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无人机、航模等“低慢小”航空器日益融入社会诸多领域,给生产生活多方面带来积极作用,然而,“黑飞”扰航、侵犯隐私等违规飞行活动也严重干扰正常空域秩序,对空防安全产生潜在风险。
随着无人机、航模等“低慢小”航空器日益融入社会诸多领域,给生产生活多方面带来积极作用,然而,“黑飞”扰航、侵犯隐私等违规飞行活动也严重干扰正常空域秩序,对空防安全产生潜在风险。
为切实维护空域安全,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提升公众的法治意识,昌平区8月组织开展“低慢小”航空器规范飞行法治宣传月系列活动,多措并举筑牢空域安全法治防线。
全面部署责任体系
提升协同管理效能
8月12日,昌平区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组织以“守法飞行 共护空域安全”为主题的“低慢小”航空器规范飞行法治宣传月启动仪式,各普法责任制单位、镇街工作人员、“法律明白人”代表以及退休干部“以案释法”宣讲团成员共同参与。
在启动仪式上,区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相关负责人发表动员讲话,全面且系统地介绍了全区“低慢小”航空器的应用现状、宣传月的详细计划以及前期所取得的成效,同时明确了各单位在普法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强调要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让《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真正深入人心。公安昌平分局、司法局以及各镇街协同作战,共同构建起“属地管理 + 行业监管 + 社会参与”的全新普法格局,为重大活动的空域保障筑牢坚实基础。
“以案释法”强化宣传
切实增强普法实效
在宣传月期间,昌平区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以案释法”警示教育活动。退休干部宣讲团、“法律明白人”以及驻村法律顾问纷纷结合真实发生的处罚案例“以案释法”,详细讲解“低慢小”航空器类型、常见应用场景、“黑飞”行为的严重危害以及相应法律责任。公安昌平分局治安支队的专家对区内“黑飞”处罚的典型案例进行了系统剖析,着重强调北京市全域均属于管制空域,未经批准擅自飞行即构成“黑飞”,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各镇街司法所也同步开展宣讲活动,例如天通苑南街道通过生动的生活化案例解读《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马池口镇借助真实案例,讲解“黑飞”对航空安全所构成的严重威胁,以及违规飞行将会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让群众全面认识到“黑飞”行为的危害。
聚焦关注重点群体
明确飞行活动“红线”
由于未成年人群体好奇心强、法治意识薄弱易引发“黑飞”问题,需要加强其本人以及监护人的相关法治意识,8月23日,区司法局联合回天城市会客厅、社区青年汇共同举办法治讲座,吸引了70余名学生和家长踊跃参与。
退休干部“以案释法”宣讲团成员邢建平老师通过讲述一名未成年人在京礼高速服务区违规飞行无人机,导致家长被处罚的真实案例,明确指出未成年人违规飞行,其监护人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此警示家长切实履行好监护职责。此外,南口镇通过驻村律师讲座、社区宣讲等多种形式,强调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合法操作飞行器,杜绝侥幸心理,共同维护空域安全。
创新优化宣传策略
构建全面传播矩阵
为提升宣传引导的吸引力和覆盖面,区司法局精心打造了“低慢小卫士”IP形象,制作主题动画宣传片,在宣传月期间循环播放,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法律条款和飞行规则。同时,依托“法治昌平”公众号,发布《“低慢小”航空器规范飞行提示》及5期知识答题。
各镇街依据实际情况,积极协同传播,拓展“线上 + 线下”同步宣传模式。线上,南口镇通过微信群转发宣传资料、回龙观街道借助公众号普及飞行报备流程等,形成联动宣传网络;线下,阳坊镇、沙河镇、城南街道等设立宣传点,发放宣传手册、现场讲解相关知识、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
建立群防群治机制
共筑空域安全防线
通过立体化、多元化宣传,群众的守法意识和参与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从“要我合规”向“我要合规”的转变。许多居民主动加入普法志愿队伍,例如回天地区的学生及家长普法志愿者积极向社区居民宣传“低慢小”航空器法律知识;流村镇建立举报奖励机制,一名保安因及时制止儿童“黑飞”行为获得千元奖励,充分体现了群防群治的显著成效。
全区累计开展讲座及活动30余场,发放宣传材料1万余份,覆盖人群达10万余人次。退休干部宣讲团、“法律明白人”以及志愿者共同参与,形成了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浓厚普法氛围。
下一步,昌平区将持续加强对“低慢小”航空器规范飞行的监管与宣传力度,探索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形成正向引导,确保宣传内容和形式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精准触达群众需求,严厉打击违法飞行行为,凝聚社会共识,共同守护蓝天安全,全力保障首都空域安全有序,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来源:北青社区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