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发现3.4亿年前的拟铁线蕨化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8 13:06 1

摘要:近日,北京大学地空学院薛进庄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研究者,在湖南醴陵沩山镇附近的石炭纪早期(距今约3.47至3.3亿年)地层发现了大量保存精美、形态独特的拟铁线蕨属(Adiantites)叶片化石,建立了一个新种——醴陵拟

近日,北京大学地空学院薛进庄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研究者,在湖南醴陵沩山镇附近的石炭纪早期(距今约3.47至3.3亿年)地层发现了大量保存精美、形态独特的拟铁线蕨属(Adiantites)叶片化石,建立了一个新种——醴陵拟铁线蕨(Adiantites lilingensis)。相关成果发表于《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

拟铁线蕨与现生蕨类植物铁线蕨(Adiantum)在叶片形态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古生代的拟铁线蕨可能属种子蕨类。该属已有近200年的研究历史,是欧洲和北美地区石炭纪早期植物群的代表性分子,分布广泛。其典型特征包括:蕨叶体松散优美,具多回羽状复叶,羽轴纤细,小羽片互生,倒卵形、截形或楔形,具扇状脉。本次报道的醴陵拟铁线蕨保存良好,具至少三回羽状复叶,叶形变化较大,从卵圆到楔形均有发现,排列松散,小羽片最大可超10厘米,相互叠覆,这些特点不同于以往已知的种类。

图1醴陵拟铁线蕨的化石标本,示多回羽状复叶及楔形小羽片

石炭纪早期的陆相地层中具许多扇状脉叶片,被统称为三裂羊齿类,它们在小羽片和叶脉形态上差别较小,通常只在叶形和羽叶结构上有所差别,因此长期存在分类标准模糊、对比困难的问题。此前在中国南方该时期的地层中,常发现保存较差的扇状脉叶片化石,部分标本曾被归入拟铁线蕨,但多为散落小羽片或破碎的少量羽片,因此该属在中国的确切分布仍存疑。醴陵拟铁线蕨的发现不仅拓展了对该属形态特征的认识,也是该属在中国华南的确凿报道,为拟铁线蕨在石炭纪早期的全球分布提供了重要证据。

图2醴陵拟铁线蕨的复原图(吴飞翔绘)

此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及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的联合资助。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博士生李炳鑫,其他作者包括北京大学地空学院薛进庄副教授,硕士生王徽,中国地质博物馆王嘉树博士以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飞翔研究员。

论文链接:

审核丨彭建南 刘跃辉

来源:读经明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