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播间里,主播卖力吆喝产品,粉丝不断刷弹幕给好评,已经成了网络直播带货中交流互动的典型方式。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做起了“职业弹幕人”生意,他们在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场景中批量发布话术评论,虚构产品功效、用户评价或交易数据,来达到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制造虚假
唐传艳
直播间里,主播卖力吆喝产品,粉丝不断刷弹幕给好评,已经成了网络直播带货中交流互动的典型方式。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做起了“职业弹幕人”生意,他们在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场景中批量发布话术评论,虚构产品功效、用户评价或交易数据,来达到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制造虚假流量目的。日前,某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成功查办了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案件,对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
在直播电商时代,弹幕已经从单纯的互动工具,变成影响消费者心理的重要信息源。当主播卖力推销商品时,滚动刷新的弹幕如同实时口碑风向标,引导网民消费。当弹幕密集出现时,还可营造出抢购商品的热烈氛围。这种即时互动,让弹幕内容比传统电商平台的静态评价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
然而,“职业弹幕人”的出现,扭曲了这种互动交流方式。“职业弹幕人”通过技术手段操控大量虚拟账号,按照预设脚本批量发送夸大功效、虚构体验的评论。并且,部分商家已形成完整的“刷评产业链”,从账号租赁到话术定制,从刷屏到数据维护,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团队运作。虚假评价充斥屏幕,消费者不仅可能买到劣质商品,而且还会对直播电商的信誉产生怀疑。
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第九条将“直播刷评”纳入监管视野。整治“职业弹幕人”,需打破“刷评公司藏在暗处、平台推诿责任”的治理困局,关键要解决虚拟账号溯源难、电子证据固定难等技术瓶颈。此次案件中,执法人员通过IP地址分析、用户行为建模等技术手段锁定违规主体,并创新性地将服务提供方移送公安机关,为治理弹幕刷屏乱象提供了重要参考。
10万元罚款看似数额不大,但其象征意义远超经济层面。该案让“职业弹幕人”不再身处法外之地,刷评造假也必须付出相应代价。但在罚款治理的同时,其他综合举措也要及时跟进,比如,平台应承担起内部监督责任,通过升级风控系统识别异常评论模式,对高频次、同质化刷评内容设置预警机制。此外,还需建立跨平台数据共享机制,将刷评账号纳入黑名单,让虚假刷评失去生存的土壤。
来源:蚌埠检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