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2020年”壮烈牺牲的“戍边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功臣”!中印边境冲突中,他为了营救战友,“用血肉之躯”“抵挡”来自外军的“石块和棍棒”,牺牲时 年仅24岁,他就是河南的好儿郎、“喀kā喇lā昆仑”的雄鹰:肖思远!这里是“河南省延津县 烈士陵园”,
他是“2020年”壮烈牺牲的“戍边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功臣”!中印边境冲突中,他为了营救战友,“用血肉之躯”“抵挡”来自外军的“石块和棍棒”,牺牲时 年仅24岁,他就是河南的好儿郎、“喀kā喇lā昆仑”的雄鹰:肖思远!这里是“河南省延津县 烈士陵园”,“肖思远烈士”安息的地方!
2020年6月,在中印边境,“有关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向我国边境,发起挑衅,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着几名官兵,蹚过“齐腰深”的河水,与“外军”交涉。交涉过程中,对方“无视”我方诚意,早有“预谋地”潜藏、调动大量兵力,企图凭借“人多势众”迫使我方退让。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英勇牺牲;肖思远在已经“突围”,正在摄像“取证”的情况下,发现有战友被围攻,他毫不畏惧,拼死返回战场,为营救战友,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战友遮挡石块、棍棒的攻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牺牲时,棉衣右边的“半条袖子”,被“齐齐”撕下!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想象那种场面,在海拔5000多米的“喀kā喇lā昆仑”高原,空气中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紫外线却要比平原强50%,年平均气温,零度以下,就是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我们的官兵,用“血肉之躯”捍卫着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肖思远在“战地日记”中写道:“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这位年仅24岁的河南小伙,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什么叫“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新时代”戍边英雄,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1996年10月,肖思远,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石婆固镇”东龙王庙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英雄的成长,绝非偶然。作为家族里的“长子 长孙”,他一出生,就被“全家”寄予了厚望。他的名字,是家族里“三位”读过大学的祖父,一起商议后起的,取自诗经《载zài 驰》中的“视而不臧 zāng,我思不远”。这首诗写的,正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为救助“母国”奔走呼号的故事,从名字开始,就注定了他的不平凡。肖思远的军营梦,早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就萌芽了。当时,只有12岁的他,看到电视上“滚动播出”的“子弟兵”驰援抢险的新闻,对父亲说:“我长大了,也想当兵。”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肖思远,是一名“大学生”士兵。入伍前,他就读于“河南农业 职业学院 汽修专业”,大学期间,他看到学校里的 征兵通知,毫不犹豫就报了名!2016年9月,这位来自“河南农村”的青年,走上了他从小就梦想“保卫国家”的征程,来到了世界“第二高山脉”:“昼夜最大温差”近40摄氏度的“喀kā喇lā昆仑”高原。肖思远所在的连队,在临时部署时,条件非常简陋,他找到指导员说:“别的都可以暂时没有,但不能没有国旗!他带人用“三根钢管”焊接在一起,做成简易旗杆,又搬来石块,垒起升旗台,此后的每个早晨,连队都要举行 升旗仪式,没有音响设备,大家就齐唱国歌,那歌声,响彻山川!
他是英雄,也是一个普通人,他喜欢吃豆腐串,父母每年都会给他“邮寄两次”,家乡的“干豆腐串”,他收到后,会煮给战友们,一起分享美食。他喜欢吹笛子,喜欢悠扬的乐曲,他还打篮球,喜欢笑,是一个阳光大男孩!肖思远的孝顺,在十里八乡,都是出了名的。2012年,肖思远的“曾祖父”临终前,一连卧床十几天,当时,还没成年的肖思远,每晚都去陪睡、照料,老人弥留之际,感动地说:“别说其他年轻人了,就是我的儿子们,都没做到。”读职专时,每到暑期,肖思远都会找活干,自己攒学费,为家里减轻负担。大学期间,“肖思远”经常勤工俭学,他在“婚庆公司”当兼职,搭过舞台、当过婚仪司仪,还学会了“摄影摄像”。正因为这个经历,参军后,他在部队负责“摄像取证”工作。肖思远牺牲后,他的父母,在整理儿子遗物时发现,他有两张银行卡,一张余额201元,另一张余额只有23元,这位父亲,当场放声大哭,他才知道,儿子每月的工资,几乎都打给了家里。2019年10月,肖思远用攒下来的“8万元”工资,给父亲买了一辆车,现在,这辆车成了全家的念想。2020年5月7日,那是“肖思远”“最后一次”和父母联系,在微信里,他先给父亲转账1万元,后又给母亲发了520元的红包!肖思远牺牲后,他的母亲,每天都会去儿子房间待一会儿,有时候,还会抱着他用过的枕头睡觉,她说,这上面有娃的气息!
年轻的英雄,也有“柔情”的一面,直到“牺牲”那一天,肖思远的钱包里,一直珍藏着一张“漂亮姑娘”的照片,战友说,牺牲前一天,他还憧憬着,要娶他心爱的姑娘,给她做一辈子的菜,然而,英雄这个简单、而美好的愿望,却“永远”无法实现了。他牺牲后,家里把原本为他准备的婚房,改设为“烈士灵堂”。肖思远的母亲表示:“两人是大学同学,家里人只知道女孩的小名,一直想跟她说一声:‘好姑娘,别等了,好好过好以后的生活’。”2021年7月,有博主在“墓碑前”发现了一块鹅卵石,上面写着:“爱过你 是我最幸运的事,我一直在。”这一幕,让无数网友,瞬间泪目:“是那个女孩子吗?祝她今后 一切都好!”肖思远牺牲时只有24岁,也就是8760天,多么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啊!他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在关键时刻,他做出了不普通的选择,成为了不普通的英雄!为什么战旗美如画?因为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因为英雄的生命,浇灌了它!当我们“安居乐业”,享受“和平阳光”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正是千千万万个像“肖思远”这样的英雄,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守护着祖国的山河无恙,守护着我们的岁月静好。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在各行各业,坚守自己的岗位,共同守护好“英雄们”用生命“捍卫的”锦绣河山!
来源:故事里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