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季气温凉爽,是许多害虫繁殖及真菌、细菌性病害侵染的最适温度,加上经过一整个春夏季的生长,植物进入了一个相对“虚弱”的时期,抗病虫能力相对下降,因此秋季是许多病虫害的高发期。
秋季气温凉爽,是许多害虫繁殖及真菌、细菌性病害侵染的最适温度,加上经过一整个春夏季的生长,植物进入了一个相对“虚弱”的时期,抗病虫能力相对下降,因此秋季是许多病虫害的高发期。
(一)苹掌舟蛾:苹掌舟蛾可危害多种阔叶树,如榆叶梅、海棠、樱花、樱桃、桃、榆、木瓜等多种植物。一年发生1代,一般6月始见成虫,8~9月为幼虫危害期。秋末入土化蛹越冬,幼虫5龄。有群集危害,吐丝下垂和假死习性,昼夜取食,食量很大。小幼虫群集叶片正面,将叶片食成半透明纱网状;稍大幼虫食去叶片,残留叶脉和叶柄;老熟幼虫可吃去全部叶片。
防治措施:1、翻耕树盘。秋季翻耕树盘,使蛹暴露而死。2、人工捕捉。及早发现并处理群集危害的初龄幼虫。3、生物、药剂防治。喷洒青虫菌、杀螟杆菌等生物农药,或喷施菊酯类、甲维盐等药剂。
(二)潜叶蛾:常在夏秋梢抽发期以幼虫潜入植株嫩叶和新梢皮下,进行蛀食,5月份开始危害,6月份虫害逐渐严重,到7~9月份虫害最为严重。被害幼叶的表皮出现半透明斑纹,被害新梢的表皮,出现白色或半透明泡状,留下蜿蜒的虫道,被形象的称为“鬼画符”。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叶片扭曲脱落。
防治措施:在新梢不足1cm时喷第一次药,相隔7~10天喷第二次,一梢2~3次药,重点喷布树冠外围和嫩芽嫩梢。可用有效药剂有苏云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噻虫胺、溴氰菊酯、甲氰菊酯、甲维盐、毒死蜱等,优先选用持效期长的杀虫剂和剂型,最好是内吸性+触杀性复配使用。数量较少时也可用人工捕捉杀灭。
(三)各种天牛幼虫:9月是大部分天牛幼虫钻蛀危害的又一高峰,危害状况一般有两种类型:
1、浅层危害——当年孵化的幼虫,在韧皮部钻蛀危害,树表无明显排粪孔,地面无粪屑。
2、深层危害——去年或前年孵化的幼虫,在木质部钻蛀危害,树干上有明显排粪孔,孔外淤积粪屑或地面散落粪屑木丝。
防治措施:对浅层危害的幼虫可在树干上刷20%啶虫脒200倍液或者3%高渗苯氧威200倍液,并用保鲜膜裹干;对深层危害的幼虫可以在树干滴注内吸传导性较强的药剂(吡虫啉、氧化乐果、噻虫嗪等)防治,或者在危害处清除排粪孔粪屑后,插堵“磷化锌”毒签,粘泥封口,形成密闭“毒气室”,以毒签受潮后散发在树干内部无孔不入的“磷化氢”毒气熏杀幼虫,效果较好。
(四)樱花褐斑穿孔病:樱花褐斑穿孔病是樱花叶部的一种重要病害,在我国樱花种植区均有发生。发病初期叶正面散生针尖状的紫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近圆形、直径3~5毫米的病斑,褐斑边缘紫褐色,后期病斑上出现灰褐色霉点。斑缘产生分离层,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该病病菌在枝条溃疡内及病芽内越冬,翌年气温回升,细菌借助风雨、昆虫传播,从气孔或皮孔侵入,从气孔侵入。每年6月始发,8~9月病重。大风雨多的年份病重,夏季干旱、树势弱易发病。该病除危害樱花外,还可危害桃、李、梅、榆叶梅等植物。
防治措施:1、加强管理措施,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及时防旱防积水,以增强树势,提高抗性。2、秋季收集感病枝叶并烧毁,减少侵染来源。3、展叶前后(尤其对幼苗)喷洒75%代森锌500倍液或波美3~5度石硫合剂100~200倍液,发病盛期可选用20%噻菌铜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600~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五)赤叶斑病(赤叶枯病):该病由真菌引起。病斑多发生在较嫩的叶片上,初为淡褐色圆形渍状小点。以后病斑蔓延,颜色由淡褐色变为棕褐色,有时多个病斑连合成较大的斑块或蔓延于整个叶片,引起叶片的大量枯焦和脱落。病害一般从5月份开始发生,7~9月份为发病高峰,受害叶片在大量脱落。
防治措施:1、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者25%灭菌丹400倍液,喷洒防治,推荐使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进行防治。2、在干旱时,可增加叶片喷水,以抑制病害的发生。
(六)大叶黄杨枯萎病:该病原为存在于土壤中的镰刀菌,病菌多从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植株。一般5月中旬开始发病,气候适宜8、9月为发病高峰期,有的植株从发病到死亡不超过一周。患病的大叶黄场初期只是个别枝条的上部叶片青干失水,继而整个枝条和全株叶片枝条呈青枯失水状。发病后期,叶片呈黄白色,染病严重的会导致植株死亡。
防治措施:1、加强疫情检查,严防带病植株进入非疫区。2、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栽培地应保持湿润,但不能积水。3、
如发现患病植株应及时将病株拔除并烧毁,每平方米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浇灌,用量为每平方米5至6公斤,连续浇灌三次,每次间隔5天;也可用硫磺粉0.5公斤与土壤拌匀,进行土壤防治;4.对于未患病的植株,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和65%代森锌1000倍液对植株进行交替喷雾进行防治,连喷2至3次。
为有效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可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一)物理防治。及时清理杂草枯枝,减少病原基数。合理修剪,增强通风透光性。及时抗旱排涝,减少干旱、积水对植物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生物防治。释放周氏啮小蜂(针对美国白蛾)、瓢虫(蚜虫天敌)等控制虫口密度,使用微生物制剂(如白僵菌、青虫菌)防治鳞翅目害虫。
(三)化学防治。根据病虫害类型选择药剂,在气温高于32℃以上,尽量不要使用农药或通过增加水量方式进行打药,现配现用、二次稀释。科学用药,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如灭幼脲、苏云金杆菌等),延缓抗药性。
来源:临沂城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