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时期,她如同现代京剧《沙家浜》中家喻户晓的“阿庆嫂”一般,以自家开设的路边饭店为掩护,机智周旋于敌人眼皮底下,为革命事业撑起一片天。她的故事,是闽侯县乃至于闽中地区,抗日烽火中一段不可磨灭的红色传奇。
在闽侯县青口镇联丰村桥仔头自然村
曾活跃着一位普通的农妇——廖水妹
被革命干部和群众
亲切地称为“革命的老妈妈”
抗战时期,她如同现代京剧《沙家浜》中家喻户晓的“阿庆嫂”一般,以自家开设的路边饭店为掩护,机智周旋于敌人眼皮底下,为革命事业撑起一片天。她的故事,是闽侯县乃至于闽中地区,抗日烽火中一段不可磨灭的红色传奇。
民国时期,联丰村曾名为何庄。据说是因明、清朝代更替之交,有一位来自福清的何姓地主在此办庄园得名。联丰村位于青口镇东南区域,与福清市西北部接壤,旧时,不少联丰村村民可能走几步路、过一条河或一座山就到了福清地界,可以说这里是青口镇乃至于闽侯县,与福清接壤的“前沿村庄”之一,而桥仔头自然村更是位于这个前沿村的一线要道。
20世纪30年代,丈夫早逝的廖水妹在桥仔头自然村区域(今福厦公路旁)经营兴利饭店,独自抚养三个孩子。1936年,时任中共福清县委领导人、革命烈士陈金来为开展革命工作,来往于福清和福州城区,经常在廖水妹的饭店歇脚。期间,他向廖水妹和她的孩子传播了革命精神和民族救亡图存的道理,让他们第一次接触先进思想熏陶。不久,在陈金来引导下,廖水妹毅然将饭店转变为闽中红军的地下联络站。
饭店化作“红色堡垒”•图片根据历史资料由AI复原
就像阿庆嫂的“春来茶馆”一样
兴利饭店表面卖粥饭
暗里已然成为传递情报、掩护同志、
转运物资的关键枢纽
在那个特殊时期,廖水妹以一句家常暗语、一碗热粥,巧妙应对盘查,护送了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安全过往。“听我父亲陈木火回忆,正是在陈金来烈士指引下,我的祖母才知道了‘只有每个中国人都担负起责任,危难深重的国家才会有未来’的道理。”廖水妹孙子陈桂民告诉记者。
到抗日战争中后期,饭店的作用愈发重要。廖水妹在敌伪频繁活动的交通要道上周旋,常常借“招呼客人”之名,观察敌情;以“买菜送米”之由,传递密信。期间,她的幼子陈木火担任交通员,常与赤卫队员黄顺益配合,穿梭于福清西区崇山,护送干部抵达罗汉里游击根据地。长子陈焰吓、次子陈金官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奔赴抗日一线。
饭店后的“红军井”不仅是生活水源,更是游击队的补给点,井水滋养过无数战士,迎接过闽中红军游击队领导人黄孝敏、刘突军、杨采衡、吴德标等,以及彼时担任福平沿海抗日游击队第八中队负责人陈金来、郭仕春,成为连接福清、闽侯的关键枢纽,见证那个烽火岁月中的军民鱼水情。
兴利饭店用过的一口水井
1948年,抗战胜利后不久,廖水妹因病去世,她用一生诠释了“革命母亲”的坚毅与忠诚。而她的三个儿子则继续坚守革命信念:长子参加新四军,负伤归来仍心系家国;次子辗转各地坚持斗争;幼子在新中国成立后,亲历了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并因为其曾支援革命事业的贡献,被认定为“五老”人员。
如今,桥仔头村革命遗址尚在,默默诉说着这段历史。“奶奶就像闽侯的‘阿庆嫂’,平凡却伟大,现在我的儿子也追随她的脚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国家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采访中,陈桂民动情地说。
廖水妹的孙子陈桂民(右5)及其家人
廖水妹的故事,不仅是一段闽侯人抗日救国的历史记忆,更是一曲女性以智慧与勇气投身家国大义的英雄赞歌。以店为盾、以智为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无数像廖水妹这样的平凡英雄——正是他们的血肉与信念,铺就了新中国的黎明。
记者:林若野
编辑:黄子玲 李雯珺校对:李雯珺 李晓龙审核:王立强监制:谢永杰 庄高翔
--------
“有您点亮❤️,我们会更好”
来源:遇见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