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国领导人即将抵达北京,特朗普找上李在明,两人相约访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8 19:33 1

摘要:北京要办一场分量很重的上合组织峰会,有消息说会有二十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来,还有不少国际组织的负责人也会到场,场面着实不小。这种规模的会议,议程通常会涉及安全、经贸、能源、互联互通这些方面,现场的双边、多边会见忙得很,时间都得按分钟算。

北京要办一场分量很重的上合组织峰会,有消息说会有二十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来,还有不少国际组织的负责人也会到场,场面着实不小。这种规模的会议,议程通常会涉及安全、经贸、能源、互联互通这些方面,现场的双边、多边会见忙得很,时间都得按分钟算。

与此同时,围绕美韩互动和对华相关的事,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猛料”:有人说李在明在白宫待了3小时,就拿到了“100%支持”;还有人说特朗普说话挺突然,提出想“真正拥有”驻韩美军基地所在的土地;更惹眼的是,他对着媒体说“不然咱们一起访华,坐同一架飞机去”,据说李在明接了句“我愿意”。

另一边,美国政府对外放出强硬的话,关税、稀土磁体、对印度加税这些手段接连亮出来;对于涉及伊朗运输的中国企业,也把它们列进了制裁清单。有人觉得这些事能串起来看:上合峰会快到了,特朗普忍不住想“搅局”,打算在气氛最热烈的时候泼点冷水。

从礼宾和安保的规矩来看,两国元首或者政府首脑一起坐一架飞机去第三国,几乎没见过这种先例。就算关系再好,安保、通信、指挥、各种预案也不允许这么不严肃。这种话更像是场合上的随口话、带点机锋的话,是用来摆姿态或者试探对方反应的,不是真要这么安排。

至于“要求拥有驻韩基地土地”,这已经超出了《驻韩美军地位协定》的常识。按照这个协定,美军在韩国只有使用权和驻扎权,土地所有权是属于韩国的,这是几十年形成的大家都认的规矩。在外交场合提“所有权”,要么是谈判的筹码,要么是在试探舆论的反应。真要把“租用”改成“所有”,可不是白宫一句话的事,韩国国内肯定先闹翻天,美国国会、韩国国会、地方法院、老百姓的态度,都得顾及到。这种话,只有写进正式文件里才有意义,光挂在嘴边,多半是对内对外传递个信号罢了。

再看那份被吹成“见面礼”的经济清单。有人说美国把对韩关税从25%降到15%,换来了韩国几千亿美元投资美国;具体到造船、汽车、芯片、能源这些领域,甚至还冒出“1500亿美元美韩造船合作”这种听起来挺厉害的项目。但目前为止,没看到官方的对等文件、记者会的实录或者企业公开的信息能支撑这些具体数字。不过这里面的逻辑不新鲜:美国想要产业回流、多些就业岗位,韩国企业想要市场准入、补贴和确定的关税政策;造船、汽车、电池、半导体这些领域,双方都能说出点门道,也能实实在在地建工厂、添设备。

上合峰会的看点,从来不在喊什么口号,而在那些具体的流程和文件里。谁来了、谁没来、谁是派特使来的,背后能看出各个国家国内事务的轻重缓急;联合宣言里的用词,从“加强”换成“推进”这种动词的变化,能看出是偏保守还是更进取;在互联互通、能源和结算安排上有没有新增的项目清单,能决定这是不是一场只是寒暄的会议。能不能看到跨境能源、边境口岸、货币结算、数字安全这些议题里有可执行的条款,才是判断峰会影响力的硬指标。

这次有媒体说联合国、上合组织、东盟的秘书长级别人物也会来,这种“多个机制凑到一起”的象征意义不小,说明多边和区域平台在试着把议程对接起来,避免各干各的。多边主义能不能行得通,不靠社交媒体上的热度,就看能不能把项目实实在在做起来。

那特朗普为啥偏偏在这个时候用制裁、关税这些手段呢?他常用的办法不复杂:关税、出口管制、二级制裁、投资审查、控制签证或者学术交流的节奏。对于涉及伊朗的能源运输和金融网络,美国有成熟的OFAC(美国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操作流程,每个月都会更新制裁清单。

在上合峰会前后更新对华相关的制裁条目,是不是“搅局”,没直接证据,但政治上的传播效果很明显:提醒其他国家的企业——美国的二级制裁随时可能用。这算是“把战略变成常态”的操作,抬高大家的成本预期,让想合作的人犹豫一下。

同一时间,放出要对印度商品加税的风声,既是对印度“买俄罗斯打折石油”的一种警告,也是在给亚洲供应链递信号:美国会挑那些在关键能源、关键材料上不按它的政策走的行为进行敲打。这不是简单的友敌、亲疏问题,就是谈判桌上的利益算计。

很多人问,稀土磁体被点名要征200%的关税,会不会成“杀手锏”。我建议大家冷静点看。稀土产业链有三段:采矿、分离、金属和磁体加工。中国在分离和磁体加工这两块占比高,但美国和它的盟友正在想办法绕开,比如通过税收优惠、在本土重新加工、让日欧恢复产能、搞供应链豁免这些方式。

提高关税会让短期成本上升,但在军工和高端制造里,磁体在整机成本里只占百分之几,真正关键的是许可、技术标准和供应稳不稳定。关税是喊给人听的,标准才是真正能卡住脖子的。关税喊得再响,要是许可豁免一开,企业也能应付过去;但要是标准定死了,就算零关税也很难进去。判断这个策略的力度,别听口号多响,看技术和合规的具体规定。

再说说美韩这边的情况。李在明对外总说要在大国之间“找平衡”,这也不新鲜。韩国最有力的筹码不在几句政治表态上,而在供应链里那些“别人替代不了的领域”:比如高端车用电池、存储芯片、造船里的液化天然气船、海上风电的配套,还有一些精密材料和设备。把这种不可替代性变成实打实的订单和投资,来换关税上的稳定政策,这本来就是韩国企业外交的重点。

在对华互动上,韩国会避免把合作搞得太标签化,或者弄成对抗的样子,更多会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合资和本地化经营来降低关注度。要是说李在明有什么“礼包”,就看他能不能把这些产业合作拆分成能实际执行的项目表。

再看特朗普的说话风格。有人觉得他老说“手里有极其强大的筹码”,像是在“唱空城计”。我倒不这么觉得。他在乎的是能看到的交易成果和能用来宣传的政治符号:某个产业迁回来了、某个工厂开工了、某个盟友掏钱了。不管是对中国、韩国还是印度,说法不一样,路数是一样的。嘴上说得夸张,是为了把“讨价还价的空间”拉大,把“政治上的要价”抬高。

牌有没有打光,别听他说什么,看实际动作:出口管制清单有没有加新名字、实体清单有没有扩大范围、关税有没有配套的豁免申请渠道、投资审查有没有新的审查标准。这些才是企业和资本市场真正要琢磨的东西。

现在关于美韩投资金额、关税比例、阿拉斯加能源环保限制这些说法,都没有公开文件能证实;关于“基地土地所有权”的说法,更没有制度层面的证据。碰到这类内容,最稳妥的办法是先把它们归到“等着官方确认”里。这不是泼冷水,是把注意力从“热搜上的语录”转到“政策上的实际变化”上。情绪会骗人,文件不会。

外部施压会增加合作的成本,但也会逼着大家想更多应对办法,比如用多种货币结算、把保险业务放到本地来做、在多个地方建港口设施。世界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张网络。在网络里,节点越多,单个点的威慑力就越难持续起作用。

对企业和政策部门来说,这意味着两件事:一是准备好几套合规的路子,别只靠一条道;二是提前算清楚“关税+制裁+许可”加在一起会有多大影响,动态更新那些需要重点关注的清单。这比在社交媒体上猜“他到底来不来”有用多了。

真正决定未来几个月走向的,是能不能把能源、供应链、安全、金融这些方面的细节落实到文件上,并且在下个季度拿出一份能核查的进展报告。外交是实打实的工程,不是演出来的戏剧。用看工程的眼光去看,就不会被一句“同机访华”带偏,也不会被一份“制裁通告”吓住。把计划摊开,把阶段性目标定死,把风险防控做扎实,这才是现在最有价值的“强硬姿态”。

来源:老陈国际纵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