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E青托风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文康:年轻无畏,走自己的道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6 18:10 3

摘要:中国电子学会自2015年起开始组织实施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项目重点支持30岁上下潜心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采用以奖代补、稳定支持的方式,对每一位扶持培养的青年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三年。目前,学会已成功推荐197位青年人才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本

中国电子学会自2015年起开始组织实施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项目重点支持30岁上下潜心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采用以奖代补、稳定支持的方式,对每一位扶持培养的青年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三年。目前,学会已成功推荐197位青年人才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本年度中国电子学会官方公众号将继续开设“青年人才托举项目被托举人风采”栏目,集中展示优秀被托举人风采,敬请关注!

本期优秀被托举人:刘文康

刘文康,分别于2015年、2020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博士学位,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雷达成像”团队学术骨干,“遥感科学与技术”学科骨干。研究方向主要有星载合成孔径雷达体制设计、成像算法研究、雷达遥感探测与应用技术等。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某委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省部级项目。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了首颗高轨SAR卫星的地面成像处理与校正软件模块研制。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发表高质量SCI论文10余篇。担任了Remote Sensing的Guest Editor,IGARSS 2024的Session Chair,以及多个高质量期刊审稿人。曾获校优秀博士论文,CSC-DAAD中德联合博士后奖学金,入选2023年度“雷达未来之星”。经中国电子学会推荐,入选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2011年,刘文康从河南省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进入大学后,他发现与很多同学相比,在学习上自己是个“慢热”的人,理解一些电子信息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编程的基本逻辑对他很有挑战性,学习占据了他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晚上,他仍会抽出固定的时间阅读英语材料,觉得坚持好的习惯一定能有成效。此外,他常常选择在图书馆学习,学习之余喜欢涉猎各个方向的书籍,对于学校的图书馆布置逐渐熟悉,后来找书基本无需检索。后来,他发现,自己的“慢热”并非是缺点,能够沉下心来,深入地思考知识的深层次逻辑,对于专业领域的大量基础知识点,需要很多时间来才能构建良好的基础。此外,通过参加学校科技比赛以及数学建模大赛等,让他在电子系统、数学建模、编程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动手与实践经验。

刘文康认为自己对技术的浓厚兴趣可能使得他适合走科研的道路,且他希望所学知识能够用于国防领域,因此选择保研进入西电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邢孟道教授和孙光才教授。两位老师风格迥异,且良好地互补。“大导师”抓大放小,在主要科研方向上指明道路,安排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锻炼机会,帮助他锻炼了解决系统性问题的能力。“小导师”则能言传身教,与导师的学术探讨和来自导师的鼓励对于他的科研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助力,且在科研写作等具体方面,帮助他克服了写作逻辑性不足的问题。博士期间,他在中高轨SAR方向上提出了一系列新体制与新方法,在遥感领域顶级期刊TGRS上连续发表论文5篇。

做研究期间,他发现在本领域上很多重要方法都产自国际上一些顶尖科研单位,萌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2020年12月,他从意大利留学一年并回校拿到博士学位后,选择留在本团队从事SAR成像技术的科研与教学工作。2021年6月份,他收到获得CSC-DAAD中德联合博士后奖学金的消息,来自德国的SAR领域顶尖科研单位的导师向他提供了博士后岗位,并邀请他参与欧空局最新的SAR卫星任务的研究。此时,国内首颗高轨SAR卫星的研制传来消息,卫星将于近一两年发射,而团队将参与高轨SAR处理系统的研究任务,这正是他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他意识到,在关键领域上,走独立自主的科研道路是必须的。他果断放弃了留学的选项,投入到首颗高轨SAR卫星的处理任务研究中,而他的导师也将主要研究任务交给他负责。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经过大量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将他所提出的地表曲面坐标系网格多级快速融合BP成像算法成功应用在高轨SAR处理系统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支撑了高轨SAR地面系统的业务化运行。

在科技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他选择先后加入西电的交叉学科平台——前沿交叉研究院、信息力学与感知工程学院,准备在雷达特色的遥感前沿领域,继续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2024年,刘文康通过中国电子学会申报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并有幸入选。他表示,希望在托举工程项目的支持下,持续深耕科研,成长为新时代青年骨干,并以自身经历带动更多青年学者成长。

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