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日以来的暗中搅局、东海挑衅、甚至搬出无人机监视中国海域全部白费,面对中国的阅兵仪式,日本到底在怕什么?中朝俄三国领导人同台亮相,又释放出什么重磅信号?
26国领导人欣然接受中国邀请共赴“九三阅兵”,日本彻底坐不住了。
连日以来的暗中搅局、东海挑衅、甚至搬出无人机监视中国海域全部白费,面对中国的阅兵仪式,日本到底在怕什么?中朝俄三国领导人同台亮相,又释放出什么重磅信号?
九月三日,中国将迎来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一场规模盛大、意义深远的阅兵仪式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方也公布了外国领导人的出席名单,26国确认参加,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等多国元首的名字均出现在名单中,即便一些西方国家未以元首级别参与,仍派出高级别代表团赴华。
中国为什么要办九三阅兵,原因早已说清楚,不是为了炫耀武力,搞对抗,而是对胜利的致敬,对历史的铭记。
可明知中方意图,日本仍惴惴不安,这3个行径尤为恶劣。
其一,还没等到中国正式公布名单,日本政府就已通过外交渠道向多国发出“呼吁”,试图劝阻他们出席中方活动,还辩称这类仪式“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厚”。
真是这样吗?或者说,真正“浓重”的,究竟是反日情绪,还是日本自己那颗从未彻底正视历史的心?
可笑的是,就在日本战败纪念日当天,多名日本官员赶了个大早去靖国神社参拜,石破茂虽然没有去却也供奉了祭祀费。靖国神社里供奉着多名二战甲级战犯,每一次官方性质的拜谒,都是对侵略历史的美化、对受害国民众的再度伤害。
这种“自己拜鬼,却不让别人纪念胜利”的操作,立马被中方怼了回去:拒不认罪、悔罪无法走向未来。
日本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与德国形成鲜明对比。德国历经数十年持续的教育、赔偿和道德清算,才逐步赢得国际社会的谅解。直到2004年,德国总理施罗德才首度受邀参加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这一刻被视为欧洲战后和解的象征性终点,反观日本至今连彻底反省这一关都未能通过。
但这还不是全部。
其二,环球网消息,自从2015年开始,日方就加大了所谓“海外战略信息传播”的预算投入,至今已超过560亿日元。
日方拿着这些钱培养“亲日”学者,也就是资助外国学者、记者撰写“亲日”内容,试图一点点改写国际舆论场中的二战记忆,他们还用这笔钱修改海外教科书、淡化“慰安妇”历史,为的就是在国际上塑造日本“正确”的历史形象。
日本政府道歉不诚心,洗白倒是舍得花钱。
说白了,日本不是不懂历史,而是太懂了,他们太清楚,一旦国际社会重新集体凝视那段历史,自己将陷入极大的被动。
所以他们宁可花大钱“洗印象”,也不愿真诚道歉,宁可搞小动作牵制中国,也不肯正视侵略事实。
其三,除了舆论战,日本最近还在东海小动作不断,试图扰乱中方视线。中国在中日海洋中间线中方一侧新建了一座设施,日方声称这会影响到日本利益。中国回应的干脆利落“不接受、已驳回”。
道理再清楚不过,事情发生在中国管辖海域,属主权范围内的事,日方根本没有指手画脚的资格。
同样频生事端的,还有钓鱼岛周边,日方最近正式启用美制MQ-9B“海上守卫者”无人机,声称用于“警备”,实则就是侦察监视。这款无人机飞得高、看得远,还能实时回传影像,摆明是冲着中国来的。
但中方早已把话讲透:钓鱼岛是中国的。你来一架,我拦一架,你敢进犯,我就敢反击。一切后果,日方自负。
日本短期内这么多小动作,从外交施压、花560亿日元洗白到东海挑衅,行为极其恶劣,目的是什么已经很明显了,冲的就是九三阅兵,他们在害怕什么?
答案其实很清楚,他们真正害怕的,从来不是中国的一场活动,而是这场活动所唤起的国际集体记忆。一旦世界重新审视二战历史,日本就再也无法躲在“模糊叙事”的背后。
他们怕被定位于“战败国”,而中国是战胜国,怕国际秩序再次以历史正义为基础再度形成“警惕右翼”的共识,那意味着,他们再也无法轻松走向“正常国家”。
但历史从不会因为谁的回避就消失。中国有句话叫“欲盖弥彰”,日本越是费劲遮掩,越暴露其心结深重。而国际社会,终究是看得清的。
那在这一系列操作中,石破茂这个首相又担任了个什么角色?难道他刚上台时对华释放的那些友好信号全是烟雾弹吗?
日本现在的这些操作石破茂不是不能阻拦,而是不愿阻拦,在参议院选举中失利后,他的首相宝座就一直摇摇欲坠,甚至多次传出石破茂辞职的消息,所以他急需拉拢右翼支持,以此来缓解自己的执政危机。
而日本政坛保守势力强大,任何在历史问题上的让步都可能被贴上“卖国”标签。
基于此,石破茂就更没胆子在历史问题上公开反对了。
所以我们看到,石破一边说“要把战争的教训铭记在心”,一边却迟迟不肯就战后80周年发表正式谈话。相反,他纵容阁员参拜靖国神社、默许外务省花钱洗白历史。
同时,日本政府在历史教育方面持续倒退。年轻一代日本人对战争历史的认知越来越模糊,而政客们则乐见这种“历史遗忘”,以便更好地推行其政治议程。
而从更深层看,自战后以来,日本始终未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清算。政界、学界、媒体中仍有一股强大力量,不断试图淡化、否认甚至美化侵略行为,将战争责任模糊化、民族受害者化,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历史观倒退。
也正因如此,中国这次高规格纪念抗战胜利,不只是为了回顾过去,更是在明确传递三层信息:
第一,历史不容篡改。中国通过阅兵和外交活动再次明确,二战胜利成果必须被尊重,国际秩序绝不容挑战。
第二,全民历史教育不能停。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来说,这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平来之不易,牺牲不容遗忘。
第三, 国防绝不松懈。此次参阅的新型武器比例极高,覆盖陆、海、空、无人作战等多个领域,对外展示的是中国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与能力。
而此次26国领导人的积极响应,尤其是中、俄、朝三国元首的同台亮相,无疑是对日本种种操作最有力的回应,给了日本当头一棒。
西方媒体长期以来热衷于炒作“中朝关系疏远”“朝鲜靠拢俄罗斯就意味着远离中国”,甚至声称中国不愿看到俄朝走近。
然而随着朝鲜领导人确认出席北京阅兵,这些谣言不攻自破。中朝之间“鲜血凝成的友谊”不是一句外交辞令,而是植根于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金日成等朝鲜抗日人士曾在中国东北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这段历史,无法抹去,更不应被遗忘。
中方也明确回应: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中朝关系,是中国的坚定立场。中、俄、朝三国站在一起,并非是要组建什么“新阵营”,而是向世界表明:有些历史,必须共同铭记;有些原则,必须共同维护。
接下来东亚局势可能有三种发展走向:一是日本继续现行政策,在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上持续强硬。这可能导致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地区紧张局势升级。
二是日本国内政治发生变化,更加务实的力量上台,尝试改善与邻国关系。但这种可能性目前看来较小。
三是日本在外部压力下,被迫调整政策。26国领导人参加中国阅兵的事实表明,国际社会并不认同日本的历史观。如果日本继续孤立自己,将付出沉重的外交代价。
但无论是哪种走向,中国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而这次的阅兵活动说到底,不是中国在“反日”,而是日本自己在“反自己”。
九三阅兵,表面看是一场纪念,实则是一场国际舆论和历史话语权的争夺。
26国领导人来华,并不只是给中国捧场,更是用行动表态:他们认同的是以史为鉴、和平发展的价值观,拒绝的是淡化历史、搅乱秩序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这次阅兵,阅的不仅是兵,更是一个国家的心态、一个民族的底气、一个时代的正义。
你越跳脚,我越坚定。你越回避,我越要铭记。
来源:薛小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