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中学时特别喜欢《红楼梦》,那时候对曹雪芹的喜欢,跟现在年轻人追星差不多,几乎把一个少年的热情都给了这本书。一转眼,我从贾宝玉的年纪,长到了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年纪。现在想聊聊这本书,就是想跟当年的自己,还有没读进去的朋友说:这书真值得爱,我现在还爱着,也能用
我中学时特别喜欢《红楼梦》,那时候对曹雪芹的喜欢,跟现在年轻人追星差不多,几乎把一个少年的热情都给了这本书。一转眼,我从贾宝玉的年纪,长到了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年纪。现在想聊聊这本书,就是想跟当年的自己,还有没读进去的朋友说:这书真值得爱,我现在还爱着,也能用这十几年的阅读经验,陪大家一起感受它的好。
听说现在好多中学生不喜欢《红楼梦》,其实我当初也一样,它是四大名著里我最后读的一本。之前听别人说这书多复杂、多严肃,我总觉得跟自己没关系,就像林黛玉没见贾宝玉之前,琢磨“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那样,提不起兴趣。但那时候我想当“文学好少年”,四大名著总得读齐,就硬着头皮翻开了。结果跟林黛玉见贾宝玉一样,大吃一惊,觉得“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再往后,自然就“真香”了。
其实很多人不想翻开《红楼梦》,或者翻开了读不下去,大概率是打开方式错了,而打开方式错,往往是因为听了太多关于它的不实传言。今天我就先跟还没读进去的朋友说说,《红楼梦》到底不是什么。
它不是一本政治斗争教科书。书里讲的是古代盛世里一个贵族家庭的生活,里面的人都过着安定富足的日子,基本在同一个生活圈子里。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有矛盾,但谈不上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曹雪芹写这本书时,对人世间的美好一直带着温情和善意。要是你怕看那种大善大恶的激烈对决,完全可以放心读;要是你已经在书里找了半天这种斗争,那也别找了,根本没有。
它也不是一本宫斗小说。现在流行的宫斗文里,可能能看到点《红楼梦》的影子,但宫斗文里那些让人烦的元素,《红楼梦》里全没有。书里每个人做事都有合理的理由,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不近人情的恶毒,更没有看着阴险其实很幼稚的权谋。《红楼梦》最厉害的地方,是把人情观察得特别细,能把每个人的心思都写透。宫斗文让人觉得假、觉得单薄,就是因为少了这种对人情的细致体察。
还有人说它是一本恋爱流水账,说贾宝玉就知道跟女孩子玩,林黛玉眼里只有贾宝玉,俩人都没出息。可实际上,《红楼梦》教的远不止恋爱经验,更多的是成年人在跟外界打交道时,慢慢形成的思考方式。书里的恋爱关系,跟其他人际关系一样,都像在比喻人怎么跟世界相处。它是借着谈恋爱这件事,教你怎么在世上生活,怎么去追求、守护自己喜欢的东西。要是你是个执着的人,心里有特别想追求或守护的事物,那这本书肯定适合你。
更关键的是,它不是一本“正经书”。肯定有很多老师、长辈跟你推荐过《红楼梦》,但大家都有个心理:老师长辈推荐的就是“正经书”,一听到“正经书”就不想读。我要跟你说个秘密:真心推荐《红楼梦》的人,其实都不喜欢读“正经书”。
《红楼梦》从一开始就不是“正经书”。曹雪芹写它就是为了自己开心,写完后身边的好朋友看着也觉得有意思,就互相借着看、抄着看,那场面跟现在我们读Priest的网文差不多。只不过曹雪芹的朋友都是有文化、有地位还有趣的人,他们喜欢的“网文”,看着更风雅些。后来清廷禁过《红楼梦》,可文人士大夫哪禁得住,反而越读越起劲,那些想跟风风雅的人也加入进来,这本书就慢慢从小圈子传到了外面。再后来,大家舍不得这么好的书被埋没,就一代代推荐给年轻人,它才成了名著。
曹雪芹自己就不喜欢读“正经书”,书里的贾宝玉也是整天看些“杂书”,还老说“正经书”的坏话。《红楼梦》能传下来,靠的也是一大批不爱读“正经书”的读者。所以要是你也不喜欢“正经书”,说不定你正好是《红楼梦》的受众。说不定等你读完,那个看起来很严肃、跟你推荐这本书的老师,会像书里的薛宝钗一样,笑眯眯跟你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不爱看‘正经书’的。”
要是你已经喜欢上《红楼梦》,我也想提醒你,它还有些“不是”的地方。
它不是供你玩填字游戏的笨谜语。曹雪芹最初写《红楼梦》就是当小说写的,心态很轻松。他喜欢玩梗,爱用文字技巧跟读者开玩笑,细节处理得也精致,能互相呼应,但这不是说书里每个字都是伏笔,我们也没必要把它的结构吹得多精妙,说有什么数学隐喻——它毕竟是本小说。更离谱的是,有人说书里每件事都对应具体历史事件,这就更没必要了。曹雪芹没理由费那么大劲编一本密码书,更不会写一本不好玩的纯密码书。把《红楼梦》当成谜语或密码,根本不符合小说创作的规律,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读,就足够了。
它也不是雍乾时期政治生活的日记。有人说不把它当密码,那能不能当当时政治的真实记录?也不行。曹雪芹是个文人,不是高官,他聊当时的政治时局,远不如聊诗词那么在行。《红楼梦》是虚构的,甚至有点架空的意思。小说家写小说,就像做梦一样,把潜意识的闸门打开一点,让故事自己“流”出来。“流”出来的故事里,可能混着点作者的现实经验,就像白天的事会影响晚上的梦,但这些经验是化成感受,不是当成事实写进去的。好的小说家会把现实经验打碎、改头换面再重组,所以你能从《红楼梦》里读出作者对时代的感受,却看不到当时发生的具体大事。
最后,它不是至高无上的圣典。《红楼梦》是本简单又丰富的书,贴近人情,门槛不高,但能告诉我们很多有用的东西——比如我们民族的文化,比如人类的爱与美。所以它是本特别好的启蒙读物,成了很多中国人精神上的“母亲”。很多成年人回望青春时,会特别感激这位“母亲”,给它很高的赞美。年轻人看到前辈这么推崇,就觉得它是无上秘籍,带着虔诚的心情去读。可实际上,它就是本小说,该当小说读。“母亲”不是神像,不是用来膜拜的,是用来哺育我们的。接受完哺育,我们还要从“母亲”的怀抱出发,走到更远的地方。曹雪芹自己也在书里说,他写的是“满纸荒唐言”,是供人“破愁醒闷”的,还经常自我“吐槽”。要是我们把它看得太神圣,既不符合《红楼梦》本身的精神,也会影响自己的阅读体验。
其实读《红楼梦》,不用有那么多负担,不用怕读不懂,也不用把它想得太复杂。就像读一本让自己开心的书那样,慢慢读、慢慢品,说不定你也会像我当年一样,越读越喜欢,让它陪自己走过好多年。
来源:日日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