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中原粮仓》第1集,谈中原玉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8 20:15 4

摘要:玉米,这一原产于美洲的作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踏上中国的土地。据记载,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编写的《鄢陵县志》首次确切记录了玉米,彼时,玉米沿着海路和陆路分别从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方向传入,尽管明末其种植并不广泛,但已在中原大地留下了种子。到了清代,玉米

河南:筑牢中原粮仓,守护大国粮安

河南,这片被称为“中原”的广袤大地,有着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而玉米,在这片土地上的种植与发展,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农业的进步。

玉米,这一原产于美洲的作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踏上中国的土地。据记载,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编写的《鄢陵县志》首次确切记录了玉米,彼时,玉米沿着海路和陆路分别从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方向传入,尽管明末其种植并不广泛,但已在中原大地留下了种子。到了清代,玉米的推广先从边疆到内地、从丘陵到平原,随着人口激增,19世纪中期以后,玉米种植已遍布大江南北,在北方平原、河谷地带,逐渐取代原有的低产农作物,在部分地区甚至成为百姓主粮,在中原地区扎下了根。

如今,河南玉米常年种植面积超过5500万亩 ,产量超2000万吨,稳居全国前列。主产区集中在周口、驻马店、商丘、南阳等地,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为玉米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春季,温润的风唤醒大地,农民们播下希望的种子;夏日,充沛的雨水和充足的光照,让玉米茁壮成长,田间一片翠绿;秋季,金黄的玉米棒挂满枝头,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中原大地,处处是繁忙的收割景象。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科技成为中原玉米增产提质的关键。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墒情精准补水,无人机定时巡田,实时监测病虫害,北斗导航农机在田间穿梭,实现精准播种与施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河南的玉米育种研究同样成绩斐然。2025年中国种子大会上,河南农业大学专家及其合作团队培育的康农8009、君育136、豫单883、MY73和九圣禾6116五个玉米品种跻身黄淮海区高产品种榜单前十。其中,MY73在多地测产表现优异,在河南鹤壁平均亩产达1134.64公斤 。河南农业大学的玉米育种历史悠久,自20世纪60年代吴绍骙教授提出“异地培育”理论,开启南繁育种先河,此后科研团队不断攻克难题,围绕机收玉米、杂种优势解密等领域取得突破,培育出众多优秀品种。如汤继华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玉米每天散粉时间从9点左右提前至7点左右,避开高温时段对花粉的影响,解决了玉米不耐高温的难题;李浩川团队揭示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细胞学机制,提高育种效率。

除了作为粮食,中原玉米还在食品加工、饲料生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琳琅满目的休闲食品,到营养丰富的饲料,玉米的价值得到了充分挖掘。河南作为食品工业大省,众多知名企业以玉米为原料,生产出各类产品,畅销全国。

展望未来,中原玉米将继续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前行。随着智能设计育种技术的发展,有望培育出更适应气候变化、更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同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玉米附加值,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为中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淘山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