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停车难,这是进入汽车时代后很多城市面临的“幸福烦恼”。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去医院看病,找个车位却兜兜转转花了半个小时,真急人。”“双休日,带着孩子兴致勃勃出去玩,就是找不到一处停车的地方。绕着开了几圈后,只能失望地走了……”
停车难,这是进入汽车时代后很多城市面临的“幸福烦恼”。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去医院看病,找个车位却兜兜转转花了半个小时,真急人。”“双休日,带着孩子兴致勃勃出去玩,就是找不到一处停车的地方。绕着开了几圈后,只能失望地走了……”
一边是日益增长的泊车需求,一边是有限的空间资源。城市停车,正成为一个民生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停车难,2024年6月,扬州在全省率先提出“一张网、一个场”建设,通过务实的“望闻问切”和精准的“把脉”,将公共停车场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一座城市的辨识度和显示度,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说,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城市管理对服务“三个名城”建设的重要性,树牢“扬州是我家、管理靠大家”意识,像打理自己的家一样管理城市环境,把扬州真正打造成一座老百姓引以为傲、外来者心生羡慕的生态宜居名城。
解决停车难,破解汽车不再为“停”所困,扬州向着让人民满意的目标努力求解。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周边的停车场。
从“兜兜转转”到“3秒离场”,咋做到的?
“二十四桥停车场剩60多个车位,离瘦西湖400米,就停这儿!”周六上午9点,盐城游客李先生握着手机给副驾的妻子指方向。
屏幕上“宜行扬州”小程序的地图里,红色的“空余车位”标识在瘦西湖周边密密麻麻的停车场图标中格外显眼。这是他第一次自驾来扬州,本捏着把汗怕找不到车位,没想到点开小程序30秒就锁定了车位。
这幕顺畅的“寻位停车”,藏着扬州停车管理的“迭代密码”。
从“信息乱”到“数据准”,游客惊喜“寻位”。
去年扬州提出“一张网、一个场”建设时,1.0版本的“一张网”还带着“硬伤”——停车场虽接入系统,但没连支付,运营方随时能断数据,小程序上显示“有空位”,到了现场却满了是常事。
“去年带老人来大明寺,小程序说‘平山堂停车场剩12个车位’,开过去绕了三圈才发现早满了,老人在车里坐得腰都酸了。”李先生还记得去年的窘境。
而现在,2.0版本“一张网”靠“无感支付”破了局。车牌识别和免密支付绑在一起,车进车出的数据跟着缴费记录实时更新,“数据不准”的老问题没了。
停车场管理员王师傅见证了变化:“以前车主总问‘小程序说有空位咋没有’,我们也说不清。现在系统和收费机连一起,车位剩几个手机上看得明明白白,少了好多争执。”
从“堵医院”到“秒离场”,患者轻快“就医”。
苏北人民医院停车场曾是扬州出了名的“堵点”。“以前开车来挂号,在门口堵20分钟是常事,好不容易挤到停车场,找位又得10分钟。”邗江区张阿姨患慢性病常来复诊,提起过去的停车难直摇头。
现在再去医院,张阿姨熟门熟路:开车进地下停车场——乘电梯直通门诊楼,全程不用10分钟。这个藏在“寸土寸金”地段的地下停车场,700个车位全接入了“宜行扬州”,更关键的是“无感支付”让离场快得“没感觉”。
“您看,车刚到栏杆前,系统就扫了车牌,杆抬起来的时候,费用已经从微信里扣了。”扬州市交通产业集团停车场公司董事长贾跃拿着手机演示,屏幕上“出场时间3秒”的记录闪了下。他说,自从停车场联网,高峰时周边拥堵率降了40%,“以前门诊楼前的路总排着长队,现在中午都能顺畅过车。”
从“各管一段”到“一场统管”,效果怎样?
看着营收表,老商学院临时停车场的负责人最近一直乐。
“这里以前是学校,改成停车场之后知道的人不多,一天收不了几十块。经常是游客去东关街找不到地方停车,我们这个停车场离得近却没人来。”他说,自从接入停车“一张网”、经营管理纳入“一个场”后,情况彻底变了。“宜行扬州”上能搜到这儿的空位,去个园的、到东关街的都来停,线上有小程序能搜到,线下有管理人员现场引导至停车场,“现在一天流水是以前的两倍多。到了旺季,停车位从早到晚都没空的。”
这是扬州“一个场”资源整合的缩影。
以前,个园附近原来的5个停车场分属5个不同的单位,经过“一个场”的有效整合,将片区周边老商校地块、非遗珍宝馆地下车场一并交由集团统一运营,通过资源拓展,一下子新增了770个停车位。
“我们也增派停车管理人员加强现场巡查和调度,及时解决问题,实现车场容量最大化,并将余位情况、周转率情况、停车场调度建议实时推送交警部门,便于从路面行车开始加强停车引导。”贾跃介绍,经统计,纳入“一个场”管理后,该片区车场“五一”期间周转率从4.0提升至5.5,停车量提升30%,相当于每日增加约1200个车位,有效缓解了该区域的停车难题。
据悉,扬州“一个场”建设还在持续发力。目前,市属国有停车场已入场30个;区属国有停车场44个,28个都已签了约。
“以前,各停车场各管一段,有的空着没人来,有的排队想进去。”贾跃说,就像老商学院停车场,以前藏在小巷里“没人知”,联网后成了“香饽饽”,“这就是‘一张网’‘一个场’的魔力——把分散的车位变成‘共享资源’。”
从“民生清单”到“幸福账单”,还有哪些惊喜?
最近,无锡的李先生带着全家结束了东关街的游玩,挽着孩子的手往停车场走。“以前出来玩,停车得提前半小时规划,现在打开手机就搞定。”他晃了晃手机,小程序上提示:个园北停车场(剩余车位82),“逛完东关街去瘦西湖,车位都提前看好了。这趟扬州行,舒心!”
而远处扬州停车场公司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正对着屏幕调试新功能——“现在新能源车越来越多,今后停车充电也能在小程序上实现。”贾跃介绍,到今年底,市区经营性停车场将全部接入“一张网”,力争越来越多的停车场“进场”管理。
破解扬州的停车难,市民对政府过往的工作报以了掌声,同时还有更高期待。
在“宜行扬州”后台,记者发现有一行近期工作目标:“力争每月新增1万注册用户,5000个绑车牌用户。”远期可期,相信数字还会不断增长。
扬州把实现停车“无感支付”列进2025年民生实事,作为推动全市停车“一张网、一个场”建设的关键性支撑,就是为了切实改善群众出行体验。如今走在扬州街头,“找位不兜圈、离场不排队”的事,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
从“兜圈找位”到“3秒离场”,这场“停车革命”藏着扬州的民生温度:把群众的“烦心事”当“要紧事”,用一张网连起分散的车位,用科技让出行更顺畅。
这样的暖心事,还在扬州的街头巷尾继续发生着。
记者 方天 媛媛
本文来自【扬州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