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斑鬣狗是非洲特有的标志性动物,它们长相丑陋,成群结队地出没于大草原上,还会发出独特的怪叫声。可就在几万年前,亚欧大陆四处遍布着斑鬣狗的近亲,它就是洞斑鬣狗。
物种名片
洞斑鬣狗(Crocuta crocuta spelaea)
发现地点:亚洲、欧洲
生存时代:更新世,50万至2万年前
物种体型:肩高约1米,体重近80千克
物种食性:肉食性
物种分类: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鬣狗科
▼洞斑鬣狗的复原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斑鬣狗是非洲特有的标志性动物,它们长相丑陋,成群结队地出没于大草原上,还会发出独特的怪叫声。可就在几万年前,亚欧大陆四处遍布着斑鬣狗的近亲,它就是洞斑鬣狗。
欧洲怪骨归鬣狗
自18世纪开始,欧洲人便开始以更科学的眼光审视发现于地下、洞穴中的动物骨骼及化石,尽管当时他们缺乏对于骨骼的比较和辨别能力。德国学者孔德曼(Kundmann)在1737年出版了《稀有自然与艺术》(Rariora Naturæ et Artis)一书,并且在书中描述了一块属于小牛的下颌骨碎片,没有人提出其他意见。
相同的情况之后又屡次出现:在1774年,一些发现于德国盖伦罗伊特洞穴(Gailenreuth Cave)中的牙齿化石被认为属于狮子;1784年,一个完整的头骨被认为属于海豹。
对于这些骨头最初的正确认知始于英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威廉·巴克兰(William Buckland),正是他在1824年命名了第一种恐龙——巨齿龙(Megalosaurus)。巴克兰在英国的柯克代尔洞穴(Kirkdale Cave)中发现了斑鬣狗的聚集地,证明了斑鬣狗曾经在英国分布,漫画家威廉·尼克比尔(William Conybeare)还专门创作了巴克兰发现斑鬣狗巢穴的漫画。
▼英国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威廉·巴克兰|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今天柯克代尔洞穴的入口|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在柯克代尔洞穴中发现的疑似斑鬣狗的下颌化石|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巴克兰在柯克代尔洞穴发现斑鬣狗洞穴的漫画|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812年,古生物学泰斗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在讨论来自欧洲各地洞穴中的斑鬣狗化石时认为其与斑鬣狗是存在区别的。居维叶在1823年出版的《骨骼化石》(Ossemens Fossiles )一书中就指出欧洲发现的斑鬣狗脚趾末端比非洲斑鬣狗更短也更宽。也正是在1823年,德国古生物学家乔治·奥古斯特·戈德法斯(Georg August Goldfuss)在居维叶研究的基础上命名了洞斑鬣狗(Crocuta crocuta spelaea),其属于斑鬣狗的一个亚种。
超大号的斑鬣狗
▼洞斑鬣狗的骨架|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洞斑鬣狗的外形与斑鬣狗非常像,只不过其体型更大。洞斑鬣狗的肩高约1米,平均体重在80千克左右,无论是个头还是重量都要超过斑鬣狗。即便是在洞斑鬣狗种群内部,体型也有差异,那些生存在寒冷高纬度地区的洞斑鬣狗就要比生存在温暖低纬度的同类更大更强壮。
洞斑鬣狗的脑袋很大,吻部较短,一双大眼睛向前具有良好的视觉。在它的嘴中长有粗壮的牙齿,其中宽厚的臼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各种加持之下,洞斑鬣狗具备了巨大咬合力,远超过比自己体型更大的狮子、熊等猛兽,所以它们能够咬碎结实的骨头,吸食其中的骨髓。在洞斑鬣狗的眼睛后方还有一对大耳朵,表明其还有敏锐的听觉。
▼洞斑鬣狗的头骨素描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洞斑鬣狗的身体粗壮,肩部比臀部要高,所以整体看上去前高后低。在身体的两侧还长有肌肉发达的四肢,让它能够快速奔跑,不过与斑鬣狗相比,洞斑鬣狗的四肢要短一些,倒是非常适合在崎岖的地形上运动。
▼洞斑鬣狗的骨架,可以看到前高后低|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洞斑鬣狗身上长着蓬松的毛发,根据原始人留下的岩画,可以确定其毛发是棕黄色的,上半身还有褐色的斑点。
▼洞斑鬣狗与斑鬣狗还是非常像的|图片来源:www.naturfakta.no
走出非洲闯世界
洞斑鬣狗的祖先来自非洲,2020年一项对其全核基因组的分析表明,洞斑鬣狗的祖先在大约250万年前就与非洲近亲分开,之后它们进入亚洲;大约80万年前,洞斑鬣狗从亚洲进入欧洲,然后开始了快速扩散。洞斑鬣狗的分布区向西抵达伊比利亚半岛,向东横跨西伯利亚南部、蒙古、中国北部直至俄罗斯远东的太平洋沿岸,最南到中东地区,向北进入了北极圈,覆盖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洞斑鬣狗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尽管分布在同一片大陆上,但是洞斑鬣狗欧洲种群与亚洲种群已经出现了遗传差异,不过依然能够杂交,而它们与非洲的斑鬣狗也能够杂交,因此属于同属同种。
钻洞食骨斗古人
洞斑鬣狗的确喜欢生活在洞穴中,但是它们的活动范围又不仅限于有洞穴的地区,在亚欧大陆广阔的平原、丘陵等地形都发现了它们的化石。尽管如此,洞穴依然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洞斑鬣狗饮食的最佳证据,因为它们会将杀死的猎物带回洞穴慢慢享用,吃剩的碎骨经年累月就形成了厚厚的骨骼沉积。
▼生活在洞穴中的洞斑鬣狗|图片来源:www.reddit.com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洞斑鬣狗,食物构成也是有区别的,不过野马、野牛、野猪和各种鹿可能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此外还有猛犸象、披毛犀的幼崽等。有的洞穴中还出现了洞熊的遗骸,洞斑鬣狗很可能是趁着洞熊冬眠的时候悄悄钻进洞穴将其杀死并吃掉。
▼洞斑鬣狗杀死并吃掉洞熊|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更新世的亚欧大陆上,对洞穴痴迷的不仅有洞斑鬣狗,还有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许多洞穴中都有洞斑鬣狗和尼安德特人交替居住的痕迹,尼安德特人不仅会赶走洞斑鬣狗,还会杀死并吃掉它们。有的时候,攻守异位,就轮到尼安德特人成为美餐了。
▼善于捕猎的尼安德特人|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随着智人在亚欧大陆上的扩散,洞斑鬣狗不得不面对这个更强劲的对手。许多智人生活过的洞穴中都发现过洞斑鬣狗的岩画,不过相对于其他动物,其“出镜率”很低,古人类学家判断洞斑鬣狗并非智人的猎物,又不像洞狮、洞熊那么凶猛伟岸,所以得到的关注很少,在原始的动物崇拜中位于较低的位置。
▼原始人用猛犸象牙雕刻的洞斑鬣狗雕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原始人绘制的洞斑鬣狗的岩画|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随着更新世晚期气候的变化,亚欧大陆的环境也发生了改变,这影响了洞斑鬣狗的生存。环境的变化不足以造成洞斑鬣狗的灭绝,人类的竞争以及带来的猎物减少或许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约2万年前,纵横亚欧大陆的洞斑鬣狗还是消失了,在它们的身上依然有众多谜团,等着我们去解开。
参考资料:
[1] Westbury, Michael V.; Hartmann, Stefanie; Barlow, Axel; Preick, Michaela; Ridush, Bogdan; Nagel, Doris; Rathgeber, Thomas; Ziegler, Reinhard; Baryshnikov, Gennady; Sheng, Guilian; Ludwig, Arne; Wiesel, Ingrid; Dalen, Love; Bibi, Faysal; Werdelin, Lars (2020-03-13). "Hyena paleogenomes reveal a complex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cross-continental gene flow between spotted and cave hyena". Science Advances. 6 (11): eaay0456. Bibcode:2020SciA....6..456W. doi:10.1126/sciadv.aay0456. ISSN 2375-2548. PMC 7069707. PMID 32201717.
[2] Lewis, Margaret E.; Werdelin, Lars (2022-04-14). "A revision of the genus Crocuta (Mammalia, Hyaenidae)". Palaeontographica Abteilung A. 322 (1–4): 1–115. Bibcode:2022PalAA.322....1L. doi:10.1127/pala/2022/0120. ISSN 0375-0442.
[3] Varela, Sara; Lobo, Jorge M.; Rodríguez, Jesús; Batra, Persaram (1 August 2010). "Were the Late Pleistocene climatic changes responsible for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European spotted hyena populations? Hindcasting a specie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cross time".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9 (17): 2027–2035. Bibcode:2010QSRv...29.2027V. doi:10.1016/j.quascirev.2010.04.017. ISSN 0277-3791. Retrieved 13 January 2024 – via Elsevier Science Direct.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洽谈稿费,谢谢!
1、2024新发现!英国惊现25米巨鱼龙:中生代海洋中的巨鲲,体型堪比蓝鲸2、超级“娃娃鱼”!它的发现相当于在今天发现了一只霸王龙!
【作者简介】江泓 古生物科普作家、军事科普作家、考古工作者、自媒体。2011年获得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学位,任职于烟台市博物馆。现为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青年工委会会员,烟台市新媒体协会副会长,烟台市博物馆学会秘书长。新浪微博名:江氏小盗龙。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故事?
《恐龙全书》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
来源:青鸟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