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观象授时,就是观测天象以确定时间。但这个“象”,不只是天象,在很早的时候,更多的是物象、气象。很显然,物象和气象是人们亲身可以感受到的,与生产生活有切身的利害关系。对于还处在自然崇拜时期的原始居民来说,直接观察天象还是太困难了,所以最早的观象授时都是通过物
所谓观象授时,就是观测天象以确定时间。但这个“象”,不只是天象,在很早的时候,更多的是物象、气象。很显然,物象和气象是人们亲身可以感受到的,与生产生活有切身的利害关系。对于还处在自然崇拜时期的原始居民来说,直接观察天象还是太困难了,所以最早的观象授时都是通过物象和气象完成的。
物象是指客观存在并可被感知的具体事物,比如先民们看到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掉了再长,长了再掉,一次一次循环下来,就领悟到了“年”的概念。
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包括风、云、雨、雪等气候现象。比如先民们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总结出了“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等规律。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古代游牧民族正是以草木荣枯为一年,类似的,古代藏族是以麦子成熟的时刻来作为岁首,而台湾高山族是以“粟”的收获周期为一年。
除了谷物之外,还有用花鸟鱼虫来表示“年”的。
据史料记载在300多年前,台湾的高山族、平埔族没有日历,不能分辨四时,常将刺桐花作为新年象征,花期被视为一年起点,通过观察刺桐花开花时间来推算年份。
图片‖刺桐花,也是福建泉州的市花
而居住在我国东北三江平原的赫哲族,在木片日历(赫哲族人使用的一种特别的日历)发明前,是通过观察大马哈鱼洄游的规律来记录年份。
图片‖夏大马哈鱼于7—8月间,秋大马哈鱼于9—11月间,集群洄游至江河产卵
既然物象能用来纪年,那自然可以用来纪月纪日。
农历纪月,月令有别名,许多古籍诗文中就给月份起了花名,诸如柳月、杏月、桃月、荷月、桂月、菊月、梅月等,一看就知道哪个花开在哪个月。
图片‖来自作者国风学子沐子欣
古代传说中有一种瑞草叫“蓂荚”,最早见于《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等先秦典籍。其生长规律极具特色,与月相周期同步:每月初一生一荚,至十五日累积十五荚;从十六日至月末,每日落一荚。更神奇的是,若遇小月(29天)则最后一荚枯萎不凋,人们据此推断月份长短,故又称“历草”。该草被视为祥瑞象征,生于尧帝庭阶,具备天然历法功能。
当然,只有年月日的物象特征肯定是不够的,基本没什么实际用处。对靠天吃饭的上古先民来说,能区分四季、标志农时的物候才是最重要的。
还记得少昊时期的四个鸟官吗?少昊是东夷部族的首领,部落崇拜凤鸟图腾,建立了独特的鸟名官制体系,设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四官,分别司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是用候鸟的迁徙来划定“分至启闭”的。
图片‖来自作者国风学子沐子欣
还有黄河长江下游地区常用的“八风”系统,因为这些地方季风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就用从八个方向的风来标志时节。
图片‖来自作者国风学子沐子欣
上古先民就是这样观察着身边的花草鸟虫、风霜雨雪等物象和气象来区分四季、安排农事,逐渐形成了最早的、以物候为标志的纪时体系,这就是物候历。它可以看成是我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
物候,简单来说就是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四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准确地说是生物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
几千年来,我国古人早已注意到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农事活动。在有经验的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绿树红花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催促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播种。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似乎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而“候”就是候应,是农历中将节气细化的时间单位。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记载了各种各样以物候纪时的经验。
比如正月的星象:“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据后世考证,这里的“鞠”同“角”,为大角星;“参”为参宿的天狼星;“斗柄”不用解释,自然是北斗七星的斗柄啦。而正月的物候现象就有很多:“雁北乡、雉震雊(gòu)、启蛰、鱼陟负冰、囿有见韭、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田鼠出、獭献鱼、鹰则为鸠、农及雪泽、采芸、柳稊(tí)、梅杏杫(xǐ)桃则华”等。
图片‖《夏小正》原文书影
全文只有四百六十三字,却包含了动物、植物及非生物六十条物候。天文、物候,重要的政事,再加上农事活动的指导,这才是当时历书的完整内容。
很显然,《夏小正》里的星象和物候记载的不系统也不规整。因为我们现在常用的物候标准,大家都很熟悉,叫“七十二候”。最早完整的七十二候见于《礼记·月令》,也有人说是出现于《吕氏春秋·十二纪》,在这里我们就不讨论谁先谁后的问题啦。
翻开《月令》,就会发现记载的比《夏小正》规整多了,它的标准格式是这样的:
我们以正月为例,如下所示:
第一行介绍标准天象:“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
第二行介绍对应物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第三行介绍政事农事:“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苍龙,载青旗,……”
写完正月,接着写二月(仲春)、三月(季春),一年十二个月都是如此安排,把天象、物候、农事和政事完整统一起来。
这种格式体裁对后世影响很大,因为《礼记》后来被列入四书五经,成为了科举必读之书,所以后世很多农家历书都是以《月令》为原型的,把一年里该做的事都逐月地加以安排。
但这里有个问题你们发现没有?《礼记·月令》是以阴历月份来安排人事活动的,阴历的月份是由朔望月来决定的,而农事的安排却与月亮无关呀!很显然,只有按太阳运动的位置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才能契合农事活动。
最早把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对应起来的,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逸周书·时训解》。它以黄河流域气候为观测基础,采用二十四节气为框架,每节气分三候,形成五日一候的七十二候周期系统。后来由于气温的变化,在北魏时曾修订过一次,公元522年北魏孝明帝元诩颁布《正光历》,七十二候被正式载入官方历书中。此后各代的历书也都把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编入其中,各代历书也对少数“候”的次序有所调整。
但真正让这种历书普及民间的,还得数元代的《王祯农书》。王祯是元成宗时期著名的农学家、机械设计制造家、木活字创造者,他在书中说:“二十八宿周天之变,十二辰日月之会,二十四气之推移,七十二候之变迁,如循之环,如轮之转,农桑之节,以此占之。”为此,他特别制作了“授时指掌活法图”,把星象、干支、四季、十二月份、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归纳于一图,以此安排每月农事。
王祯自己评价说,官方的历书,因为阴历月份的问题,每年都要更新一次,而这张授时图,“千岁日可致,灼灼如蓍龟。”他强调该图以“天地南北之中气作标准”,要结合各地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能“胶柱鼓瑟”。
不过物候这东西吧,虽然比较直观,便于观察,但有地域性问题。七十二候它是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而成的,也就是说它只适用于黄河流域,其它地区就不太适用了。这也正是后来颛顼帝命重、黎绝地天通的故事,就像之前说的,绝地天通就是用天文历取代了物候历,用适用范围更广的天象作为了历法的标准。
七十二候图
记住“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成时,四时成岁”,古人巧妙地把二十四节气与物候联系起来,既用于指导农事,又反映自然界动植物和气候的变化,这正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世界观!就像阴阳五行相互作用产生万物那样,中华民族始终坚持把广袤宇宙和万物运动当做一个整体来统一研究。历法也是,以天象为基础,以物候为表现,以农事为目标,将“天地人”三者联系起来,正是我们天人合一价值观的体现。
好啦,本期内容到此结束。欢迎下方留言评论,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关注哦。
来源:海边流浪的p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