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速运转的都市生活里,我们的感官被信息压缩得几乎喘不过气来。高楼将自然景观与城市生活分割开来,手机和电脑屏幕代替了阳光,通勤的节奏模糊了我们身体对空间的感知。我们习惯于这种疲惫,直到“疗愈”成为当下的文化热潮。后疫情时代,艺术、设计和建筑正悄然承担起新的角色
Preface
在高速运转的都市生活里,我们的感官被信息压缩得几乎喘不过气来。高楼将自然景观与城市生活分割开来,手机和电脑屏幕代替了阳光,通勤的节奏模糊了我们身体对空间的感知。我们习惯于这种疲惫,直到“疗愈”成为当下的文化热潮。后疫情时代,艺术、设计和建筑正悄然承担起新的角色: 它们不再只是满足视觉审美的装置,而是帮助人们调节情绪、重构感官、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修复工具”。
Alcova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它是一个游牧式的策展平台,没有固定的展馆,从米兰出发,延伸至迈阿密,在废弃工厂、荒置别墅等城市灰色空间展开实验性展览。通过空间再生与多感官体验,激活被遗忘的城市角落,邀请观众在行走、触摸与感受中重构自身与城市的关系。
在全球设计与艺术领域,策展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展品陈列,而是一种重塑感知的语言。展览正在突破传统“白盒子”的局限,走向非典型场所、临时结构与特定叙事。在这一浪潮中,空间本身不再是背景,而是内容的一部分。历史遗迹、工业遗址、废弃景观正被重新激活,成为当代文化展示的新媒介。
在米兰和迈阿密,Alcova将这一趋势推向极致。它以城市中的“灰色空间”为舞台,将展览植入废弃工厂、城市边缘的旅馆和破败贵族宅邸等遗忘之地,用策展的方式介入城市的历史记忆。这些保留着时间“伤痕”的空间,与参展者的作品共同构成新的叙事。观展者也不仅仅是观看作品,而是经历一场观照自身与探索城市记忆的体验。
Alcova由英国建筑师、策展人Joseph Grima与意大利策展人Valentina Ciuffi于2018年共同创办。这个独立平台每年都会在米兰设计周期间亮相,短暂激活米兰被遗忘的角落——从Nolo的废弃面包厂房,到Baggio的前军事医院,再到近年的选址: 贵族宅邸Villa Bagatti Valsecchi。在展览的短短一周中,这些空间从沉默的灰色空间转变为充满活力的文化现场。
*
曾在2024年承办Alcova的Villa Bagatti Valsecchi将再次亮相,不过这一次将与其古老的温室一同呈现
图片来源:© Piergiorgio Sorgetti
每一届Alcova都会吸引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和研究机构,带来跨学科的作品,涵盖材料试验、数字工艺、社会议题,甚至科技与生物学的交叉探索。这些装置也跨越空间与时间的维度,超越单纯的视觉体验。在破败与新生之间,当代设计的多样性与城市的历史记忆在同一场域中交织,让观众在游走其间的同时,感受空间、作品、自身与城市语境的叠加。
*
位于米兰郊区 Varedo的前SNIA工厂成为2025年Alcova的新展址
图片来源:© Piergiorgio Sorgetti
这种临时性与实验性,成就了Alcova的独特策展语言。通过策展,作品与未经修饰的场所共生,使这些场所被激活,成为设计、城市与公众情绪的交汇点。
作为后工业城市的米兰,近年来通过设计周来树立“设计展示型城市”的新形象。通过激活城市中被遗忘的“灰色空间”,Alcova将设计作为一种城市疗愈的手段,在修复空间感知的同时,也重塑米兰作为设计之城的文化身份。它将废墟转化为当代艺术的疗愈场所,将遗忘转化为公共体验,回应了当代设计与艺术对公共性、感知与文化修复的深层渴望。这正是“疗愈”在当代策展中的真正意义。
*
Alcova在2025米兰设计周期间于Pasino温室举办展览
今年的米兰设计周期间,在去年的基础上,Alcova拓展了新的展区——Le Serre di Pasino。这是一座金属与玻璃结构的温室,以一位叫Pasino的男爵命名。他继承了Valsecchi的土地与财产,决定在Villa Bagatti Valsecchi旁边建造这座巨大的温室,专门用于培育白色蝴蝶兰。这座温室一度让他成为欧洲最主要的白蝴蝶兰生产商之一。随着Pasino男爵的去世,这里也被彻底遗弃。自然逐渐“接管”了这座建筑,藤蔓爬上了温室,钻进了墙缝,将其转化为了一个介于人工和自然之间的混合有机体。这座温室与Villa Bagatti Valsecchi遥相呼应,见证着衰败与重生,同时也延续着关于“疗愈”的隐喻。正如园丁在细心培育花朵的过程中,也悄然疗愈着自身。这座空间曾经承载的养护与情感,如今被Alcova唤醒,成为当代设计与情感探索的容器。“展厅”内部的多个展览也以自然与疗愈为主题,回应着这一空间最初的温度与意义。
幽灵兰花在温室绽放
Ghost Orchid by Marcin Rusak Studio
Pasino男爵曾经在温室中培育的白色蝴蝶兰,如今已归于沉寂。而在今年Alcova的Le Serre di Pasino入口,一株株由记忆与腐朽造就的“幽灵兰花”悄然于废墟中盛放,仿佛是当年兰花残留气息的回响。这组幽灵兰花雕塑来自波兰的艺术家Marcin Rusak,他的外祖父也是一位兰花培育者,他整夜工作,白天休息,完全顺应了植物的生长节律,与昔日的Pasino男爵一样,力求培育出理想之花。作为花卉种植世家的子孙,Rusak自幼便受到自然之美与装饰元素的吸引,其创作初衷源于对自然价值、生命短暂性与美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借此探索日常物件中的新型装饰语言。
*
《Ghost Orchid/幽灵兰花》来自波兰艺术家Marcin Rusak
这组大型3D打印装置《Ghost Orchid/幽灵兰花》,以雕塑语言重构花朵的短暂性与人类的记忆痕迹。整件作品采用由玉米淀粉提炼而成的聚乳酸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制成。项目还特别开发了定制的生物反应器与由霉和细菌组成的特殊混合物,可加速聚乳酸材料的生物分解过程。雕塑最终将转化为肥料,重新滋养土地。如同自然界中的花朵终将凋零,记忆也终将淡去。《幽灵兰花》挑战了传统雕塑对永恒性的执念,在Rusak手中,时间成为雕塑的一部分,腐朽化为生长的延续。材料的革新不仅拓宽了艺术的边界,也令艺术、科学与生态的可持续协作绽放了新的可能。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石与水之间,一场材料的冥想实验
Soft Horizons by Objects of Common Interest
在温室的走廊中,不同颜色与形状的大理石轻盈漂浮,一幅不断运动、旋转的风景,微妙地回应着人群的靠近。由设计组合Objects of Common Interest打造的装置作品《Soft Horizons/柔和的地平线》,引导观众进入一场关于材料记忆与转化过程之间的深层对话。
这是一次对物质记忆与形变过程的探索,也是一场关于感知的沉思。那些曾被弃置的石块,如今被重新塑形、拼组,在空中悄然悬浮,挑战着它们沉重的地质起源。它们运动轻柔,几不可察,仿佛随环境一同呼吸。悬挂于高处的红色圆盘,如同遥远风景的回声,将装置悄然连接回石材的原始地貌与文明起源。
*
Alcova群展中的Common Interest新展览《Soft Horizons》
装置下方,一方水池承接着悬浮的大理石,回应着天然石材生成的自然过程。水,自然界沉默的建构者,在漫长的地质时间中溶解、塑形、结晶,造就出我们如今看到的石材。许多采石场原为史前海底,矿物质沉积和凝固,才形成了闪耀着岁月光辉的珍贵石料。即便在现代,水依然在加工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是切割、打磨、抛光过程中的关键介质。
空间中轻柔回响着由声音艺术家Thodoris Kordolemis创作的背景音。他采集了石材加工过程中的水声与环境声,通过悬挂在温室顶部的扬声器播放,使声音成为装置的一部分,也唤起关于土地、时间与文明的深层记忆。整个装置营造出一场多感官冥想体验,以坚硬的材料温柔地引导观众放慢呼吸,在光线、声音、水与石的交织中重新思考材料的“生命”潜能。
*
设计师希望打破人们对大理石一贯厚重与纪念碑性的刻板印象
希腊大理石,这一由时间雕刻、经工匠之手反复打磨的材料,在《柔和的地平线》中被赋予全新能量。它蕴藏着大地的脉动与古老文明的光辉,自然纹理中潜藏着过往的记忆与未来的可能。曾托起神庙的石材,如今轻盈悬浮于Alcova温室的空中,折射出希腊文明的光辉,也在不断生成的姿态中,邀请我们倾听材料的未来想象。
触摸幻境 生命与自我疗愈之树
Mother Tree by David Aliperti × SoMad
在温室一处破旧的小室中,悄然绽放出一组奇幻植物景观。这些植物以小室为中心,爬上墙壁,蔓延至窗台,在废墟中静谧“生长”。这组雕塑《Mother Tree/母树》由巴西艺术家David Aliperti创作、纽约艺术空间SoMad呈现。作品色彩绚丽,形态奇幻,仿佛来自热带雨林,也似外太空的生命体,在空间中轻盈地生长、扩散、如同在空气中静静呼吸的生态系统。
Aliperti的《母树》由空气干燥陶土与再生纸浆等轻质材料制成,这使得雕塑在无支撑的状态下依然能够向上延展。它们有的扎根于窗台的碎石中,有的攀附于水泥墙壁,有的悄悄从角落探出枝叶,以一种低调却充满张力的方式渗入整个空间。这些雕塑看似微小,却由长时间的手工构建而成——每一片“花瓣”、每一片“树叶”都带有艺术家的指纹与指甲印,成为触摸时间的证据。Aliperti并不掩饰创作的痕迹,反而将之视作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具象体现。
*
由巴西艺术家David Aliperti创作的雕塑《Mother Tree/母树》
“我的童年在充满民间传说和神秘主义的巴西雨林环境中度过。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撕碎纸和树叶堆叠一些小型雕塑。”他在接受《Wallpaper中文版》采访时说道,“我希望观众能被这样一个想法所触动: 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物件,也可能蕴含大量的劳动时间。”他的创作方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价值。他在作品中探讨生命、死亡、重生与重构的循环,并将人类留下的印记视为既具体又转瞬即逝的存在。在这种重复的模式中,他发现了普遍性:无论是在微观还是宏观层面,生命的系统都是不断重复的。这种短暂的循环使他感到安慰。他的艺术语言融合幻想生态、材料实验与精神性思考,持续构建出一个关于感知与情绪、现实与幻境交叠的个人宇宙。
在当代的快节奏与高度数字化世界中,《母树》以绚丽之姿提醒我们,艺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疗愈的力量。这种慢工细作的重复,是对时间、材料与触觉经验的重新唤醒。艺术家将这种被触摸和被组合的时光赠予观众,让每一位走入这片“奇幻花园”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安慰与连结。
陶土与感知 在不确定中寻找内心秩序
TERRAFORMÆ
在温室的深处,一座由陶土与植物共同建构的“感知花园”悄然生长。由意大利Sant’Anselmo砖窑厂发起的实验平台Terraformæ,在这里呈现了一场关于陶土与人生旅程的沉静对话。艺术家与设计师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与这种古老的材料建立起深层连接,探索时间、不确定性与内心的秩序。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陶土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材料。哪怕是烧制温度的微小变化,或配方中一粒矿物偏差,都会导致成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这种不可控的特性,既是挑战,也是其魅力所在。如同人生旅程,每一次转折、每一段偶遇,都可能悄然改变我们的“形状”。我们无法预测会成为怎样的人,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与过程相处。正如陶土在高温中成型,我们的成长也往往在不确定与压力中悄然发生。那些看似“瑕疵”的部分,往往正是生命中最真实、最动人的印记。
现场展出的陶土装置并非封闭作品,它们有的垒叠于土壤中,有的静置于紫色花丛间,与植物彼此穿插共生、相互容纳。墙面上排列着格式工艺样本,切割、压痕、拼组、破碎与重组,每一道纹理都在诉说陶土的语言,也记录着人类的触碰。空气中弥漫着土壤与植物的气息,让人几乎忘记这是一场展览,仿佛踏入一处隐秘的疗愈空间。
*
Sant’Anselmo砖窑厂发起的实验平台Terraformæ,以实验与设计探索陶土的无限可能
Terraformæ将过程视为一种有生命的语言,在与材料的持续研究与互动中,他们顺应了陶土的特性,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是努力在限制中找回表达的自由。每一块砖、每一件作品,都凝结着时间与温度的痕迹,粗粝的质地与不可复制的纹理,共同构成了陶土最真实的诗意。
通过跨越设计、建筑与艺术的边界,Terraformæ将传统工艺中的复杂性转化为创作路径,在变化中探索人生旅程,在局限中寻找内心的秩序,在技术中激发新的诗意。他们唤醒的不只是陶土作为材料的潜能,更是一种面对不确定的态度,用专注与耐心回应这个世界不断变化的节奏。在这片陶土花园中,疗愈不在于回避现实的粗粝,而是在局限中找到生长的空间,在材料中恢复感知的能力,在每一次触摸中,不断探索自我。
嗅觉思考 在朦胧中感知自
Olfactory Reflections AVAU × DWA Design Studio
在展厅的最后,一组看似来自化学实验室的透明玻璃容器散发着香气。由DWA Design Studio为香氛品牌AVAU创作的沉浸式装置《Olfactory Reflections/嗅觉思考》,一场嗅觉感知的微观实验。香氛被注入烧瓶之中,以介于科学与感知之间的审美语言,邀请观众进入一个由香气与情绪交织而成的“实验室”。
*
《Olfactory Reflections/嗅觉思考》由DWA Design Studio为香氛品牌AVAU打造的沉浸式香氛装置
装置的灵感,源自古老的调香技艺。锥形瓶、冷凝管、圆底烧瓶都是用于香水制作最初期的蒸馏与萃取的器皿。这些玻璃器皿承载着仪式性的工艺记忆,也象征着香气作为物质、情感与文化交织的感知能量。
弯曲的镜面装置引导着观者重新审视自身,当观者靠近时,所见的并非是一个清晰的自我,而是一张模糊变形、似真似幻的脸。这一视觉层面的扭曲,恰恰为香气的介入打开了通道。烧瓶中盛放着琥珀色与淡粉色的液体,胶皮管线宛如嗅觉神经的延伸,香气在结构间流动,弥漫而出,嗅觉的记忆悄然苏醒。童年的花园、母亲的围巾、某段旅程的记忆片段,真正感受到的,是那个在气味中浮现的自己。
这件作品的疗愈性,并不体现在提供明确的舒适感,而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深度察觉的可能性。在充满噪音与视觉疲劳的时代,嗅觉或许是最被忽视、却最具穿透力的感知方式。人们在镜像与嗅觉之间,寻找那个稍显模糊、漂浮不定的自我,如同那些无法完全控制的情绪、思绪、气味记忆,一切都在流动且不易察觉,但也正因此而真实。
*
Villa Bagatti Valsecchi花园中的雕塑
离开温室,缓缓步入Villa Bagatti Valsecchi花园,曾经规整的几何轴线如今已变得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静谧、松弛、富有生命力的绿地。
这座19世纪的历史园林原本融合了意大利园林的规整与英国花园的浪漫,如今化为一片被时间温柔打理过的场域。雕像被苔藓装饰,喷泉水面沉寂,路径不再引导方向,而是邀请观者自由漫步。此刻的花园,既不完整,也不完美,却在散发出绝对的安宁。艺术作品在这片绿地之中,散落于草地与遗迹之间,如同偶然生长的植物,融入风景,等待被发现。
在光影中疗愈 太阳捕手的能量美学
SUN CATCHER BY RIVE ROSHAN × SOL R&D
*
《Sun Cather/太阳捕手》
在别墅花园那座沉寂已久的喷泉中央,一道红色的光之弧静静升起,与水中倒影组成一个完整的“太阳”。《Sun Cather/太阳捕手》由阿姆斯特丹设计工作室Rive Roshan与光伏材料研发机构SOL R&D联合创作,它不仅为这片历史园林带来了视觉上的新生,更开启了一场关于可持续能源与情感疗愈的冥想。
这件装置采用具有光反射特性的创新光伏材料,色彩随着阳光与视角的变化而变换。白天吸收自然光,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在夜幕降临后化为黑夜中的“太阳”,点亮喷泉空间。这种低干预、高感知的设计语言,化解了科技与自然的对抗,将能源美学融入景观。
*
夜幕降临后装置化为黑夜中的“太阳”
图片来源:© Alcova
*
红色的光之弧静静升起于别墅花园喷泉中央
疗愈的力量也藏在这片光影之中。它引导人们放慢脚步,凝视水中倒影的圆,聆听装置与阳光之间的无声对话。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太阳捕手》化身为光的容器,收纳存储来自自然的能量,点亮了古老沉默的喷泉,也照亮了我们对能源、自然与设计的全新思考。它提出了一个明媚的未来假设: 科技并非冰冷,它可以被设计温暖; 能源不必以牺牲美感为代价,它亦成为情绪连接的媒介。
蜂巢之屋 慢下来的邀请
Bokrijk | VakLab × Michaël Verheyden
比利时文化机构Bokrijk与其创新平台VAKlab带来了一座颇具仪式感的《蜂巢之屋》。这座由设计师Michaël Verheyden构思、Bokrijk工艺匠人打造的展亭,以茅草覆盖的木质结构轻轻立于花园之中,如同一座从土地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建筑生命体。
*
由设计师Michaël Verheyden、Bokrijk共同打造的展亭《蜂巢之屋》
展亭灵感源自欧洲传统茅草屋。圆润而有机的外形、如蜂巢般的形态,象征着人与自然、工艺和社区之间的紧密连结。展亭表面被芦苇紧密包裹,仅在特定位置开设狭窄的圆形孔洞。通过这些孔洞,观者可以窥见一把木椅、两只陶瓷花瓶和一件玻璃器皿,以及其间流动的光影与寂静。观者需要驻足、弯身、凑近细细观看,这种神秘不是障碍,而是一种邀请。
在充满视觉轰炸与设计喧嚣的米兰设计周上,Bokrijk的展亭显得异常安静。这种安静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有力的声明: 传统仍在,我们仍可以在手工与自然中找到真实的连结。在自然材质与手工痕迹中,在不完美的节奏中,我们重新找到一种平衡的可能。
这里是一个让设计慢下来的空间,也让我们慢下来。
*
通过孔洞观察到展亭中流动的光影与寂静
建筑即身体
CLAY HOUSE BY UMPRUM ACADEMY
在花园广袤草地的一侧,一座结构轻盈的橙色建筑结构静静伫立。由捷克UMPRUM应用艺术学院陶瓷与瓷器工作室与建筑三(Architecture III)工作室共同策划的《Clay House/陶土之家》,是一次关于“建筑即身体”的当代表达。
这座展亭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呈现: 色彩鲜明的橙色骨架中,摆放着各种建筑构件原型——陶瓷柱体、围栏砖、供暖构件。它们像是一座房子的“骨骼”与“内脏”,摊开放置,等待被体验、被触摸、被感知。
*
图1:《Clay House/陶土之家》展亭
图2:由3D打印技术制成的陶瓷柱体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3D打印技术制成的陶瓷柱体,灵感来自人体脊椎。它既是支撑结构的“骨骼”,也是象征建筑生命的核心。陶瓷柱体将结构性与触觉巧妙融合,建材不再冰冷,而成为可感知、可亲近的存在。
围栏砖则如同皮肤般温柔包裹空间,微妙的孔洞设计兼顾透光、遮蔽与通风,回应了现实世界中对隐私、安全与自然交流的多重需求。而位于中心的陶瓷酒精壁炉,是“家之火”的象征,也为户外空间注入温度与归属感。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家之火”象征的陶瓷酒精壁炉
在这具“建筑身体”中,柱子是脊柱,提供支撑;墙体如同保护性的肌肤;而供暖与供水系统则为建筑输送“养分”。陶瓷材料不仅参与物理建造,它们还服务于居所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在屋顶上新建的结构中,陶瓷通过创新的铺瓦方式助力于生态环境的形成。作为热量与能量的来源,它们营造出适于集聚与分享的空间,既观照身体,也观照社会性。
在城市生活不断拉远人与人、人与自然距离的时代,《Clay House/陶土之家》用最原始、质朴的陶土重新引出人们对家的感知——一个不仅庇护身体,也安顿情绪、连接自然与他者的场所。草地微斜、阳光倾泻,孩子们在一旁嬉戏,观众围绕展亭静静观望。在这片历史悠久却略显破败的园林中,这座带有共感温度的作品为场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
Villa Bagatti Valsecchi花园
离开Villa Bagatti Valsecchi,回望被艺术短暂唤醒的温室与园林,Alcova所呈现的不仅是当代艺术的多样性,更是一种当代文化的疗愈性修复。在废墟、自然与作品的交织中,观众的感官被重新调动,城市中的灰色空间被重新感知。这种修复过程是非传统的,是一种开放于公共空间与集体体验中的文化过程。
*
Pasino温室中的Alcova展览,2025米兰设计周
图片来源:© Lorenzo Capelli
Alcova这种策展模式的意义在于,它将疗愈从个人心理层面的概念,转译为一种社会与感官的集体体验。它将艺术与设计植入被遗忘的城市灰色空间,让人们在暂时的停顿与游走之间,感受“慢”的力量。这种策展语言也回应了全球艺术与设计领域的趋势: 从二维的单纯“展示”转向到多维度“体验”,欣赏艺术的过程贯穿日常行为的流动。观看、触摸、细嗅与观照之间,让人们在最不经意的瞬间被安抚。
或许这正是“疗愈”的未来: 从专业的医学或心理治疗,渗透到日常与社会空间,从个人的自身体悟,扩散到城市与历史之中,以温柔的方式对抗被遗忘的“角落”。疗愈并不止于修复情绪,而是修复感知,修复人与环境,人与文化之间的亲密关系。在高速高压的时代,Alcova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当下展示设计与艺术新形式的可能: 在感官与空间的互动中,疗愈自身与城市灰色空间,重新唤起人们对自身与世界的感知。
摄影:罗立撰文:zimu
编辑:piiper
编排:薛韬
来源:卷宗Wall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