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嘴”宋世雄,与妻子相伴59年,为何晚年儿女都不在身边?

摘要:1939年,宋世雄出生在河北省的一个贫穷农村家庭。对于父母来说,他的降生本该是家中的一束光,但5岁的他仍然无法开口说话。这不仅让村里人纷纷议论,也几乎压垮了父母的精神。“怕是养了个哑巴吧”,有人如此叹息,而宋世雄的母亲更是经常偷偷流泪。家里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为

作为中国体育解说界的传奇人物,宋世雄用他的声音陪伴了无数中国人的成长。

1939年,宋世雄出生在河北省的一个贫穷农村家庭。对于父母来说,他的降生本该是家中的一束光,但5岁的他仍然无法开口说话。这不仅让村里人纷纷议论,也几乎压垮了父母的精神。“怕是养了个哑巴吧”,有人如此叹息,而宋世雄的母亲更是经常偷偷流泪。家里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为了这个儿子,父母仍四处奔波求医,甚至将家中所有积蓄花光。然而,医生的诊断让一家人又无助又无奈——孩子并没有生理问题,只是“多陪他说话”就好。可他们等得起吗?

母亲并没有放弃。她每天抱着宋世雄,跟他说话、哼儿歌、唱戏曲,甚至对着没有回应的孩子说了一整天。这样的坚持持续了几个月,突然有一天,宋世雄竟然脆生生地喊出了一声“妈妈”。那一刻,母亲激动得抱着他又哭又笑。这声呼唤,仿佛是全家人生命里最亮的一束光,扫尽了所有的阴霾。没有人想到,这个曾差点被贴上“哑巴”标签的孩子,未来会用他的声音,陪伴整个中国走过一个又一个激情澎湃的体育时刻。

少年时的宋世雄活泼好动,喜欢运动。他第一次与解说结缘是在学校的操场上,听到了一场足球比赛的广播解说。那是中国体育解说界的先驱张之,用铿锵有力的语调,将赛场上的激烈对决展现得淋漓尽致。宋世雄听得入迷,仿佛能看到那些奔跑的身影,甚至能闻到草地的味道。那一刻,少年宋世雄的心被深深震撼了。他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用我的声音,把体育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那该多好。

从此,他成了张之的“铁粉”。每天守着广播,仔细模仿张之的语气和节奏,把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后来,他鼓起勇气给张之写了一封信,信中诉说了对体育解说的热爱。张之被这个乡村少年深深打动,不仅亲自回信,还收他为徒。能跟随偶像学习,宋世雄激动得彻夜难眠。从此,他每天早起一个小时,练发音、学拼音,甚至在田野里大声模拟解说,一遍又一遍。

1960年,刚刚进入中央电视台的宋世雄,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体育记者。他并不满足于只做记者,而是渴望用自己的声音诠释赛场上的每一份热血与激情。然而,他的普通话发音问题始终是个绊脚石——平翘舌不分,鼻音混淆,让他的解说之路遥不可及。就在他苦恼的时候,一个改变他人生的女孩出现了。

钟瑞,她是新入职的播音员,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声音甜美,专业能力出众,是当时台里公认的“天之骄女”。她从容自信的样子,深深吸引了宋世雄。但在她面前,他却感到自卑。毕竟,他只是一个来自河北农村的穷小子,家境普通,还曾因5岁才开口说话被村里人嘲笑为“哑巴”。而钟瑞从小在知识分子家庭中长大,父亲是教授,母亲是大家闺秀。无论是家庭背景还是个人能力,两人看起来都天差地别。

初见钟瑞时,宋世雄甚至不敢直视她。他被安排与钟瑞搭档,她负责播音,他负责写稿。每当钟瑞朗读稿件时,她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让宋世雄羞愧不已。可同时,他也心生钦佩。也许是天性乐观,也许是对梦想的执着,宋世雄没有被这种差距吓退。他主动向钟瑞请教普通话发音,抱着笔记本,认真记下每一个拼音的发音规则和技巧。

钟瑞起初并不太了解这个看起来有些木讷的搭档,但渐渐地,她发现了宋世雄身上的闪光点。他虚心好学、谦逊有礼,为了一个发音可以反复练习几个小时。他还会在下班后独自练习拼音和语速,甚至常常背着一本字典随身带着,有不懂的字词就立刻翻查。钟瑞被他的认真和努力感动了,便主动提出做他的发音“辅导老师”。

从此,两人经常一起加班,练习发音、修改稿件。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宋世雄对钟瑞的感情越发深厚。然而,在那个保守的年代,他不敢贸然表白,只能借写纸条向钟瑞表达关心。一次,他鼓足勇气在纸条上约钟瑞去食堂一起吃饭,钟瑞打开纸条后忍不住笑了出来,并爽快答应了。

饭桌上,宋世雄一边吃饭一边小心翼翼地向钟瑞诉说自己普通话发音的问题,以及对解说梦想的执着。钟瑞认真倾听,忽然拍拍胸脯说道:“不是还有我吗?我帮你练,咱们一起努力!”宋世雄听得眼眶发热,连连点头。从那以后,钟瑞成了他最大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1961年,宋世雄终于抓住一次难得的机会,站上了解说席,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体育赛事解说。那是一场乒乓球比赛,他搭档的是恩师张之。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来说,这样的任务既是考验,也是压力。他深吸一口气,在直播开始时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稳下来。然而,当他看到赛场上激烈的角逐,听到观众的呐喊声时,那种紧张感瞬间被热血和激情取代。他的解说铿锵有力,充满画面感,仿佛让听众置身于赛场。比赛结束后,台领导和观众纷纷给予好评,而宋世雄也因此真正迈入了体育解说的大门。

从那时起,他的工作强度便与日俱增。解说员并不是一份只用嗓子的工作,它需要解说者对每一项赛事、每一个运动员有极为深入的了解。宋世雄明白,赛场上瞬息万变,解说时几乎没有时间思考,他必须做到脱口而出的每句话都准确无误。为了熟悉每一位运动员,他常常跑到机场认人,又追到运动员下榻的饭店,一个个比对名字、年龄,甚至仔细观察每个人的体型、步态,以便在赛场上能通过背影迅速辨认出对方的身份。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每一场比赛的研究记录,时间久了,这些笔记堆成了厚厚的一摞。

1970年代的工作条件远不如现在。一间只有四五平米的演播室,墙上贴着世界地图,地上堆满报纸和资料,宋世雄就窝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了一场又一场的解说任务。夏天没有空调,他工作一天下来从里到外都被汗水浸透;冬天没有暖气,他的手脚经常冻得发麻。但他从未抱怨一句,因为解说是他的梦想,是他对体育的挚爱。

1981年,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次高光时刻——解说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中的表现。那年,中国女排以七战全胜的成绩摘得冠军,宋世雄用他饱含激情的嗓音,将每一个扣人心弦的瞬间传递给全国的观众。他的声音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忆,伴随着中国女排的五连冠,激励了无数国人。随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成为中国体育的里程碑,而宋世雄更是用解说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他通宵达旦翻阅运动员资料,将开幕式和大小赛事解说得淋漓尽致。

然而,这样的辉煌背后是无尽的牺牲。由于工作繁忙,他常年奔波在赛场和演播室之间,极少有时间陪伴家人。两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几乎都是妻子钟瑞一手照料。一次,孩子们因生病需要挂水,钟瑞一个人抱着小的,拉着大的去医院。在电话里,钟瑞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宋世雄“家里一切都好”,而他却不知道,她在医院里流着泪默默撑过了那个漫长的夜晚。

钟瑞从未抱怨过宋世雄的缺席,她心疼丈夫在工作上的拼命,也为他的努力感到骄傲。她总是默默准备好润喉糖和秋梨膏,让他保护好嗓子;他出差时,她收拾行李,总会多装一件厚衣服以备寒冷的天气。对于宋世雄来说,钟瑞是他最坚实的后盾,而他唯一能回报的,便是更加拼命地工作,带着对家庭的感恩,把每一场解说做到极致。

晚年的孤独与释然

2000年,宋世雄61岁,他正式从中央电视台退休。

钟瑞早在两年前就和宋世雄商量,等他退休后,她也一起离开工作岗位。她说:“这辈子你忙你的解说,我忙我的主持,咱们总是聚少离多。现在有机会了,该轮到我天天陪着你了。”这一句话,既是开玩笑,也是她内心的真实期待。宋世雄退休后,两人常常一起外出散步、逛公园,有时候回到儿女小时候住过的老宅,坐在门口聊聊过去的日子。对于这对携手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夫妻来说,有彼此陪伴就已足够。

然而,生活总是不会十全十美。宋世雄和钟瑞的两位子女,女儿宋晓梅和儿子宋晓辉,如今都在国外工作。女儿在加拿大的电视台当主持人,儿子则是清华毕业后成为工程师,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孩子们有出息,是他们夫妻俩的骄傲,可远隔重洋的距离,却也让他们晚年少了些天伦之乐。逢年过节,女儿和儿子只能通过视频问候父母,时差的存在让电话变得短暂,留给宋世雄和钟瑞更多的是安静的等待。

一次接受采访时,记者问宋世雄是否因为儿女不在身边感到孤单,他停顿了一下,随后说道:“孤单是有的,但更多是心疼。我和钟瑞都知道,他们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们希望他们活得精彩,过得开心,不用为了我们改变自己的生活。”钟瑞也在一旁微笑着说:“我们有彼此,这就够了。”

即便如此,作为父母的宋世雄和钟瑞,内心深处还是会有遗憾。尤其在每年春节的时候,看着热闹的邻里家人团聚,他们也会感慨:“如果孩子能回来过年,就完美了。”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把这种情绪藏在心底,用更平静的方式面对日子。他们把生活过得简单而美好:钟瑞喜欢抖空竹,宋世雄就坐在一旁为她解说,边解说边笑着拍手鼓励她。晚饭后,两人一起出门散步,走到小区的花坛边,谈谈老朋友的近况,或者回忆过去的岁月。

宋世雄用声音点燃了几代人的体育记忆,而钟瑞用陪伴和支持书写了爱情的永恒。虽然儿女不在身边,但他们彼此相依,用深情诠释了生命的圆满与释然。

来源:五娃吃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