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何日本人会变穷?曾经被称为 “制造业大国” 的日本,如今已被德国超越,GDP 跌至世界第 4 位。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研究员岩本晃一表示:“即便认真工作也得不到回报,背后的原因在于日本企业不断增加非正式员工,却忽视了对人才的投资”——本文摘自岩本晃
为何日本人会变穷?曾经被称为 “制造业大国” 的日本,如今已被德国超越,GDP 跌至世界第 4 位。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研究员岩本晃一表示:“即便认真工作也得不到回报,背后的原因在于日本企业不断增加非正式员工,却忽视了对人才的投资”——本文摘自岩本晃一所著《只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德国人,却把好产品低价卖出的日本人》(朝日新书)。
2023 年,日本的名义 GDP 被德国超越(日本约 4.2 万亿美元,德国约 4.4 万亿美元)。在那之前的约 30 年间,德国的名义 GDP 增长了近一倍,而日本的 GDP 几乎停滞不前。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顾名思义,是一个国家境内创造的 “附加值” 总和。由于附加值由企业活动创造,这意味着日本企业在约 30 年间,创造的附加值几乎没有变化。
根据《数据手册・国际劳动比较 2025》(劳动政策研究・研修机构)的数据:2023 年日本企业使用的员工数量是德国的 1.6 倍,且让员工的工作时间达到德国的 1.2 倍。总劳动投入量为 “1.6×1.2=1.92”,即约为德国的两倍。尽管日本企业投入的劳动量约为德国企业的两倍,但其创造的附加值却与德国相当。德国的劳动时间在 OECD(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处于最低水平。日本人对德国人的评价 ——“德国人不干活”“不加班,早早下班”“暑假和圣诞节会放长假”—— 其实是准确的。但就是这样的德国,却超越了日本。
日本企业在 “失去的 30 年” 里,不断增加非正式员工的数量。2023 年非正式员工人数已达 2124 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 37.1%。深尾京司先生(经济产业研究所理事长 / 一桥大学名誉教授)认为:“日本企业增加非正式员工,是劳动生产率无法提升的最大原因。” 他表示:“因为非正式员工无需承担责任,所以对工作缺乏责任心,也无法传承技术经验。”
根据日本生产率本部的调研成果《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2024》,若从 “人均劳动生产率” 及 “每小时劳动生产率” 两个维度观察(如图表 1 所示),德国的劳动生产率约为日本的 1.5 倍。
此外,若观察 “每小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1980 年至 1995 年的 15 年间,日本的每小时劳动生产率增长至 2.8 倍;但 1995 年至 2023 年的 28 年间,仅增长至 2.4 倍。若保持 1980-1995 年的增长速度,1995 年至 2023 年的 28 年间,生产率本应增长至 5.2 倍。也就是说,以 1995 年前后为分界点,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幅下滑。而这一时期,恰好与日本高生产率企业及业务站点开始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的时间相吻合。若对比日本与德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会发现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率明显偏低,仅为美国、德国的约三分之二(如图表 2 所示)。
即便是在制造业领域,日本的生产率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看到这一实际情况,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日本被称为 “制造业大国”,或许早已只是遥远过去的荣光?
此外,日本企业不断削减用于员工能力开发投资的预算。图表 3 为日本经济产业省于 2021 年 12 月召开 “第 1 次未来人才会议” 时的事务局资料。
日本企业不仅在能力开发投资水平(人才投资占 GDP 比重)上处于低位,还在以迅猛的势头削减投资金额。其投资水平之低、削减幅度之大,在发达国家中也尤为突出。企业最大的资产是员工,而日本企业却以 “降低员工薪酬、削减能力开发投资额、增加非正式雇佣” 这三项举措为组合,一直以来对员工采取冷漠态度。
如此一来,员工自然难以有认真工作的动力。可以说,日本企业业绩低迷,正是长期冷漠对待员工的结果。日本企业中,“企业最大的财富是人” 这一理念可谓十分淡薄。这恐怕完全是日本企业领导者的问题。许多企业中,存在着无法摆脱陈旧价值观的领导者:他们执着于过往有成功经验的现有业务,要求员工按惯例行事,让员工局限于企业内部、从事与提升业绩无关的无用功。对于有干劲的员工,这些领导者在引导其工作热情的方向上出现了严重偏差。此外,常能听到一种说法:(日本企业中)有人将人力成本视为固定成本而非对未来的投资,那些能削减这类固定成本的人会获得认可并得以晋升。
从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定期对 15 岁青少年实施的能力测试(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结果来看,日本青少年的能力堪称世界顶尖水平。笔者并非民族主义者,但看到 PISA 的结果时,甚至会由衷感叹:日本人真是一个多么优秀的民族啊!
然而,这些年轻人长大成人、进入企业并以团队形式开始工作后,其工作表现就会如前文所述般急剧下滑。这一问题,只能归结于领导层 —— 即国家层面的领导者(政治家)与企业层面的领导者(经营者)。对于这个问题,参与企业经营的人中,有自我认知的人并不多,但在教育界却是众所周知的事:教育工作者们悉心培养的优秀学生,一旦进入公司,才华就会被扼杀。企业不允许他们发挥专业能力,反而强行灌输以 “和为贵” 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准则。
企业的领导者与上司,会将具备高超专业能力的年轻人,塑造成 “用与自己相同的人际关系方式解决问题” 的普通员工。曾参与佳丽宝(カネボウ)重建工作的九州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小城武彦等人分析指出:尽管如今已进入 “专业技术力决定胜负” 的时代,但这样的企业风气,正是日本企业无法与世界竞争的深层原因。
德国是一个 “国土面积仅为日本 2/3 的国家”,因此德国要在名义 GDP 上超越日本,其国民人均收入必须高于日本人。
正如前文所述,德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与每小时劳动生产率均约为日本的 1.5 倍,完全取得了预期的成果。由于身处基督教文化圈,德国几乎所有商店在周日都会停业 —— 也就是说,一年 365 天中,有 1/7 的时间经济活动处于停滞状态。此外,德国人在工作日也不加班,会早早回家,然后在户外餐厅里悠闲地长时间聊天。为什么德国人能展现出如此高的工作效率?反过来讲,为什么周末开店、持续加班的日本人,收入却只有德国人的一半?这个谜题,我们必须解开。
来源:译美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