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发布,柬埔寨农林渔业部(MAFF)渔业局将于2026年初在桔井省Kampi地区启动一项高科技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保护计划。该计划将通过自动监测相机与无人机构建智能监控网络,实时追踪伊洛瓦底江豚活动并守护其栖息地。其核心技术与经验源自中国长
近日,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发布,柬埔寨农林渔业部(MAFF)渔业局将于2026年初在桔井省Kampi地区启动一项高科技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保护计划。该计划将通过自动监测相机与无人机构建智能监控网络,实时追踪伊洛瓦底江豚活动并守护其栖息地。其核心技术与经验源自中国长江江豚保护成功经验与技术输出,该项目将成为中柬在 “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与能力建设层面深化合作的典范。
2025年6月5日 柬埔寨农林渔业部(MAFF)副国务秘书伊姆·拉赫纳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调研,取经中国经验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IHB)与柬埔寨农林渔业部渔业局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柬埔寨分会共同推进。这一合作起源于2025年“全民爱豚月”期间,柬埔寨渔业官员受邀来武汉考察交流。中国所采用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融合水下声学、无人机巡护与远程实时监控)给柬方留下深刻印象。事实上,中柬在伊洛瓦底江豚保护领域的合作早有基础:2023年起,应柬埔寨政府邀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四次赴湄公河开展实地考察,以长江江豚保护经验为基础,协助当地开展种群调查、制定管理规范,并提供针对性保护建议。
2025年5月20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考察团队与柬埔寨团队讨论技术方案
应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发的被动声学监测设备,双方联合在湄公河流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科学监测。数据表明,湄公河航运旅游船舶噪声及渔业活动严重干扰伊洛瓦底江豚的捕食、迁徙与种群交流,尤其影响其在不同水位条件下的季节性移动。这一结论为柬埔寨划定禁渔区、规范船舶航行及优化生态廊道管理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也是2026年实施高科技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保护计划的关键技术基础。
2025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考察团队在湄公河野外考察
即将启用的智能监控系统将整合自动相机、无人机及水下声学设备,构建全天候、多维度的守护网络。该远程监控系统集成了先进的监控工具,旨在自动追踪伊洛瓦底江豚的种群分布并监测保护区内的非法捕鱼活动,从而加强执法力度并确保濒危物种拥有更安全的环境。标志着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保护正式步入科技化的新阶段。这一转型是水生所研发的长江江豚智慧监测管理技术体系在海外本土化落地的重要体现。
中国长江江豚保护实践已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高度认可,被誉为“全球小型鲸类保护典范”。1986年首届全球淡水豚研讨会在水生所召开以来,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引领地位逐步确立。2019年,IUCN、海洋哺乳动物学会和全球小型鲸类保护委员会将中国长江豚类的保护理论和技术作为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推荐为全球鲸类保护的一揽子计划。
2025年3月——5月,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联合联想集团发布“国际小型鲸类保护计划”,并聘请IUCN鲸类专家组成员Brian Smith、Frances Gulland教授等国际权威专家组成科技委员会,全程指导保护行动;同时,基金会支持水生所科研团队赴柬埔寨开展联合科考。
2025年3月24日柬埔寨伊洛瓦底江豚管理与保护国际研讨会上,基金会理事长王丁研究员为“国际小型鲸类保护科技委员”颁发聘书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无国界的公益行动,中国长江江豚保护技术正通过”技术研发—本土验证—国际推广“的模式,助力全球河流生态保护。2026年项目启动后,中柬伊洛瓦底江豚保护合作将进入深度融合阶段。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将发挥公益枢纽作用,联合全球科研机构、企业及公益力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系统性保护方案与政策指引。从长江江豚的“黎明曙光”到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的“科技守望”,中国正以务实行动诠释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担当。
江豚工作室出品
统筹高宝燕 撰文周硕
来源:武汉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