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上了年纪的朋友问:“扎针到底有没有用?我怎么知道它在起作用?”针灸不像量血压那样有个数字,当下就看见结果。更像一把细小的钥匙,轻轻一拧,门锁里会先“咔哒”一声,然后门才慢慢开。那“咔哒”声,就是身体给我们的提示。今天想用家常话,跟您说说老病号们常见的三种“
很多上了年纪的朋友问:“扎针到底有没有用?我怎么知道它在起作用?”针灸不像量血压那样有个数字,当下就看见结果。更像一把细小的钥匙,轻轻一拧,门锁里会先“咔哒”一声,然后门才慢慢开。那“咔哒”声,就是身体给我们的提示。今天想用家常话,跟您说说老病号们常见的三种“好信号”,以及如何安全、稳妥地把针灸用好。
——把“三个反应”说清楚:常见的疗效参考信号
①酸、麻、胀、沉,像一股线沿着胳膊腿慢慢走,这在中医里叫“得气”。许多颈肩腰腿痛的老人,一针下去,酸胀顺着经络“往前挪”,疼痛像被人“拎出窝”,这是针感在传导,提示局部肌筋膜被唤醒,血流在加快。
②微微发热、出点汗、想打盹儿,整个人松下来。有人说“像被热水袋捂着”,其实是自主神经从“紧绷档”切换到“放松档”,心跳、呼吸更匀,手脚暖和了。
③症状短暂波动:原来闷痛改成胀痛或转到旁边,治疗后一两个小时有点乏力、酸困,这多为短期“调整反应”。就像做完理疗第二天肌肉有点酸,常见于慢性疼痛、膝骨关节炎等。
这三种反应不是必须,但出现其一或其二,常常意味着“钥匙对了锁”。若没有,也不代表无效——每个人体质不同,别着急,用疗程和记录来判断更靠谱。
——为什么会这样:用白话讲讲“得气”的底层道理
针下去,首先找的是“紧”的地方:结节、筋膜黏连、肌肉痉挛。轻轻一提一按,相当于给“打了结的线”顺一顺。生理上,局部微循环被打开,炎症介质稀释了;神经末梢被温和刺激,大脑会分泌内啡肽等“内在止痛药”,疼痛的音量旋钮被拧小。自主神经也会被重新“校准”,所以有人会暖、会困、会松。中医说“经气所至,病所去”,现代医学说“神经—体液—血流的综合调节”,两条路走到一处,您理解到这儿就够了。
——安全放在第一位:哪些反应该立刻提醒医生、暂停治疗
针灸要讲“舒适的酸胀”,一旦出现面色惨白、头晕恶心、冷汗直冒、胸闷心慌、持续剧痛或出血不止,这不是好信号,立刻说停,让医生处理;起针后当天若出现高热、剧烈红肿或晚间痛得睡不着,也要尽快复诊。
以下人群需事先告知医生:正在使用抗凝药或有出血倾向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皮肤感染或破溃处、极度饥饿或刚刚饱餐、严重低血糖发作史者;孕期某些穴位需要回避。别怕“多嘴”,安全信息说得越全,治疗越稳当。针前别空腹、别紧张;针后按医嘱局部按压片刻,回家别立刻洗冷水澡或大运动。
——把疗效“坐实”的三个小习惯:比用力更重要的是用对力
第一,给身体留点时间。慢病多半不是一针就好,需要按疗程来——具体频次让医生根据病情定,不必跟别人比进度。
第二,学会“记录”。小本子上画三条线:疼痛强度、活动度、睡眠/情绪。每次针后24小时、72小时各记一笔,两三周就能看出走势。没有感觉并不等于没效果,看曲线才公平。
第三,配合生活细节:保暖别贪凉,饭菜清淡些,辛辣酒精少一点;做几分钟舒缓拉伸或散步,让“刚打开的窗户”别马上关上。情绪上不必“盯着痛看”,把注意力转向“我能做的事”,身体更愿意配合您。
针灸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次两次是水珠,按疗程配合生活,才在体内攒成“水流”。您若在针上感到那股酸麻胀沉在走、身子慢慢暖、症状短暂有点“挪窝”,别慌,往往是身体在回应。但请记住,它是治疗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把医生的方案、您的耐心、家人的支持拧成一股绳,许多老毛病就有了松动的可能。
温馨提醒:本文为健康科普,不能替代专业诊疗。针灸需由合格中医师操作;如有特殊基础疾病或正在用药,请先咨询医生,再决定方式与频次。愿每一针,都是向康复迈出去的一小步。
来源:中医谭医生