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军没辩驳,转身甩出武汉空调工厂的投产计划——切断代工链,自建生产线。这台机器一旦开动,空调成本直降80元,年销500万台就能从利润池里多捞4个亿。手机少赚的,家电一把填平。
摩根大通一笔划掉小米2800亿估值,理由冷得像把刀:手机赚钱慢了。
雷军没辩驳,转身甩出武汉空调工厂的投产计划——切断代工链,自建生产线。这台机器一旦开动,空调成本直降80元,年销500万台就能从利润池里多捞4个亿。手机少赚的,家电一把填平。
空调战场硝烟最浓。当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小米7月线上销量碾压格力时,一场数据罗盘的口水战瞬间引爆。格力连夜反驳“统计口径有误”,小米高管则笑而不语。表面争的是行业老二虚名,实则暴露了传统巨头的焦虑:小米空调出货量同比激增60%,540万台的季度销量创下历史新高,而格力份额正被悄然蚕食。
低价刀锋撕开铁幕
传统家电的护城河曾被看作铜墙铁壁。美的、格力、海尔三大巨头把持着40%的行业利润,靠的是压缩机专利、十年质保和二十万线下门店织成的天罗地网。可小米一出手就捅破价格铁幕:当巨头们忙着高端涨价时,2000元价位段被撕开缺口。一部小米1.5匹空调杀到1599元,比华凌同款还低,消费者用脚投票让小米线上市占率飙至12.92%,硬生生挤进前三。
更狠的是生态链打法。用户买小米空调省下500元,转头就加购温湿度传感器、扫地机器人。6000万智能家居用户构筑的“入口经济”,让传统品牌看得见却学不会。格力的“玫瑰空调”被嘲审美掉线,董明珠亲自带货也难掩颓势;海尔靠周云杰“冷面萌叔”人设圈粉年轻人,却难敌米家APP里一键联动的魔法体验。
代工之殇与铁厂反击
低价是把双刃剑。当华凌空调在618价格战中反超小米,代工模式的软肋暴露无遗:安装师傅钻歪八个墙孔的投诉,售后扯皮的推诿,让小米一度沦为投诉榜常客。传统巨头趁机反扑:美的收购库卡机器人强化智造,格力以旧换新绑定服务,线下渠道更是小米的致命短板——其空调线下市占率仅0.08%,不及巨头零头。
雷军的破局之策堪称绝杀。小米汽车展厅变身家电展柜,SU7流量直接灌溉空调销售;武汉工厂年底投产后年产能600万台,自研压缩机技术开始替代松下代工。更深远的是“人车家全生态”布局:澎湃OS系统打通手机、汽车、空调数据流,用户睡前用手机调温,开车时空调自动预冷——这种体验差距,已非价格战能弥补。
鲶鱼效应激活死水
当小米智能锁双十一狂卖15万套,抵过小品牌全年销量时,骂声与掌声齐飞。传统家电业创新乏力久矣:冰箱三十年无非容积微调,空调十年仅添自清洁功能。智能音箱、扫地机等颠覆性产品,竟无一件出自传统巨头之手。
小米这条鲶鱼却搅活了死水。去年空调价格战集体跳水:格力天仪杀到2399元,华凌压至1599元,低价段占比猛增6.1%——表面是消费降级,实则是小米倒逼行业让利。更深远的影响在技术层面:小米空调实时回传用户数据,精准捕捉北方人爱睡眠模式、南方人需强力除湿,反观传统品牌仍靠经销商反馈,决策滞后整整一个时代。
公敌背后的产业变局
董明珠曾嘲讽小米是“贴牌厂”,如今格力维修工却开始研究米家APP联动技术;海尔工程师拆解小米空调,发现松下压缩机已换成自研模组;美的连夜给华凌空调加装蓝牙模块,试图复制生态链——当巨头们集体“小米化”时,胜负早已超越单品较量。
摩根大通按计算器估算小米值41元时,忽略了一个关键变量:武汉工厂每降本80元,就为汽车和IoT业务多输一管血。雷军赌的是生态现金流吞噬一切:手机利润下滑?家电补上;家电厮杀惨烈?汽车软件订阅费顶上。
这已不是价格战,而是商业逻辑的降维打击。当70后认格力品质、80后信美的服务时,90后在小米生态里一键掌控全屋家电——摧毁巨头的不是空调,而是旧世界的瓦解。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诺基亚挡不住智能机浪潮时,曾说“我们是输在生态系统”;
今天格力美的严防死守的,正是那枚印着“mi”字的生态齿轮。
来源:长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