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办公桌”搬到乡村,她的心愿很简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8 17:42 1

摘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壮阔征程中,基层法治建设犹如根系深扎大地,既是国家法治体系的“神经末梢”,更是连通法律与民生的“毛细血管”。如何让法律条文走出文本、走进田间地头,让法治阳光照亮乡村的每个角落?答案,就藏在无数法律工作者扎根基层的坚守与付出中。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壮阔征程中,基层法治建设犹如根系深扎大地,既是国家法治体系的“神经末梢”,更是连通法律与民生的“毛细血管”。如何让法律条文走出文本、走进田间地头,让法治阳光照亮乡村的每个角落?答案,就藏在无数法律工作者扎根基层的坚守与付出中。

武清区大碱厂镇村居法律顾问张天琦,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以专业为笔、以热忱为墨,在乡村法治的沃土上书写着“为民解忧”的生动篇章,成为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坚实力量。

驻村服务解难题

“张律师,我家宅基地边界被邻居占了半米,这事该咋解决?”“我儿子在外地打工,老板欠薪不给,能通过法律途径要回来吗?”每月的“驻村服务日”,法律咨询台前总是排起长队,张天琦的身影穿梭其中,耐心倾听着村民的诉求。

自担任村居法律顾问以来,张天琦精心编织起一张覆盖全镇的法治服务网络,“驻村服务日”便是这张网络的核心节点。无论严寒酷暑,她从未缺席。寒冬里,咨询台旁的电暖气暖不透她冻得发红的双手,却挡不住她细致解答的热情;盛夏时,额头上的汗珠浸湿了案卷,她依然逐字逐句为村民分析法条。村民们的问题五花八门,既有邻里宅基地纠纷、婚姻家庭矛盾等“家常事”,也有涉及数万元的经济合同争议、工伤赔偿等“急难事”。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诉求,张天琦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晦涩法条,将“法言法语”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的“家常话”,让法律不再遥不可及。

“以前遇到事总想着‘找关系’‘闹一闹’,现在知道了,法律才是最靠谱的靠山。”村民王大爷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在张天琦的坚持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养成了“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习惯,村委会的法律咨询台也成了连接法律与民生的“连心桥”。

维权助力挽损失

“张律师,您可得帮帮我,那可是我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啊!”去年夏天,做小生意的张大娘攥着一沓皱巴巴的单据,抹着眼泪找到张天琦。原来,大娘轻信了一家咨询公司的宣传,交了“维权服务费”,对方却收钱后“玩失踪”,电话不接、微信不回。

看着大娘焦急的模样,张天琦当即决定帮她维权。她先仔细梳理单据上的公司信息,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到该公司的注册地址和法定代表人的联系方式,随后连续一周通过微信、电话与对方沟通,摆事实、讲法律,明确告知其涉嫌欺诈的法律后果。对方起初百般推诿,张天琦便联系相关协会进行投诉,启动行业监管程序。经过一个多月的拉锯,对方终于迫于压力,将服务费全额退还。

没过多久,张大娘再次找到张天琦——两名老主顾赊了两笔账后“人间蒸发”,留下的欠条字迹模糊。张天琦立刻帮大娘固定证据:整理多年的订货记录本、调取微信转账记录、联系证人出具证言,最终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她连夜起草起诉状,清晰列明事实与法律依据,甚至提前帮大娘计算好诉讼费用。最终,让张大娘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有事还得找懂法的!”如今,张大娘逢人便念叨这句话,眼中满是对张天琦的感激。

法治宣传入民心

“大家知道吗?咱们平时借钱给别人,没写借条可能要不回来。家里的宅基地,子女该咋继承?这些问题,民法典里都写得明明白白!”在大碱厂镇的文化广场上,张天琦正用当地方言讲解民法典,台下村民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举手提问。

作为基层法治的“播种者”,张天琦深知,让法律深入人心比解决个案更重要。她摒弃传统普法中“念法条、摆案例”的枯燥模式,化身“法治故事讲述者”,将民法典里的规定融入村民熟悉的生活场景:用“张家儿子娶媳妇,彩礼能不能要回”讲婚姻家庭编,用“李家承包地被占用,补偿款该咋分”讲物权编,用“王家老人被保健品公司忽悠”讲侵权责任编……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句句接地气的解读,让冰冷的法条变得“有温度、冒热气”。

如今,走在大碱厂镇的村落里,常能听到村民们讨论:“这事得按民法典来办”“咱们找张律师问问再说”。这种从“遇事慌神”到“依法维权”的转变,正是张天琦多年坚守的最好见证。

“基层法治建设就像种庄稼,得一点点松土、施肥、浇水,才能长出好苗子。”张天琦常说,她的心愿很简单——让每个村民都成为“法律明白人”,让法治成为乡村和谐发展的“压舱石”。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乡村土地上,她守着一方小小的法治天地,书写着为民服务的大文章,用初心与担当诠释着法律人的使命,让法治之光照亮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天津政法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