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邻居李姐在小区花园里偷偷抹眼泪。她说刚才跟老公大吵一架,就因为儿子小轩写作业的事—— 李姐规定小轩每天放学先写作业再玩,可老公总在她做饭时,偷偷跟小轩说 “先玩 10 分钟游戏,妈妈不会发现”,结果小轩现在每天都磨磨蹭蹭,还跟李姐顶嘴:“爸爸都说可以先玩,你为
邻居李姐在小区花园里偷偷抹眼泪。她说刚才跟老公大吵一架,就因为儿子小轩写作业的事—— 李姐规定小轩每天放学先写作业再玩,可老公总在她做饭时,偷偷跟小轩说 “先玩 10 分钟游戏,妈妈不会发现”,结果小轩现在每天都磨磨蹭蹭,还跟李姐顶嘴:“爸爸都说可以先玩,你为什么不让?”
李姐无奈地说:“我每天盯着他写作业、改错题,老公却总在背后拆台,现在孩子根本不听我的,还觉得我是‘坏妈妈’。” 有次小轩没写完作业就想看电视,李姐不让,小轩直接跑去找爸爸,老公竟然真的开了电视,还跟李姐说 “孩子学习一天也累,放松下怎么了”。
你看,毁掉孩子教育的从来不是调皮捣蛋,是父母一个“立规矩”、一个 “拆规矩” 的不同步 —— 孩子在中间钻空子,妈妈在前面 “费力拉”,爸爸在后面 “悄悄推”,最后规矩没立住,孩子还没了安全感。
一、别忽略孩子的“迷茫信号”,教育不同步正在让他们失去方向
说实话,李姐一开始没觉得“老公拆台” 是大事,直到小轩出现越来越多 “反常行为”:写作业时一会儿说 “渴了”、一会儿说 “要上厕所”,明显在拖延;犯了错不认错,反而理直气壮地说 “爸爸说没关系”;甚至在李姐批评他时,直接喊 “我要找爸爸”。
有次小轩因为贪玩没背会课文,李姐让他再背10 分钟,他却哭闹着说 “爸爸昨天说背不会也能睡觉”,老公听到后还过来劝李姐:“别这么严,明天再背也一样。” 结果小轩当天不仅没背会课文,第二天上学还因为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
当父母教育不同步时,孩子会陷入“认知混乱”—— 他们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也不清楚 “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最后只能用 “调皮、拖延、顶嘴” 来试探父母的底线。就像小轩,他不是故意不听话,是爸爸的“纵容” 让他觉得 “妈妈的规矩可以不遵守”,最后不仅学习习惯变差,还学会了 “看脸色做事”,在妈妈面前装乖,在爸爸面前任性。
李姐后来发现,小轩还会“挑拨” 她和老公的关系。有次老公答应带他去游乐园,李姐说 “先把周末作业写完”,小轩就跟老公说 “妈妈不让我们去玩,她就是不想让我开心”,气得李姐跟老公又吵了一架。其实孩子很聪明,他们早就学会了利用父母的分歧,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可这样的 “小聪明”,只会让他们越来越没规矩、没担当。
二、别再说“我是为孩子好”,教育不同步的根源是 “逃避” 和 “讨好”
李姐跟老公沟通时,老公总说“我是不想让孩子太压抑,想跟他拉近关系”,可实际上,这种 “讨好式” 的纵容,根本不是爱,是逃避教育的责任。
很多家长当“老好人”,不是不知道规则重要,是不想面对教育中的 “冲突”—— 他们觉得 “跟孩子讲道理太麻烦”“孩子哭闹太心烦”,所以用 “再玩会儿”“偶尔一次没关系” 来敷衍,换来短期的 “家庭和平”,却不管长期的后果。李姐的老公就是这样,他觉得 “管孩子是妈妈的事”,自己只要陪孩子玩、让孩子开心就行,却没意识到,他的 “甩手掌柜”,正在让李姐的努力白费。
还有些家长,把“讨好孩子” 当成 “爱”。李姐的老公总说 “我小时候爸妈管得太严,我不想让孩子跟我一样”,所以对小轩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可他忘了,“没规矩的爱” 只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就像小轩,他虽然喜欢爸爸的 “纵容”,却在遇到问题时更慌 —— 有次他在学校跟同学吵架,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回来问李姐,李姐说 “你要先道歉,再跟同学好好说”,他又问爸爸,爸爸说 “别理他,是他先惹你的”,结果小轩站在原地,不知道该听谁的,最后还是躲在房间里哭。
你看,教育不是“谁让孩子开心谁就是好人”,是让孩子知道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在他们犯错时,有人温和而坚定地指出,在他们迷茫时,有人给他们明确的方向。李姐的老公后来也承认,他看到小轩被老师批评时,心里也不好受,可他之前总觉得“管孩子太严会伤害亲子关系”,却没发现,“没规矩的纵容” 才是真的伤害。
三、不用“谁对谁错”,3 个小方法让父母教育 “同频”
其实教育不同步不是“无解的难题”,关键是夫妻双方要放下 “谁对谁错” 的争论,一起为孩子建立 “统一的规则”。李姐和老公试了这 3 个方法,不到一个月,小轩的习惯就好了很多,家里的争吵也少了。
1. 私下 “定规矩”,人前 “不拆台”
李姐现在和老公每天睡前会花10 分钟 “沟通教育问题”:比如小轩每天写作业的时间、能玩多久手机、零食怎么吃,都提前商量好,达成一致。不管谁有不同意见,都私下说,绝对不在小轩面前反驳对方。
有次李姐说“小轩这周表现好,周末带他去游乐园”,老公本来想补充 “不用先写作业”,但想起之前的约定,就没说,等小轩睡了才跟李姐说 “能不能让他先玩再写作业”,两人最后商量出 “上午去游乐园,下午写作业”,既满足了小轩的愿望,也没打破规则。你看,私下沟通能避免争吵,人前统一能让孩子信服—— 父母站在一起,规则才有力量。
2. “严” 中有 “暖”,别让规矩变成 “冷冰冰的要求”
李姐以前总觉得“规矩就是规矩,不能改”,所以小轩稍微没做到,她就会批评。后来老公跟她说 “咱们可以严,但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爱”,两人开始调整方法:比如小轩写作业时,李姐不再盯着他 “别走神”,而是在他认真写 20 分钟后,说 “你这道题做得又快又对,比昨天进步了”;如果小轩没完成作业,也不是直接批评,而是问他 “是不是遇到难题了?妈妈帮你一起看看”。
有次小轩因为生病没写完作业,李姐没像以前那样让他“补到半夜”,而是跟他说 “先好好休息,明天早上早起半小时补”,小轩很感动,第二天还主动早起补完了作业。其实孩子不怕规矩,怕的是规矩里没有爱 ——当规矩里有鼓励、有理解,孩子才会愿意遵守,而不是抵触。
3. 让 “老好人” 也参与 “立规矩”,别当 “甩手掌柜”
李姐的老公以前总觉得“管孩子是妈妈的事”,后来李姐让他负责 “周末的规则执行”:比如周末早上让他叫小轩起床、监督他写作业。一开始他还觉得麻烦,可慢慢发现,当他参与进来,小轩更愿意听他的话了。有次小轩想周末多玩会儿游戏,老公跟他说 “咱们约定好周末只能玩 1 小时,要是你能提前完成作业,咱们可以多玩 10 分钟”,小轩竟然真的提前完成了作业。
当父母都参与到教育中,孩子才会觉得“规则是全家都要遵守的,不是只针对我”。李姐的老公现在还会跟小轩一起制定 “家庭规则”,比如 “吃饭时不能看手机”“晚上 9 点半睡觉”,小轩因为参与了制定,反而更愿意遵守。你看,“老好人” 不是不能管孩子,是没找到参与的方式 —— 当他们也参与立规矩,不仅能减轻妈妈的负担,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全家的重视。
你家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一个管、一个护,孩子在中间钻空子,最后管的人累,护的人也没讨到好。其实不是孩子难管,是我们没站在同一条线上—— 当父母一个 “拉”、一个 “推”,孩子只会原地打转;当父母并肩站在一起,温和而坚定地给孩子立规矩、传温暖,孩子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如果你也在为“教育不同步” 烦恼,不妨从今天开始,跟另一半好好聊一聊:私下定好规则,人前不拆台;在规矩里加一点爱,别让它冷冰冰;让 “老好人” 也参与进来,别当甩手掌柜。记住,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同频的爱,才是他们最踏实的安全感。
觉得有用的话,就转给身边那些“为教育孩子吵架” 的朋友吧,让大家都知道,好的教育不是 “一个人用力”,是两个人并肩,用统一的规则、温暖的爱,陪孩子慢慢长大。
来源:小肉妈咪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