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下一轮谈判前,美副总统亲口承认一事实,美不想再“打”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8 19:41 1

摘要:近期不少媒体都提到,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接受采访时说,不会因为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就给中国加新的关税,还特意提了一句——现在对华征收的关税已经到“54%”了,不算低了。和他说法一致的还有财政部长,他说中美关于关税的谈判进行得还算顺利,双方打算在一个“90天”的关税

近期不少媒体都提到,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接受采访时说,不会因为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就给中国加新的关税,还特意提了一句——现在对华征收的关税已经到“54%”了,不算低了。和他说法一致的还有财政部长,他说中美关于关税的谈判进行得还算顺利,双方打算在一个“90天”的关税暂停期里试着达成协议,还特意指出中国成了美国关税收入的最大来源。这些信息凑在一起,就像摊在桌上的牌一样清楚:不想再加关税,不想再硬扛,想坐下来谈点实在的。

我得先说明白,这里面有两层意思得分开看。一层是政治上的信号,另一层是实际的事实。政治信号不难懂,现在华盛顿那边通胀还没彻底过去,供应链的弹性也不够,这种时候说这话,就是给自己找个台阶,告诉国内外的人:别指望再有大范围、更狠的加税了。但实际情况就没这么简单了。媒体说的“54%”被拆成了“10%的对等关税、20%的‘芬太尼关税’、24%暂停的额外关税”。这拆法听着倒整齐,但我得提醒一句,这可不是美国官方常用的法律或行政说法,关税是按商品种类、清单、税目一条一条加上去的,压根没有一个固定的“总税率”。至于“90天休战期”和“24%暂停关税”有没有正式文件撑腰,现在还没拿到权威文本,这部分信息我得归到“有待官方确认”里。话说到这儿,有争议的地方算是捋清楚了,剩下的就是琢磨他们这么做的动机和接下来的走向。

大家最关心的其实是一句话:美方是真的不想再斗了,还是换个法子继续?我觉得,更像是换了个“挡位”。过去这几年,美国政府拿着“全面加码”的大锤到处敲,代价也跟着来了。关税的成本又不是凭空消失了,进口商、零售商、消费者,再到企业做投资决定,一层层都受影响。美方总有人说“我们在收中国的钱”,但账本可不是编故事,贸易量一少、替代的供应链捋不顺、通胀又冒头,关税那点表面收入很快就被实际的麻烦给抵消了。也正因为这样,“不再追加大范围关税”这话,其实符合他们当下利益最大化的想法。别忘了,供应链里那些中国的环节,不是贴个标签就能随便挪走的,更何况像军民两用的原材料、基础零部件这些,美国自己的工业也离不了。

我不想替任何一方说好话。万斯抛出“54%”这个数,本质上是在安抚国内两拨人。一拨是产业界,给他们吃颗定心丸:短期内不会再来一轮大面积提税了;另一拨是政治上的强硬派,告诉他们可以喊喊口号,但真要再加码,先想想通胀、选票和军工供应链的情况。更微妙的是涉及俄罗斯的议题。有人想把对俄罗斯的压力转到中国身上,用加税逼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选边站”。这主意在纸面上看着热闹,真落到实际就麻烦了。要是把中国拖进对俄制裁的圈子里,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俄的经贸关系只会更紧密,美元资产的不必要风险也会变大。华盛顿肯定明白这点,所以现在的说法是“分开算”,把对华关税从对俄制裁的工具里拿出来,少让这两件事搅在一起。

有人问,那“休战90天”到底图啥?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一次技术性的停火。谈判桌上最容易谈的就是小范围的调整,比如对某些税目免一部分、把豁免的期限延长点、微调一下清单、松松紧紧执法的节奏。基础关税不动,对高壁垒行业继续保持压力,这是他们这套组合拳的核心。电动车、光伏、半导体制造装备这些,依旧会被放在“保护墙里面”,这跟有没有那平均“54%”的关税关系不大。关键得看重要的地方动没动、动了多少。这种谈判常见的路数是,把好几个议题打包:你在这边做个技术性调整,我在那边在市场上有个动作,各自把成果对外说说。之前有文章提到美方“想拉着中方办三件事”:签贸易协议、让乌克兰局势降温、敲定具体的交易(比如稀土、大豆、波音飞机)。这清单的路数我一看就明白——短期是能落地的采购和关税豁免,中期是把关税框架定下来,长期是在地理政治议题上对中国有“角色期待”。这也不是头一回了,上一次类似的情况里,航线订单和农产品采购就曾被当成“关系温度计”。

往远了看,关税只是众多手段里的一个。就算不再追加大范围关税,也不代表中美关系回到了自由贸易的年代。非关税的限制办法多着呢:出口管制、投资审查、政府采购时的限制、实体清单、执法的松紧度,这些都能补上“不加关税”的力度。对企业来说,可能感觉“税率没涨,但要遵守的规矩更多了”。我想强调一个常被忽略的点:对抗不是一条线到底的,很多时候是“税率不变,但规则更严”两条路一起走。外人看着税率没变化,可企业实际操作起来成本却上升了。

有人把这事儿解读成美国“认怂了”。我更觉得这是一次理性的“收一收”。加税是个大招,但大招不能天天用。搞选举得考虑老百姓的感受,宏观经济得算明白账,产业链得看看能不能撑住。加税这种“大面积撒网”的办法,已经证明效果越来越差,再往上加只会把自己困在高通胀和供应链弹性低的麻烦里。执政者需要一套“能说得过去”的折中方案:我们很强硬,但也很务实;我们不再全面加税,但在关键技术上一点不让步。这种话,既能对国内有个交代,也方便跟国外谈判。

再提一句关于“迷信数字”的提醒。54%这个数,传播的意义比实际监管的意义大。它就像话术里的“高度”,越高越显得没法质疑。但落到实际操作上,不同行业的差别才是关键:有的税目加起来到两位数,有的保持在较低水平,有的还被排除在外。把这些差别抹掉,只会误导判断。我建议大家多关注清单和豁免的小调整,别被一个总数带着走。这也是企业制定应对策略的关键:按HTS编码一条条对照,逐个核对,别用平均数代替自己实际要交的税。

虽然表面上是经贸新闻,但军工体系是整个供应链里最怕动荡的。原材料、基础零件、电子元件里的一些通用件,军民领域都能用。对军方采购来说,稳定比单价更重要。换句话说,高关税不光让民用商品涨价,也会间接推高军用品的成本、拉长生产周期,这在预算紧张、任务又重的时候,是很要命的。当副总统强调“不再加税”,我更愿意把这理解成是为了让整个供应链稳定做出的保守选择。对内说关系民生,对外说方便谈判,本质上是给军工和关键产业留个缓冲的空间。

有人在社交平台上说“休战期=马上降税”,这太乐观了,不现实。更大的可能是,对一些新增的关税做冻结或者局部取消,同时把关键行业的壁垒固定下来,再配上更密集的非关税手段。到时候可能会看到一些具体的“交换动作”,比如个别行业的豁免期再延长,对某些企业的执法松一点,甚至象征性地签点大宗订单。但这可不等于“斗争结束了”,只是“战线”的样子换了换。

我也想提醒另一边别想太多风险。就算不再追加大范围关税,针对个别情况的二级制裁还是可能出现,尤其是在涉及俄罗斯贸易链条的敏感环节。执法通常是点对点的,力度未必特别大,但足够让企业睡不着觉。这也是为什么我评价这波说法时会强调“技术性停火”——停火不代表撤兵,更不代表签了和平协议。

美方不想再“打”了,我认这层意思,但只认一半。他们不想再打“大范围加税”的列队战,想改成“定点封锁”的阵地战。对我们来说,策略也该跟着升级:一边争取在技术性议题上把机会用好,用事实把那些夸大的数字拉回现实;一边把对关键行业的观察做细致,把能替代的零部件、能转移的环节、能分散的市场,提前列成“红橙黄”清单。等对方把掩体垒好了,再找突破口,代价就大了。

这盘棋远没到结束的时候。真正关键的,不在那个“总税率”的说法里,而在双方能不能把地理政治和贸易的关系捋顺,把必要的对抗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这个前提下,谈判才可能拿出能长久的技术性成果。没这个前提,任何“休战”的热闹,都长不了。用打仗的话说,现在是“稳定接触+有限摩擦”的阶段。听着复杂,做起来更难。但这恰恰是我们擅长应对的局面。

来源:老陈国际纵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