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浦地处浙洋中路,是著名渔港,出港便是抲鱼人的捕鱼天堂——大目洋、猫头洋、渔山渔场。昔时“黄鱼汛”期,这些渔场大黄鱼的“咕咕”叫声处处可闻,是远近闻名的东海“鱼仓”。石浦人的餐桌上,海鲜一年四季不断。但是,海鲜再多,也不能当饭吃。番薯,也就是地瓜,能当主食,也
石浦地处浙洋中路,是著名渔港,出港便是抲鱼人的捕鱼天堂——大目洋、猫头洋、渔山渔场。昔时“黄鱼汛”期,这些渔场大黄鱼的“咕咕”叫声处处可闻,是远近闻名的东海“鱼仓”。石浦人的餐桌上,海鲜一年四季不断。但是,海鲜再多,也不能当饭吃。番薯,也就是地瓜,能当主食,也可入菜,在漫长的岁月里,搭配海鲜,成为海岛人家饮食上的黄金搭档。
做糊粒羹 翁华清摄 老底子,石浦每户人家都做“糊粒羹”、吃“糊粒羹”。相传明代嘉靖年间,倭寇来犯这一天,正是农历正月十四。军情紧急,伙夫急中生智,将各种菜肴倒入锅内,用番薯粉搅拌成糊,做成一大锅羹食。将士们喝完“糊粒羹”,元气满满,大胜而归。从此,家家户户农历正月十四提前过元宵节、吃“糊粒羹”,就成为石浦的独特风俗。明代戚家军抗倭充饥的故事,赋予了“糊粒羹”英雄叙事的底色,每年农历十四夜石浦人吃“糊粒羹”,也渐渐演变成为浙东抗倭记忆的一部分。一碗“糊粒羹”,吃出浓浓的历史厚重感。四“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是伟大诗人李白对于天台山的恣意想象。天台山脉蜿蜒东向大海,一脉如潜龙出海,是为舟山群岛;一脉山海相汇,是为东西纵横的象山半岛。象山半岛东端,就是石浦渔港,西部地区坡地起伏,当年盛产番薯。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解决象山番薯外运,国家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条件下,专门拨款在石浦筑堤驳岸,新建码头和堆场。象山当季番薯通过石浦码头,大量运输到上海、宁波。码头专为运输番薯而建,岸上堆场用来存放番薯,石浦人称之为“番薯码头”“番薯坛场”。如今,在这块旧址上,建起了新的地标性建筑“中国海洋渔文化馆”。在石浦,番薯已经超越食物本身,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番薯实心,但石浦人却从中悟出了空灵。“烂告番薯”,常常被大人用来训斥小孩子不学好、没出息。“烂告”是“烂掉的”意思,“告”是借音字,在当地方言中多用于后缀,以加强语气。“番薯脑袋”,指的是一个人头脑简单、反应迟钝。有趣的是,在石浦,“番薯脑袋”也有“CP”。黄鱼头部有两颗白色耳石,被认为没有脑髓,因此,当地又有“黄鱼脑袋”的说法,意为某人“脑子像石头一样,不开窍”。“番薯脑袋”和“黄鱼脑袋”两词,在石浦方言俚语中,也有细微差别。“番薯脑袋”词义单一,指的就是一个人愚笨、不灵光,“黄鱼脑袋”除了这层意思,因说话对象、场景不同,有时也有调侃、戏谑的意味。“番薯脑袋”通行石浦一带,“黄鱼脑袋”的传播区域更广,上海、宁波等地,也有这个说法。小小番薯,藏着乾坤。 来源:健康知识科普速递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