥胖堪称“万恶之源”,常与血脂异常、血糖升高相伴而行;频繁饮用甜饮料会导致体重增加,引发代谢紊乱。 熬夜与睡眠障碍:长期熬夜、睡眠不足,或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表现为打鼾严重且伴随呼吸暂停),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血压波动、炎症反应加剧,大幅增加脑血管压力。缺乏体育锻炼:运动能增强心血管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而久坐不动会让血液变得黏稠、流速减慢。
精神与心理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是常被忽视的重要风险因素。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内分泌失调、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李轶医生的经历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许多都市“奋斗者”的生活现状:工作繁忙、压力巨大、作息不规律,还总因“年轻”而忽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识别四大“救命信号”,抓住黄金时间
脑梗发生后,“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脑神经细胞一旦缺血缺氧,每分钟就会有190万个神经元死亡。因此,早期识别症状并立即送医至关重要。
请牢记以下四大“救命信号”(即“FAST”原则):
F(Face,面部):观察患者面部是否出现口角歪斜、面部不对称,可让患者尝试微笑,查看笑容是否僵硬。
A(Arm,手臂):让患者将双臂平举10秒,观察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下垂。
S(Speech,语言):倾听患者说话是否言语含糊、表达不清,或无法理解他人的话语。
T(Time,时间):一旦出现以上任何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准确记下症状出现的时间。脑梗的黄金救治时间窗一般为4.5小时内,在此期间通过溶栓或取栓治疗,可最大程度降低残疾风险。
除了FAST原则,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尤其是被描述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行走不稳、突发眩晕等,也可能是脑梗的征兆。
预防重于治疗:用行动守护血管健康
李轶医生的警醒,最终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预防脑梗,无论何时开始都不算晚。
管理慢病:如果您有“三高”,请务必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监测指标,将其控制在稳定达标范围内——这是预防脑梗的基石。彻底戒烟限酒:戒烟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饮酒应严格限量,最好不喝。 健康饮食:遵循“地中海饮食”或“DASH饮食”原则,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如鱼类、禽肉),减少红肉、加工食品、高糖饮料和饱和脂肪的摄入。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保持 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应保证7-9小时的优质睡眠;若存在严重的打鼾伴呼吸暂停,应及时就医。 管理情绪与压力:学会自我调适,通过运动、冥想、兴趣爱好等方式释放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帮助。
李轶医生用亲身经历,为我们所有人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
脑卒中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年轻化趋势与社会压力、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李轶医生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双重启示:对个人而言,需建立“健康账户”意识,避免过度透支身体;对社会而言,应完善职业健康保障体系,让医者能更好地守护自身健康,进而守护更多人的生命。
正如李轶医生在视频结尾所说:“健康是1,其他都是0。当1倒下时,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从今天起,请像关注你的工作和事业一样,关注你身体里那些沉默却重要的河流——血管。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